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42海马斯多管火箭之后 台湾首度拥有「地对地弹道飞弹」攻势防御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pMedi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如採购M142「海马斯」(HIMARS)多管火箭系统,与配套的「地对地弹道飞弹」将是台湾军队「源头打击」的最有力武器。(图片摘自维基百科)(photo:UpMedia)
    如採购M142「海马斯」(HIMARS)多管火箭系统,与配套的「地对地弹道飞弹」将是台湾军队「源头打击」的最有力武器。(图片摘自维基百科)(photo:UpMedia)

    台湾面对中国人民解放军(PLA)的入侵威胁,由于解放军海空军实力大增的趋势,过去国军「制空、制海、反登陆」的战略指导已经不合时宜!

    「源头打击」是国军最新的战略方针,在敌军集结地就消灭其登陆力量!国军自制或採购的武器必然配合此一战略,例如採购M142「海马斯」(HIMARS)多管火箭系统,与配套的「地对地弹道飞弹」就是明显例证!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M-142高机动性多管火箭系统,但火箭弹并非国军採购此武器系统的原因。(图片摘自网路)

    「源头打击」的反登陆作战

    很多人以为只要取得海空优势,登陆作战就易如反掌,士兵登陆只需要担心会不会弄湿鞋子而已,实际上看看战史就知道,没这么简单!

    战史例证

    以1944年进行诺曼地登陆战为例,发动作战前,盟军早已掌握海空优势,以空中优势为例,盟军拥有13000架各型飞机支援本次作战,其中单座战斗机就有5400架,与之对抗的纳粹德军在法国与低地诸国一线只有400架飞机,你没看错就是400架,其中单座战斗机170架。

    纳粹德军飞行员素质因为死伤者补充过慢,训练不及,也严重下降,例如新手常常只受训100小时就上战场。缺乏空优掩护,让纳粹德军的陆军部队在白天几乎无法行动。

    但盟军登陆之后仍陷入苦战。例如D日当天目标,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卡昂(Caen),因为德军的激烈抵抗,让盟军无法佔领该地,直到两个月后盟军才终于击退德军佔领该市。

    又如1945年的沖绳岛登陆战为例,盟军又以压倒性的海空优势,登陆仅1200平方公里的沖绳本岛,结果足足打了近三个月,美军有8.5万人伤亡,成为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经历的最血腥战斗。

    这些登陆作战带给后人的教训,是登陆作战除了海空优势,还必须在第一时间就让重装备,尤其是装甲部队登陆,否则面对严阵以待的敌军与反登陆火力,没有装甲支援的登陆军,就算有海空优势,还是会蒙受惨重的伤亡,甚至被「赶下海」。

    登陆战需集结大量船只

    解放军发动台海战役预定佔领的目标,是整个台湾岛,3.6万平方公里,足足是沖绳岛的30倍大!平心而论国军的火力与装备也比二战末期的德日两军强了非常多!外国专家称台海战役将是史上最难的登陆作战,并非夸张。

    解放军就算取得海空优势,仍然必须动用「大型舰艇」才能将大量陆军或海军陆战队兵力、装备、补给运过海崃,除了巩固滩头阵地,因国军有不弱的装甲与武装直升机火力,解放军必须让重型战车、重型自走砲、野战防空战车…等装备登陆,才可能遂行登陆之后的深入作战。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正在放出战车的4000吨级072III型登陆舰。解放军仅072系列就达到30多艘。(图片摘自网路)

    虽然近年来因为科技进步,重型直升机(如直18A)能搭载兵力与轻型车辆,进行机降突击,但也只能做为辅助攻势,就算以夺佔机场,后续用运20载战车、甲车的方式,运量仍相当有限,且具有易毁性,无法取代大型船舰的运输能力。

    所以源头打击就是国军遏制解放军登陆的最实用打法,只要击毁解放军的登陆物资/人员上舰处,以及摧毁中大型登陆舰艇,就能完全瓦解或推迟期其登陆计画,或让美军或其他友军部队能够来得及支援。

    简而言之,大型运输船舰是台海战役的关键,美军估计只要能摧毁其中30%~40%,就能迫使解放军放弃或推迟登陆作战。当然这些船舰也会受到严密的保护,因此国军需要射程更远,突防能力更强的武器,近年的几项武器自制或军售案,都开始遵循这个战略规划,也就是「攻势防御」。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解放军071型2.5万吨两栖登陆舰已达8艘,每艘可载运900名陆战队员与重装备。另有4.5万吨的075型直升机登陆舰2艘。(图片摘自网路)

