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之争预警“经济冷战”?中兴 “罪与罚”的前前后后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BBC,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2017年1月,中兴通讯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消费电子展CES上的表演活动(photo:BBC)
    2017年1月,中兴通讯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消费电子展CES上的表演活动(photo:BBC)

    中国的另一家通讯制造业巨头华为和正处于风口浪尖的中兴有很多相似点——都起家于改革开放的标志城市深圳,都创建于1980年代,都从事通讯行业,都成为中国公司进军国际市场的标杆。以至于当中兴遭美国惩罚时,西方媒体描述中兴“可以看做小一点的华为”。

    两家公司的名字也都颇有深意。

    任正非曾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称,建公司时起不出名字,看着墙上“中华有为”标语,认为很响亮,就起名华为。因为外国人总发音成“夏威夷”,所以一度想改名。“最近我们确定华为这个名字不改了。我们要教一下外国人怎么发音这个名字。”这一细节被中国媒体解读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自信体现。

    中兴比华为早成立两年,出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七个年头。虽然不像“华为”起名这么有据可考,但外界认为“中兴”的意涵是“中华复兴”。

    “中华有为”与“中华复兴”,两家企业都承载着中国的崛起愿景和民族自信。

    今年4月,美国对中兴再下狠手,七年内禁止美国公司向其销售零部件,此举使公司陷入“休克”,“中兴危机”一词出现在公司文件中。与此同时,美国宣布禁止用联邦资金补贴华为手机销售,今年初,美国两大运营商AT&T和Verizon都因政府压力终止华为手机的销售。《福布斯》甚至预测,华为将快速缩减美国业务,预计今年年底永久性关闭美国业务。

    在美国的打压下,中兴和华为已被看作一对饱受欺负的兄弟。更多的中国公司和他们一起反思自主芯片研发,思考如何不让“命门”旁落。

    分析人士则从中兴事件看到中美两国日渐健身的相互猜忌,并认为这可能导致后果严重的“经济冷战”。

    瞬间被拿掉的“大玩家”

    中兴案并不复杂——它的直接起源是,美国禁止将含有本国零部件的产品卖给伊朗、朝鲜等受到联合国制裁的国家,中兴却这么做了。中兴起初不承认,但美国几年后掌握了证据,开出罚单,中兴只好认罚。但由于没有履行处罚条款中的一项,美国追加处罚,罕见严厉地将中兴列入黑名单。

    事情发端于2012年,美国商务部对中兴开启调查,中兴对贸易管制合规重视不够,也没有配合美方调查。

    根据路透社披露,此后一位曾被中兴聘用的美国犹太裔律师向美国FBI“告密”,使美国掌握“铁证”,2016年,美方证实中兴通过一系列手段绕开美国出口管制。

    最终,2017年3月,中兴承认美方提出的串谋非法出口、阻挠司法以及虚假陈述等三项指控,同意缴纳8.92亿美元罚金,其余3亿美元暂缓7年缴付,从而换取美国解除对中兴的技术禁令。

    此外,作为处罚的一部分,中兴承诺解雇 4 名高管,并通过减少奖金等方式处罚 35 名员工。

    事情看似告一段落。美国商务部甚至把中兴通讯做成案例发布,以"杀鸡儆猴"。

    但问题就出在“处罚35名员工”这条上。中兴只解雇了4名高管,未减少 35 名员工的奖金,并再次对美国政府调查人员提供虚假陈述。在美国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看来,“这种令人震惊的行为不容忽视。”

    因此,处罚迅速加码——7 年内,中兴将不能采用任何来自美国的零件和技术来生产产品。

    这条处罚其实更加致命——中兴通讯约有20%至30%元器件,包括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存储等从美国采购,这些核心元器件几乎找不到替代品。《福布斯》甚至认为,中兴可能在未来几周内申请破产。

    一瞬间,这家营收超千亿、电信设备制造领域中国第二的大企业面临着生与死的问题;对于中国而言,一瞬间,在全球抢占5G市场的牌局中,被拿掉一个领先玩家。

    中兴通讯在巴塞罗那举办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的展台(photo:BBC)
    中兴通讯在巴塞罗那举办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的展台(photo:BBC)

