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将会普京 美国能否将俄罗斯从中国身边剥离?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VO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圣彼得堡出席国际经济论坛会议期间。(路透社 2019年6月7日)(photo:VOA)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圣彼得堡出席国际经济论坛会议期间。(路透社 2019年6月7日)(photo:VOA)

    华盛顿 - 美国总统拜登将于6月16日在瑞士日内瓦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寻求恢复美俄关系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就在白宫宣布的一天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杨洁篪访问俄罗斯。美中为何同时聚焦俄罗斯?有分析认为,美国有意将俄罗斯从中俄联盟剥离出来;不过专家指出,普京治下的俄罗斯不可能这么做。

    本月稍早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冰岛会晤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时强调,尽管美俄存在分歧,仍应在能促进全球稳定的领域寻求合作。在两国外长会晤期间,美国国务院宣布制裁参与俄罗斯与德国之间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建设与融资的企业和个人,但决定豁免对该项目运营商及负责人的相关处罚。

    美向俄伸出橄榄枝?

    信息咨询公司IHS Markit副主席耶金(Dan Yegin)接受CNBC电视台采访时称,普京自2014年并吞克里米亚后与美国和西方的关系日渐疏远,而近年中俄两国在经济、政治和国防领域全面加深合作。如此背景下,美国部分豁免对“北溪-2”项目的制裁,是美国向俄罗斯抛出的橄榄枝,目的是“将俄罗斯从日益加强的中俄联盟关系里剥离出来”。

    “北溪-2”是一条从俄罗斯向德国输送天然气的管道,目前已接近完工。美国从特朗普政府时期就反对该项目,拜登政府延续反对立场。美国认为该项目是俄罗斯的地缘战略工具,将造成欧洲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威胁欧洲能源安全。而且此管道绕开乌克兰和波兰,投用后将使这两个美国盟友国家的经济和地缘利益受损。

    美国政府要求德国放弃该项目,美国国会去年就通过获两党高度支持的法案,要求对参加“北溪-2”项目的公司实施制裁。但德国默克尔政府一直明确支持该项目,坚称这是纯商业、无关政治的项目,能加强欧洲能源安全,减少欧洲受天然气断供的困扰。俄罗斯指责美国阻挠是为抢占欧洲市场,以便出售价格更高的美国天然气。

    拜登政府于本月19日施加制裁的同时,专门豁免对“北溪-2”股份公司及该公司的德国籍CEO马蒂亚斯·瓦尔尼希(Matthias Warnig)的处罚,称此举符合美国国家利益。

    路透社此前有报道称,在美国国务院宣布这项豁免之前,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Sergei Ryabkov)曾表示,豁免制裁将有助于莫斯科与华盛顿的关系正常化。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的国安事务记者埃皮斯科普斯(Mark Episkopos)告诉美国之音,这一豁免可被视为美国想实现美俄关系正常化“非常谨慎、非常早期”的迹象,拜登和普京的峰会也只是朝这一目标迈出的非常早期的一步。

    “但这可能是华盛顿想对美俄关系做出长期性的重新定位,而中国因素是这种情况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埃皮斯科普斯说。

    不过,埃皮斯科普斯觉得“橄榄枝”这个词有些言之过甚。

    “我会说,这一豁免是美国在美俄峰会前出示诚意的举动,” 他说,“这种外交诚意是为表明我们对改善关系是认真的,我们对求同存异是认真的。”

    华盛顿智库哈德逊研究所政治与军事分析中心主任理查德·怀兹(Richard Weitz)认为这项豁免确实是橄榄枝,但与耶金不同,他认为这是抛给德国的橄榄枝,而非俄罗斯。

    怀兹告诉美国之音,美国对制裁做出灵活调整的目的是为在威慑和惩罚俄罗斯的同时,又不惹恼德国。参与项目的四艘俄罗斯船只和五家俄罗斯公司均受制裁,但有德国人参与股份并任职CEO的“北溪-2”股份公司免受惩罚。

    “剥离”俄罗斯,美国胜算几何?

    怀兹认为,只要普京继续掌权,美国就不可能在短期内将俄罗斯从中国剥离出去。

    埃皮斯科普斯表示,美国若继续对中俄同时强硬,中俄联盟程度甚至可能进一步加深;而中俄间的分歧可能给予美国一定的平衡空间。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2019年访俄期间把普京称为“我最好的朋友”,普京也在本周称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但美国最近一系列对俄动作仍引起中国高度警惕。美俄外长冰岛会晤后,中共外交最高官员杨洁篪就前往俄罗斯。白宫宣布拜登与普京6月峰会的同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百炼成金,坚如磐石”,两国关系“经得起国际风云变幻考验”。

    另一方面,拜登总统在上台后,不管是实际制裁还是言语针锋相对,都对俄罗斯十分强硬。拜登在总统竞选期间就将俄罗斯称为美国的“最大威胁”,在今年三月接受ABC电视台采访时称普京将为干涉美国大选付出代价,并认同普京是“杀手”。而普京则回应“人们总将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投射到他人身上”,并“祝拜登身体健康”,还特意强调祝福不带讽刺意味。

