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厂、军训营?为什么硅谷码农们越来越不待见亚马逊了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MyZaker,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如果要把硅谷的科技公司按照名气和规模来划分个三六九等,市值过万亿、员工超百万的亚马逊无疑是属于金字塔塔尖的那一小部分。

    但如果你让一个硅谷程序员按照入职意愿来把科技公司们进行排序,那亚马逊却一定是在 FAANG 五家人气大厂之中垫底的那一个,甚至从性价比的角度考虑,排名可能还不如 IBM、英特尔、甲骨文这些老牌 " 养老院 "。

    如今,当你告诉别人你拿到谷歌的 offer 了,别人可能会说 " 哇,恭喜恭喜,不容易,下次找你好好取经!" 但当你告诉别人你拿到亚马逊的 offer 时,对方可能波澜不惊,顺便再问一句 " 嗯 ... 要不再等等 Facebook?"

    近些年,亚马逊入职门槛低、名额多已是众所周知,有一些经验的码农们对拿到它的入场券早已见怪不怪,甚至将其视为兜底之选。" 没事,先去 Amazon 呆两年再跳吧 " 甚至还变成了一种码农间彼此安慰的流行语。

    对于硅谷打工人们来说,公司的名气并不是他们选择的唯一标准,薪酬福利、晋升渠道、公司文化、work-life balance 才是左右他们步伐的重要因素。而显然,亚马逊这些年并没有 " 赢得 " 很多打工人的心。

    其实从基础工资的角度来说,亚马逊在硅谷众多科技公司里并不算低,甚至还应该是处于第一梯队的。但是,当你把工作时间、公司福利也考虑进去的话,那你实际拿到的时薪就会蹭蹭蹭向下掉好几个水平。

    在 955 工作制盛行的硅谷,亚马逊应该是那个最支持 "996 是福报 " 的公司之一,工作时间后加班是常态,很多员工深夜与节假日都要随时待命,不及时回邮件电话还会被立马追问,而大半夜守着电脑 on call 也是很多亚马逊程序员们挥之不去的 " 阴影 "。

    *(photo:MyZaker)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在硅谷一众科技巨头中,比较出名的加班厂就是亚马逊和 Facebook,但 Facebook 虽然加班多,但在发钱上也绝不吝啬。而亚马逊呢?基本就是拿着平均的工资干着别家两倍的活。

    最近,有网友参照国内互联网圈以 " 百度 " 为单位来比较各大厂薪酬水平的方式,以一 " 亚马逊 "(简称 " 麻 ")为单位,对硅谷各大科技公司的工资水平、工作强度进行了比较。

    从目前统计的公司来看,在工作强度上超越亚马逊的,只有 Facebook 和 Netflix 两家,分别为 1.2 麻和 1.3 麻,但他们的薪酬给的是多少呢?分别是 2 麻和 2.3 麻。而像谷歌这种工作强度只有 0.6 麻的,工资却达到了 1.5 麻,你就说亚马逊的码农们这心里 " 麻不麻 " 吧。

    *(photo:MyZaker)

    图片截自于知乎网友,已获得原作者授权,更多信息请查看原网页:https://zhuanlan.zhihu.com/p/373126299

    那薪酬上比别家差一截,福利跟得上也行吧?但不好意思,打铁还须自身硬,公司并没有什么能够给你。

    先不必指望像谷歌给员工配备的健身房、洗衣房、游戏室这些高级福利,就连一个普普通通能管饭的食堂,也是查无此处。每当隔壁 Linkedin、谷歌的员工开始纠结究竟今天中午去哪个食堂吃哪个国家的菜系时,三五成群的亚马逊员工就已经穿上外套外出觅食了。

    而除了午餐之外,日间休息的饮料、零食也都统统没有,纵观公司上下,有且只有一样东西绝对管够,那就是香蕉。贝佐斯在 2015 年提出了一个名为 " 社区香蕉架 " 的倡议,开始在西雅图设立香蕉架免费向民众发放香蕉,用以鼓励健康饮食。而从此以后,亚马逊公司里的香蕉也开始 "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对员工无限量供应。

    如今,别家科技公司的休息区都是各种水果饮料和零食,而当镜头转到亚马逊,就变成一杯苦咖啡 一堆香蕉,亚马逊 " 香蕉厂 " 的牌子也就这么慢慢立了起来。员工们甚至开玩笑说,亚马逊可能觉得员工们都是小黄人(Minions),愿意为了香蕉而付出一切。

    而这些年,除了让人印象深刻的香蕉之外,还有一个词跟亚马逊紧密相连—— PIP(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也叫绩效提升计划。不过,与其说是提升计划,不如说它是裁员直通车,因为一旦你被 PIP 了,要不意味着你已经决定被裁了,要不就是你站在了被裁的边缘。

    而为了让这辆直通车开得更科学、更人性化,亚马逊还给它做了一套完善的制度设计:工作评价垫底的人先进入 devlist 的名单中,接着小领导就会给你安排一些任务做最后考核,通过的可以 " 出监 ",通不过的要不自己收拾包袱走人,不然就进入 PIP 等待裁员指示。当然,你要是极度不满小领导对你的评价,也可以选择申诉,当着其他高管的面跟他当面对峙,不过据说成功率极低。

    对于很多工程师来说,PIP 就是一场噩梦,它意味着你在这几个月内都不能升职、加薪、换组,记录还会始终存在于公司档案里,这就像是给你贴上了一个 " 差生 " 的标签,走到哪都跟着你。

    而亚马逊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 PIP 的频率和比例特别高,在各大技术论坛上,10 个被 PIP 的工程师可能 8 个都是亚马逊的,而被 PIP 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有些被认为是技术不行,有些是被指缺乏沟通能力,也有些就是跟经理不合拍。

