媒体观察:中美价值观与政治动荡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RFI,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媒体观察:中美价值观与政治动荡(photo:RFI)
    媒体观察:中美价值观与政治动荡(photo:RFI)

    美国大选换届后中美最高领导人的首次通话在亚太地区引起高度关注。大多数媒体观察中美关系将由特朗普时期的紧张走向缓和,然而双方各表立场,显示在维护各自核心利益上仍严峻对立。多数东南亚问题学者认为拜登治下全球主义(Globalism)势必卷土重来,相关国家将会在美国对外推广的价值观影响下发生格局性变动。而中国作为亚太地区强权式的存在,无疑是美国制定全球战略版图的重要考量。

    泰国通讯社报道,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于农历中国新年前跟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了电话。这是自去年三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指责中国传播新冠病毒(COVID-19)导致中美关系陷入严重僵局后的首次中美首脑对话。双方在关心全球疫情、气候变化和防止武器扩散等话题的同时,拜登向中国领导人表示了对现状下中国问题的担忧,包括不公平贸易行为、镇压香港民运活动、侵犯新疆维吾尔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人权与自由以及中国西部和台湾等问题。习近平希望中美之间准确了解彼此的政策意图,避免相互之间产生错误的解读。习近平还向拜登强调中美合作的重要性,指出中美对抗对世界而言必定是一场灾难。拜登随后在个人推特上发消息称他对习近平表示,美国政府将在符合美国人民利益的前提下与中国合作。

    马来西亚媒体报道此次中美领导人通话时评论,拜登上任后鲜少谈及对华政策,但这并不意味华盛顿忽视中美关系,时值中国新年致电习近平,令中美关系释放出积极讯号。新加坡《联合早报》刊登分析意见:拜登与习近平通电话。核心问题上中美矛盾仍尖锐。印尼媒体报道拜登就职后一度提及过去跟习近平的交往,言下之意各自对“一切皆有可能性。”具有共识。追溯2011年,拜登以美国副总统身份随同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访华,习近平当时担任中国国家副主席。

    泰国学者日前围绕“拜登执政下的印太战略”展开学术研讨认为,拜登上任后首次谈话时称中国为重要的竞争对手,随后下令美国国防部成立“中国特别工作组”进行战略评估,显示中美竞争的主基调仍为战略竞争,范围涵盖经济贸易、国防科技、军事安全、地缘政治以及价值观理念等。反观中国作为亚太地区强权式的存在,这在美国的全球战略版图中无疑具有威胁性。因此预料拜登团队将会巩固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战略盟友关系并且取得承认“美国在国际社会作为自由领导者地位”的战略共识,进而在全球范围内重新扩大美国影响力。

    拜登此前扬言要联合国际社会同盟制裁发生军人夺权的缅甸,泰国观察分析认为倾向于援助难民、自由贸易、降低关税、主张干预主义和全球治理的全球主义(Globalism)将在拜登领导下卷土重来。据了解,华盛顿在制定外交政策时将民主和人权视为重要的价值标尺启始于美国第39任总统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卡特任职期在1977-1981年。

    泰国政论文章指出,拜登上台后在多次讲话中强调民主价值、人权与自由以及维护少数族群的利益。其中传递出的美国价值观取向已经对东南亚地区的新闻媒体乃至缅甸政治局势产生了影响,对照拜登发表关于“透过新闻自由,科学和事实才会得以呈现。”的言论,东南亚地区专制国家的媒体空间正在受到进一步打压。

    缅甸当前民间抗议活动此起彼伏,缅甸当局宣布将依法对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以及民盟重要领导人进行起诉。泰国民间主流媒体分析促使缅甸政局变天的几个主要因素指出:其一,2008年缅甸宪法规定,缅甸国会的军人配额占25%。为军方不动用武力进行政治改组提供可行性条件。其二,华盛顿换届后全球主义复兴,为了保护缅甸军人集团免遭国际法庭治罪,缅甸军事将领敏昂莱(Min Aung Hlaing)夺取政权的紧迫性加剧。此前西非国家班珠尔(Banjul)于2019年11月向联合国控告缅甸,冈比亚政府当局指控缅甸军人于2017年8月对罗兴亚人实施的一系列政策犯下了试图灭绝种族的反人类罪。其三,此前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领导的以民盟为核心的政府向地方分散权力,地方行政机关有权批准通过投资项目,组织民间力量抵抗新冠疫情,这在军人眼里被视为执政者试图削减军方影响力,尽管军方控制着国家安全、国防、内政和边境事务等重要部门。其四,执掌军队最高权力的敏昂莱原计划于2021年7月退休,随着民盟在全国大选中再次取得压倒性胜利,敏昂莱在民主政治选举机制中登上国家最高领导人宝座的希望落空。而一旦缅甸军人退出政治舞台,所丧失的不仅只是政治权力,还意味着军人集团所拥有的个人资产和社会财富将被一并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