    M142

    M142高机动性多管火箭系统(HIMARS,音译成海马斯)是美国着名MLRS多管火箭系统的「精简版」,但可别以为美国又卖台湾性能降级的猴版武器,M142比起MLRS,更适合台湾的战场环境。

    MLRS使用履带底盘,并且搭载「两座」六连装227mm火箭发射器,战斗重量达25吨,且体积庞大,运作与保养成本都较高,且道路机动性差。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M142的前身MLRS多管火箭系统。(图片摘自网路)

    M142系统採用六轮卡车底盘,搭载「一座」六连装火箭发射器,战斗重量仅15吨,道路机动性比MLRS的履带底盘好,比较适合公路网绵密的台湾岛。

    採用卡车底盘还有另一个好处,M142系统非常紧致,整辆车施以伪装后,与民用十轮卡车的外型差异不大,能够便利的在城镇地形藏身,增加敌方辨识的困难,相对增加存活能力。

    M142由于1990年代后才开始研发,2005年才成军服役,因此使用了相对MLRS先进的多之自动化科技,快速反应能力与战斗效率都高很多,例如发射准备时间,全自动模式下,MLRS的反应时间需要93秒,M142只要16秒,快了近4倍,非常惊人。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待机状态的M142,很容易伪装成民车。(图片摘自网路)

    国军多管火箭/

    多管火箭

    国军早就深知多管火箭的威力,早在1960年就开始研发,1975年左右工蜂四型多管火箭进入国军部队服役,但性能普通,1982年被117mm的工蜂六型多管火箭取代。

    工蜂六型由卡车搭载,机动性强,一辆发射车的45枚火箭能在23秒内全部发射,并制造约 800m x 800m(0.64平方公里)的杀伤区。

    2012年更先进的雷霆2000型多管火箭进入国军服役,发射MK-45火箭模组时,能将12枚230mm口径火箭携带的305kg弹头,投射到45km外。

    多管火箭由于射程远,威力大,还曾经被我国当作战略武器使用。1995年7月,台湾海崃飞弹危机时,国军为了反制解放军的飞弹攻势,将一个连的工蜂六型多管火箭连派驻至金门,其中一个多管火箭排更前推至大胆岛,必要时针对共军在厦门的军事或政经设施给予打击。

    但将多管火箭当作战略武器使用的无奈,就可以了解我国缺乏能对纵深目标打击,并且能高速突防的「弹道飞弹」,所以採购M142火箭发射车的重点,其实是M142能够搭载弹道飞弹。

    弹道飞弹

    我国曾经研发过地对地战术弹道飞弹,1970年代在以色列协助下,以前苏联FROG-7砲兵飞弹(9K52 Luna-M)以及美国MGM-52 Lance长矛飞弹为参考,完成「青蜂地对地弹道飞弹」,其使用液态燃料,长6.15m直径0.56m,发射重量约1500kg,携带单一高爆弹头(270kg),设计射程130~300km,原型弹生产了12枚,并曾经在1981年中华民国国庆阅兵大典展出。

    但青蜂飞弹稍后进行多次试射,最大射程仅达到100km,连最低设计射程都达不到,加上精准度不佳(CEP超过150m)与美国施压,最后没有展开量产和部署。

    实际上我国也只是拿青蜂飞弹做技术储备,稍后就展开射程1000km的「天马飞弹」研发计画,但仍因为技术难度过高,排挤其他飞弹研发(例如传言某年度的飞弹研发预算,80%都分给天马飞弹,更重要的天弓防空飞弹只分到20%),造成国军内部有不同意见,加上美国反对,最后计画终止。

    在1996年台海危机时,由于缺乏地对地弹道飞弹,我国曾经改装4枚天弓飞弹,称为天弓2S,作为应急的地对地飞弹使用。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青蜂飞弹原型弹在中华民国70年阅兵时展出。(图片摘自网路)

    M142採购案的核心:ATACMS战术弹道飞弹

    由于我国已经有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统,最大射程为45km,其实与M142多管火箭系统的M26A1 ERR(增程)弹射程相当,且雷霆2000有增程型的研发计画,所以买M142系统当然是看上其能够发射地对地飞弹能力。

    M142能够发射的地对地飞弹,美军称为陆军战术飞弹系统(ATACMS),售予国军的应该是最新改良型MGM-168 Block IVA。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M142发射MGM-168 Block IVA陆军战术飞弹的连续镜头。(图片摘自网路)

    ATACMS飞弹最初版本于1990年服役,正好赶上第一次波斯湾战争,美军利用MLRS发射了105枚以打击伊拉克军的各种重要目标,获得良好成效,从此展开大量生产,至2007年共生产了3700枚,是美军现役的师级支援火力主力。