    部分观察人士担心,美俄、美中关系同时降至冰点,而中俄关系不断升温,将使美国处于不利位置,也让美国在应付中国挑战上事倍功半。

    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今年1月发报告称,中俄两国的协同作用最让美国头疼,因为它增加了中国对美国构成的挑战。

    “我很乐意让俄罗斯远离中国,这个问题我也研究好几年。但我觉得在普京政府的领导下,这不可能发生,” 怀兹说。他表示普京离任后或许会有新机会。

    怀兹指出,普京把俄中关系的改善视作自己的一项主要外交成就,也难以想象普京政府内部会有人觉得该放弃这些已经取得的成果,放弃中国,转而努力改善与西方的关系。怀兹认为普京政府已经放弃了西方,而且普京对美国的态度非常负面。

    “短期内我看不到美国能做什么或提供什么可能割裂中俄联盟的事情,” 怀兹说。

    埃皮斯科普斯表示,能否成功“剥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罗斯如何反应,而最能决定俄罗斯态度的重要事项之一便是西方的制裁是否有望被解除。

    与怀兹一样,埃皮斯科普斯也认为俄罗斯对西方的态度非常悲观,对制裁的解除不抱希望,做各种外交决策时也都是假设制裁不会被解除。

    如果“剥离”难以实现,那美俄关系正常化是否有望?埃皮斯科普斯认为也很困难,因为制裁仍是当中的巨大因素。尽管双方仍有些许讨论和谈判的空间,比如阿富汗撤军问题、朝鲜核问题和气候变化问题,但只要制裁保持,关系正常化恐怕很难。

    “在可预见的未来,制裁将继续存在,” 埃皮斯科普斯说。

    美俄峰会能改变什么?

    埃皮斯科普斯表示,莫斯科和北京一直非常善于联手展示反西方的统一战线,以遏制和对抗北约,特别是美国。但中俄现在的联盟更多是修辞上的,实际层面上双方并没有太多协议,也没有军事联盟协议。

    但埃皮斯科普斯也指出,局势可瞬息万变。如今中俄双方都愈发对美国展示强硬态度,也相互释放强烈的合作信号,尽管纸面上还未实现更深层次的军事合作,未来不是没可能,美国需要及时平衡三角关系。

    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分歧主要在领土政策和影响力争夺上。首先,双方都不喜欢对方的领土扩张政策。俄罗斯并不正式支持中国在南中国海的领土主张,中国并不正式支持俄罗斯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领土主张。另外,也有一部分中国人认为位于俄罗斯最东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又称海参崴)是中国未收复的失地。

    其次,在被俄罗斯视为自己“后花园”的中亚地区,中国的经济影响力渗透正不断扩大,俄罗斯心怀不满,但目前也无力阻拦,因为中国在经济实力上远超俄罗斯。

    “谈及中俄战略伙伴关系时,我们还得问问谁是这里头的小伙伴,谁是大伙伴,恐怕俄罗斯不会喜欢这个问题的答案,” 埃皮斯科普斯说,“因此,我认为拜登政府正试图在日内瓦峰会上利用这些因素。”

    埃皮斯科普斯表示,如果没有美国因素,中俄间的这些分歧和不满就会凸显,莫斯科和北京的关系会缓慢恶化。但眼下中俄为形成反对西方的统一战线而专注于消除这些分歧,以至于这些分歧成了作用尚未显现的隐性因素。

    埃皮斯科普斯认为白宫似乎已认识到,这场三个核武大国间的竞争较量,中国是更大的长期战略威胁,美国不能让自己陷入双线作战的局面。

    “任何三角关系中,你的目标永远都是通过联手一方以孤立另一方。如果现实不允许真正联手,那至少也得寻求一定程度的合作,” 埃皮斯科普斯说。

    因此,美国的战略目标可能是与俄罗斯实现关系正常化,以便为未来与中国的对抗奠定地缘政治基础。

    但埃皮斯科普斯和怀兹都表示,6月16日的日内瓦峰会不可能带来这种改变,外界不该对这次峰会抱有过高的期望。他们预测,峰会上不会达成任何具体协议,也不会发表任何有意义的声明,更不会取消对俄罗斯的制裁。这次峰会的意义顶多是互表稳定双边关系的意向。这正如拜登政府在通告中所描述的,“寻求恢复美俄关系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怀兹认为,拜登政府的这一措辞意味着美国并不试图与俄罗斯建立良好关系,他们明白这是不现实的;建立一种避免开战、减少对抗的稳定关系是目前事态下的最好局面。

    埃皮斯科普斯指出,如果稳定美俄关系成为美国政府的长期策略,那美国可能正处于大战略发生实质转变的边缘。

    “这一大战略中,我们意识到与中俄双线作战是我们该不惜一切代价避免的,我们该把重点放在长期来看更大的威胁上,” 埃皮斯科普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