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灾后生活仍难恢复正常 罹难人数持续上升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VO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河南郑州暴雨后居民乘船疏散。(2021年7月23日)(photo:VOA)
    河南郑州暴雨后居民乘船疏散。(2021年7月23日)(photo:VOA)

    华盛顿 - 历时将近一个星期的强降雨天气已经结束,但是中国河南省省会郑州等遭遇严重洪涝灾害的地区的救援和灾后清理工作才刚刚开始。由于很多地区仍然停水、停电、无互联网,甚至连食品都缺乏,民众生活一时难以恢复正常。

    遇难者人数持续上升

    目前已知在这次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中,郑州至少有56人遇难,5人失踪,其中包括在地铁中丧生的12人和在被淹没的京广路隧道中打捞起的两位罹难者。

    根据中国财新网及其他媒体报道,7月20日郑州降雨量一天高达800至900毫米之时,长达4公里的京广路隧道20分钟内就被淹没,当时行驶在隧道内的车辆也无一幸免,全部被淹。当天确有很多驾车者弃车逃亡,灾后又回到隧道口查找自己的车子;但是据亲历者向媒体表示,也有人当时心怀侥幸,待在车中不走,后来洪水奔腾而至来不及逃走,很可能凶多吉少。

    据中国媒体报道,经过连日来昼夜抽水,京广路隧道的积水预计在星期五(7月23日)可以抽排干净。隧道内有可能发现更多的罹难者。

    大量浸泡在水中的汽车拥堵在郑州市一隧道入口处。(2021年7月22日)(photo:VOA)
    大量浸泡在水中的汽车拥堵在郑州市一隧道入口处。(2021年7月22日)(photo:VOA)

    中国官媒曾在今年五月报道说,京广路隧道是郑州最为完善的“智慧隧道”,“会思考,会说话”,能够应对各类设备问题、恶劣天气等突发情况。据来自中国网络的最新报道,当局已出动军队处理隧道灾难善后工作,而当地人员已被要求撤离现场。

    郑州仍然停水、停电、停网络

    根据路透社发自郑州的报道,郑州街道上的积水虽然略有下降,但是普通车辆仍然无法涉水行驶,行人就更不能徒步跋涉。工人们和志愿者驾驶挖土车、推土机等各种各样的工程车辆来救助和运送被困多天的居民或运送食物给仍然被困的居民。

    郑州街头也有一些志愿者使用橡皮艇或临时制作的木筏运送受困居民或给被困在高层公寓中的居民运送食物。

    路透社访问了一位名叫李奎(音译)的34岁的志愿者,他表示灾民对食物和基本生活品的需求非常大。“我们每天上午8点开始工作,一直要忙到第二天凌晨2点。除了吃口中饭和上厕所,我们一整天都在街上忙碌,”李奎说。

    在被问到累不累时,李奎答道,“累是累,但是跟受困的民众相比,他们的感觉一定更糟。”

    在郑州一些积水已经基本退去的街区,市政工人开始清理街上的污泥和杂物,例如折断的树干和被水流冲下来的自行车。

    在郑州以及其他河南省城市参与救灾的队伍高达数万人,包括一些解放军官兵。

    生活一夜倒退20年

    根据当地天气预报,虽然郑州暴雨星期五已经停止,只是在下小雨,但河南其他一些城市仍在遭遇强降雨的袭击。在郑州北面的新乡市,30座水库中有29座已经水满溢出。当地的水利局表示,“形势非常严峻”。

    有郑州居民在微信公众号上贴文,描述灾后生活的艰难,好像生活一夜倒退20年。由于很多人习惯使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身上甚至身边已经不带现金,而银行因为停电关门人们也取不到现金。在停水、停电、停网的情况下,没有现金又无法用手机支付,就无法去商店购买急需的食物或日用品,有些人甚至采用“以物易物”的人类最原始的交易方式。

    千年一遇会变成一年一遇吗?

    郑州市7月20日下午一个小时的降雨量高达200毫米,因此有人称这次强降雨为“千年一遇”的暴雨。但是随着气候变化的恶果逐渐显现,这所谓的“千年一遇”以后很可能变成“十年一遇”、“五年一遇”、甚至“一年一遇或多遇”。

    路透社引述中国政府官方资料报道说,由于中国最近几十年迅速的城市化和城市扩大化导致不透水的水泥地大量侵蚀带植被的土地,中国654座大城市中大约有98%的城市面临洪灾和内涝的威胁。

    非政府组织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周晋峰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我们无法确定这是否是‘千年一遇’,但是因为全球气候变化,降雨量数据未来将持续打破记录。”

    有专家向路透社表示,中国的14亿人口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目前生活在城市,而20年前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城市。应对未来的灾害将取决于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防洪和下水系统。目前许多城市仍在依靠水坝的高度和强度作为防汛抗灾的第一道防线。

    郑州水灾向城市规划者发出警报

    新西兰国家水与大气研究所水文专家詹姆斯∙格里菲思(James Griffiths)在接受路透社访问时表示,“我们知道这样的大灾一定会来,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他认为,“城市规划者在规划新的城市的时候应该考虑更大地理范围的水文状况,例如洪泛区和自然盆地,以确保当强降雨天气来临时仍然可以利用这些洪泛区或盆地排水。”

    中国本月公布的一份防洪政策报告称,全国6700多座水库设施得以强化,未来还将在长江沿岸53个洪水多发地段建造排水系统。

    多年来中国除了喜欢在洪水多发的长江和黄河上兴建大坝来调节水位和洪峰外,也在寻求更为自然的方法来应对防汛需求。例如它在2015年推出一个名为“海绵城市”的计划,以吸收和排放城市街区的雨水。

    “海绵城市”计划第一期工程包含全国30个城市,距郑州150公里的河南省鹤壁市也在其中。措施包括用透水、透气的沥青或水泥铺设的马路和人行道,以取代之前不透水、不透气的沥青和水泥,让雨水可以自然渗入或流到地下,这些城市还要扩大绿地、兴建水塘以及恢复湿地以吸纳多余的雨水。

    郑州“海绵城市”计划泡汤了吗?

    根据郑州市政府的信息数据,郑州市2018年也投入534.8亿元人民币(约合76.4亿美元)建设“海绵城市”,以提高该市防洪排涝的能力。到了2020年,郑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达标区面积已经占城市总面积的23.6%。这次郑州经历将近一周的强降雨天气,城区出现严重的内涝,连地铁系统也水漫金山,因此有人质疑“海绵城市”计划泡汤,几百亿元人民币打了水漂。

    河南郑州暴雨中地铁五号线的车中乘客被困洪水中。(2021年7月20日)(photo:VOA)
    河南郑州暴雨中地铁五号线的车中乘客被困洪水中。(2021年7月20日)(photo:VOA)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生态市政院院长王家卓向媒体表示,“海绵城市并非万能,完成海绵城市目标也并不意味着城市永久不内涝,而是将城市的雨洪安全标准进行了提升,改善了局部薄弱环节。”

    路透社引述宁波诺丁汉大学地理科学系副教授陈加信的话说,“海绵城市”的措施是设计应对24小时内180至200毫米降雨量的,而应对像横扫郑州市那样的极端大暴雨会完全“无能为力”。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周晋峰在微博上贴文表示,地铁系统的防水工程必须要与城市设计上必须做出的根本改进相联系,未来这方面的挑战会越来越大。

    “我们希望这次灾害是对我们的业界和政府部门发出的一次重要警告,也是拉响一次警铃,他们必须迅速采取行动,迅速做出变革,以防止这样的灾难再次发生,”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