    最新版MGM-168 Block IVA的射程提高到300km,但这并不是技术限制,而是基于飞弹科技管制条约(Missile Technology Control Regime,MTCR)对于可供出口的战术弹道飞弹射程的上限,实际上最大射程约达500km。

    MGM-168 Block IVA除改良了推进系统,还利用2010年代后的电子科技,改良导引系统,以及弹头的引信,使其虽然改用单一的500磅高爆弹头,可以选择穿入目标再引爆或是在半空中引爆的不同模式,对付点或面目标,增加任务弹性。

    必要时亦可将高爆弹头换装为核弹头,美国的微型核弹技术非常发达。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发射ATACMS地对地战术飞弹的 M142发射车。(图片摘自网路)

    ATACMS

    解放军的DF-21、DF-26弹道飞弹号称可以攻击移动中的大型水面舰艇,引发许多质疑,主因是DF-21这类飞行轨道由太空再进入大气层的大型弹道飞弹,终端飞行速度高达10倍音速,与大气激烈摩擦,空气电离化而产生电磁波黑障效应,在理论上无法导引修正,攻击会移动的船舰,命中率存疑(除非有其他导引方式,但通常是各国军事机密)。

    MGM-168 Block IVA飞弹宣示也具有打击海上舰艇的能力,则没有人质疑,因为在理论上,MGM-168 Block IVA的弹道飞行高度最高50km,仅到达地球大气层的平流层顶,因此终端下降速度仅3倍音速,不会产生黑障效应。

    MGM-168 Block IVA长4m、直径0.61m,重量约1670kg,外观与初期版本相差不大,但内部已经改良成为全新的飞弹,美军现役的ATACMS飞弹也将陆续改良成此版本。

    此外MGM-168 Block IVA增加终端主动雷达寻标器(与最新版鱼叉反舰飞弹精确度相当),以及加装资料链,能从友军单位获得目标更新资讯修正弹道,以精确命中海上船舰,加上3马赫的终端速度,以及由上而下穿入船身内引爆500磅(227kg)高爆弹头,对大型船舰也有极强的破坏力。

    实际测试公开于2018年6月举行的环太平洋演习(RIMPAC)中,美国陆军首次测试由M142发射一枚MGM-168 Block IVA并成功命中靶舰。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ATACMS战术飞弹反舰攻击模式。(图片摘自网路)

    此外,在2017年美军从一辆固定在安克拉治号船坞运输舰(USS Anchorage LPD-23)直昇机甲板的M142火箭发射车,发射一枚GMLRS-U导引火箭弹,成功命中70公里外的地面靶。

    这项演习验证了如我国玉山军舰之类的大型船舰,在引进M142后,也有对陆地目标甚至海上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的能力!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从克拉治号船坞运输舰直昇机甲板发射导引火箭的M142发射车。(图片摘自网路)

    取得ATACMS

    1. 国军首次取得「地对地战术弹道飞弹」,能够跨海攻击福建港口内设施或船舰,对于由浙江港口南下或广东港口北上的船团,也有较强的战略威慑性。

    2. 由于MGM-168 Block IVA弹具有反舰能力,配合岸射鱼叉、雄风II/III型反舰飞弹,可由高低不同弹道攻击解放军大型船舰,增加攻击成功率与敌方拦截难度,增加解放军渡海作战的成本。

    3. M142以其机动力与快速反应能力,可以台湾岛广大又依托山林、城镇等不同地形掩护藏匿,伺机出击后再隐蔽,增加解放军反制难度。

    4. M142可以轻易伪装后运送至外岛,或在大型船舰上发射,可以威慑更内陆的解放军机场,或收奇袭之效。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由LPD卸载并抢滩的M142系统,可轻松运送至外岛佈防。(图片摘自网路)

    1. 首波採购数量为64枚飞弹与11辆M142发射车,显然是练习用,让国军官兵先熟悉装备,未来应该会採购更多数量的发射车与飞弹。

    2. MGM-168 Block IVA可以搭载核弹头,如有必要时多一个威慑选项,增加战略筹码。

    不考虑政治因素,纯就军事要素考量,「攻击就是最好的防御」,以弹道飞弹执行「源头打击」确实是反制解放军渡海作战的最佳解。

    至于採购进程,根据上报报导,中华民国陆军採购M142多管火箭系统的代号为「轰雷专案」,编列新台币150亿4642万8千元採购11套「海马斯」多管火箭系统与64枚ATACMS陆军战术飞弹,

    其中发射车、通讯指挥系统、与后勤体系建立、教育训练费约为新台币96.2亿,这部分已经决标。后续约54.2亿,应该就是ATACMS飞弹的费用,可能因为事涉敏感,还有待进一步磋商才会签约。

    ※本文经授权刊出。原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