    既是个案,也属于贸易战

    曾在中兴工作八年的一位高管撰文称,中兴危机既受累于中美贸易战,也属于个案。

    中兴案开始的2012年,总统还是奥巴马,中美贸易平稳;2016年开始调查时,特朗普和希拉里选战正酣;2017年3月特朗普上任两个月,中兴已接受接近9亿美元的罚款,与美国商务部达成和解。

    因此有观点认为中兴危机的根本在于公司本身失范。

    但上述高管称,假设中兴未处罚35名员工属实,那么应当继续执行和解协议中暂缓的3亿美元罚款。对中兴实施全面禁售,显然属于"量刑过度"。中国舆论中不少人认为,美国这次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小错重罚”目的是在两国贸易争端中加码。

    效果确实明显。中兴危机前,中美贸易摩擦,虽不断升级,但都是“见招拆招、互放狠话、旗鼓相当”。但中兴危机,在中国舆论引起轩然大波。因为中国发现,在这场争端中,第一次很难提出如官方所言"同等规模、同等金额、同等强度"的报复。

    中兴危机,像是一盆凉水浇头,让普通民众意识到中国在芯片等核心技术上与美国的差距。一时间,“无‘芯’恋战”、“中国‘芯’痛”等双关语进入媒体头条。

    芯片被视为现代工业的“粮食”,小到手机、电器,大到国防军工无不用到芯片。去年,中国进口超2500亿美元芯片,是单一工业种类里额度最大的产品。

    美国则是全球芯片主导者,根据IC Insights数据,去年美国企业占全球份额53%,中国大陆只占11%,台湾比中国大陆占比还要高5%。

    集成电路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头戏。在通信的2G和3G时代,中国是跟随者,4G时代可以齐头并进,5G时代却有领先的势头——全球四家主要5G厂商中,中国的华为和中兴占据半壁江山。

    因此美国制裁中兴,可以有效遏制中国这一领域的发展,而恰好中兴被抓住了“把柄”。

    中兴通讯发布的双屏手机引起市场关注,该机于2017年10月在美国纽约发布(photo:BBC)
    中兴通讯发布的双屏手机引起市场关注,该机于2017年10月在美国纽约发布(photo:BBC)

    赶超思维或导致“经济冷战”

    在中国媒体上经常能看到一种句式——“在XX领域,我国却长期受制于国外,严重依赖进口。”

    这反映出中国在大国崛起中的赶超思维。中国建国后,因为与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差异,导致对中国技术封锁,使中国在科技和经济发展上产生“自主”和“赶超”的思维。

    改革开放后,中国着力发展经济,通过仿造等方式发展制造业。不过,在核心技术上一直难以突破,著名天使投资人梁宁曾参与中国早期芯片和操作系统自主研发,她回忆,中国投入很多资源,但发展太晚,美国的英特尔、微软、IBM等大公司已建立起庞大的生态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后来者极难突破。

    “赶超”和“自主”在习近平上台后被进一步强调。2013年,习近平曾表示,没有核心技术的优势就没有政治上的优势。他号召“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要下大功夫”。

    应运而生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了让中国从“制造大国”变身为“制造强国”的目标。

    这项计划也成为这次贸易冲突中美国实施精准打击的目标。今年3月,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在国会作证时,列出对中国征收关税可能覆盖的十大高科技产业,称它们是中国在《中国制造2025》中计划主要发展的产业。

    本轮贸易摩擦背后,美国的意图越来越清晰——不是贸易赤字,而是遏制中国高技术发展。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朴之水(Albert Park)表示,经济发展根本上还是被创新所驱动,而美国对中国最大的优势在于创新质量和技术发展能力的引领地位。因此,这也是美国在坚决捍卫。

    外界最大的担忧正是,技术上互相遏制,导致经济上互相对立,迫使其他国家不得不”选边站队“,全球则进入“经济冷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