    有平台曾做过一个简单统计,亚麻逊的员工 PIP 比率约为 10%,其他科技公司仅仅在 0.5% 到 3% 之间,而不同于亚马逊 PIP 就约等于裁员,像谷歌、苹果等,即便你被 PIP 了也只是有极小的概率会被开除。

    *(photo:MyZaker)

    图片截自于 viamaven 网站

    实际上,从招人规模和速度来看,在众多科技公司中亚马逊可以说是最大、最快的,在此次疫情期间,亚马逊的总员工人数还首次突破了百万,成为了美国仅次于沃尔玛的第二大雇主。但就在最近,亚马逊却被爆出他们雇佣的很多员工其实只是为了完成公司每年规定的裁员目标。

    据 Business Insider 上周的报道,亚马逊的几位项目经理向其披露,公司每年会向部门下达裁员指标,而为了能完成硬性指标经理们不得不去快速招聘一些人,虽然在一开始他们就知道招来的人很快会被裁掉。

    而虽然亚马逊官方解释不存在 "hire to fire" 这一说法,但也承认了末位淘汰制的存在。据内部文件显示,包括新任 CEO Andy Jassy 在内的高层都非常关注员工的流动性,Andy Jassy 之前在 AWS 时还明确提出要保持人员每年 6% 的换血率,要是当年任务完不成,隔年还得补足差额。

    *(photo:MyZaker)

    图片截自于 businessinsider 网站

    而这样残酷的淘汰制度,无疑也给员工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此前就有一个华裔员工,因为刚入职三个月就被经理放进 PIP,多次申诉未果而选择跳楼自杀。在美国匿名职场交流论坛 Blind 上也曾有被 PIP 的员工表示自己因为压力太大而住进了精神疗养院,并扬言要报复自己的团队和亚马逊的 HR。

    此前在亚马逊工作的 Aron 告诉硅星人,他曾经也被 PIP 过,那段噩梦般的时间简直不堪回首,经理一会当着面表扬他一会又在评价中给他打了个 NI(需要提升),还在邮件中、会议里列举他的种种不足,比如不够主动、不够有好奇心之类的,让他曾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而他告诉硅星人,像他这样的例子,在亚马逊也并不是少数。

    " 跟到了好的 Manager 是运气,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好运。"Aron 最后靠着在 PIP 期间疯狂刷题离开了亚马逊去了 Lyft,他说离职的那一刻就像是一种解脱,连空气都变香甜了。

    实际上,无论是 " 冷酷 " 的加班制度,公司福利上奉行的节俭原则,还是在 PIP 制度下所强调的竞争、努力,其背后都跟亚马逊所奉行的 14 条领导力准则(14 Leadership principles)有很大的联系。

    "14 条领导力准则 " 的每一条都由创始人贝佐斯亲自写下,被认为是打造亚马逊商业帝国的基石,贯穿于亚马逊经营和管理的方方面面。而在硅谷的求职圈,14 条领导力准则也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原因很简单——面试必考。

    *(photo:MyZaker)

    亚马逊的 14 条领导力准则,图片截自于亚马逊官网

    在刷题文化盛行的硅谷,科技公司的面试一般都是题海战术,谁能过五关斩六将把题都做对,谁就能拔得头筹顺利上岸。但亚马逊却不一样,在它的面试中除了做题外一般都会加入一个重头戏—— Behavior Question(简称 BQ)。

    所谓的 BQ,就是面试官会针对你过去的经历,让你讲一个自己的故事、或者处理某类问题的思路来体现你的某种品质。比如,他们会请你讲一讲你在项目中是如何成功说服他人接受你想法的,或者询问你的项目对公司产生了什么意义等等,通过你的回答来判断你这个人有没有符合 14 条领导力准则中的品质。

    根据多位曾经面试过亚马逊的小伙伴反馈,亚马逊的现场面试一般是 4 轮,而每一轮基本都有超三分之一的时间是有关 BQ 的问题。几个面试官轮番轰炸,对你的想法、动机刨根问底,经常会问到那些不善言辞的码农们想原地 " 去世 "。

    *(photo:MyZaker)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而当你好不容易通过面试进入了公司,以为就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从此安心码代码了?错。这 14 条 " 军规 " 将是你逃也逃不掉的魔咒,从此在你的工作中如影随形。

    每一个新进入亚马逊的员工,都会在入职培训中逐条学习领导力准则,并且会在培训后进行考核测试。而在日后的工作之中,领导对你的考核也都会基于这 14 条准则展开,即便你代码写得很好,也有可能因为领导力表现不足而被放入 PIP 候选名单。

    而这 14 条准则更是融会贯通于公司的日常运营管理中。比如,有亚麻工作的小伙伴表示,每当想订阅购买一个产品或者使用新的办公用品时,他马上就会收到一封邮件,上边写着 " 节俭(Frugality)是亚马逊的准则之一,请在下单前认真思考你是否真的需要它?真需要的话也记得用完之后及时取消订阅,或者把东西还给公司哦!"

    *(photo:MyZaker)

    硅星人根据贝佐斯语录制图

    不过最后硅星人也想说,亚马逊如今能成长为一个伟大的企业或许也是这种 " 狼性 " 文化密不可分,它在略显残酷的同时,也的确培养出了一批全面发展的优秀技术人才,而对于很多从业者来说,亚马逊如今仍旧还是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科技巨轮。

    那么,你是怎么看待亚马逊这种适者生存的职场文化的呢?欢迎想吐槽、或是想为它正名的小伙伴留言讨论,告诉我们你眼中最真实的亚马逊~

    (注:头图来源于 Amazon public policy 官方 Twitter 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