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国防部长会议将就中俄威胁进行广泛讨论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VO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美国国防部长埃斯珀与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2020年2月12日在布鲁塞尔共同见记者(美国国防部照片)(photo:VOA)
    美国国防部长埃斯珀与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2020年2月12日在布鲁塞尔共同见记者(美国国防部照片)(photo:VOA)

    华盛顿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星期三(2月17日)将举行拜登政府上台后的国防部长会议,讨论这个拥有三十个成员国的组织面临的挑战。北约秘书长延斯·斯托尔滕贝格(Jens Stoltenberg)星期一(2月15日)在表示,会议将就中俄威胁进行广泛的讨论,因为中俄威胁着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北约应就中俄进行更密切的磋商

    斯托尔滕贝格说:“中国和俄罗斯位于威权主义压制的最前沿,反对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因此,我们应该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强政治对话和务实合作,以推进我们的价值观和保护我们的利益。”

    斯托尔滕贝格说,北约应该就经济、技术等对安全有着明显影响的广泛议题进行讨论,不仅仅限于军事问题。

    他还说:“更广泛的磋商还意味着,我们应该与我们的伙伴进行更加密切的磋商,特别是在我们在如何应对崛起的中国和更加强势的俄罗斯可能带来的后果时。因此,与志同道合的民主国家合作是加强北约内部政治议程和政治磋商的一部分。”

    斯托尔滕贝格说,会谈还将集中讨论北约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任务,气候变化对安全的影响以及“共同解决不断变化的战略环境”和“加强跨大西洋联系”的努力。

    拜登政府试图重建与北约的关系

    这是拜登政府就职后北约首次举行国防部长会议。美国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Lloyd Austin)也将出席。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官员表示,国防部长奥斯汀在此次会议上将强调美国对北约的承诺以及美国对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重视。

    美国和北约一些国家的关系在特朗普总统任内出现紧张。特朗普曾称“北约过时”。后来,他还在多个公开场合抱怨说,北约盟友的军费分摊不均,美国付出太多。在2018年北约峰会上,特朗普更是要求北约成员国将4%的GDP用于国防支出,比当前2%的目标多了一倍。这次会议也会讨论北约盟友的军费“更公平分担”的问题。

    2020年,特朗普政府还采取了与北约立场相反的行动,包括退出《开放天空条约》。《开放天空条约》由美国、俄罗斯和北约大多数成员国等国家签署,2002年起生效,旨在提升军事透明度、降低冲突风险。签署国可按条约规定对彼此领土实施非武装空中侦察。

    2021年1月,在特朗普总统离任前,美国还宣布将削减驻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美军人数。

    分析人士指出,因为特朗普总统的这些措施,未来拜登政府要重新获得欧洲盟国的信任将是一个挑战。法国总统马克龙2019年曾讥讽北约已经“脑死亡”,欧洲需要自己的防务战略。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奥斯汀在出任美国国防部长的上任当天,就首先与斯托尔滕贝格通电话。这显示了北约同盟对美国的重要性。美国总统拜登后来在与英国首相通电话时,也强调北约对美国防务活动的重要作用。

    为了强调拜登对北约的看重,白宫甚至罕见公布了拜登与斯托尔滕贝格通电话的视频。在视频中,拜登描述美国对北约的承诺是“神圣的。”他说,他要重建与北约的关系。

    斯托尔滕贝格在拜登宣誓就职的当天在推特上发文说:“强大的北约对北美和欧洲都有益。我们都无法独自解决我们面对的挑战。今天翻开了新的篇章,我期待我们的密切合作。”

    他在给拜登的就职贺词中表达了他在2月15日记者会上的观点:北约盟友需要共同应对一系列挑战:包括中国崛起、恐怖主义、阿富汗和伊拉克问题以及强势的俄罗斯。他说,没有国家可以单独应对这些挑战,但是,北约国家携手,将会有10亿人口和世界一半的军事和经济力量。

    中国逼近北约,北约近年对中国的担忧加剧

    北约是因为应对前苏联的威胁才建立起来的跨大西洋军事联盟,但是,近年来,北约对中国的担忧增加。

    北约2020年12月的一份报告说,俄罗斯在今后10年内仍将是北约的主要敌手,但是北约联盟要更多聚焦中国,因为中国对北约的潜在威胁在加强。报告建议北约对中国的太空活动形成威慑。

    斯托尔滕贝格在去年12月的北约外长会议上说,“中国不是我们的对手,” 但是,“中国的价值观与我们的不一样……并试图恐吓其他国家。”“我们需要与盟友,也和志同道合的国家一起,共同面对这一问题。”

    他说,中国的崛起“为我们的经济和贸易提供了重要机会。我们需要在军备控制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上与中国接触。但是,我们的安全也面临着重大挑战。” 他说:“中国正在大规模投资新武器。从北极到非洲,并通过投资我们的基础设施,距离我们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