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国家面临无止尽的乱局 谋杀、斩首仍随处可见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pMedi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54岁墨西哥女记者布利奇2017年报导毒品暴力期间,被发现在车内头部中弹身亡。(汤森路透)(photo:UpMedia)
    54岁墨西哥女记者布利奇2017年报导毒品暴力期间,被发现在车内头部中弹身亡。(汤森路透)(photo:UpMedia)

    编按:拉丁美洲至今仍陷暴力社会之中,黑道毒枭猖獗,从帮派份子、政治人物、记者到市井小民,被谋杀的比例极高。整个拉丁美洲区域仅占全球人口的百分之八,却犯下全球百分之三十八的凶杀案。

    暴力确实存在。在世界上最暴力的五十座城市之中,四十三座位于拉丁美洲。拥有最高谋杀率的二十五个国家之中,近半数位于格兰河以南。在今日秘鲁的特鲁希佑──皮萨罗在太平洋岸的自豪之城,也是我的童年家园──只要一百美元,你就能雇用杀手(sicario)去毙掉债主,杀死烦人的邻居,除掉妻子的情人。只要上脸书或一个称为「多么便宜(Qué Barato)!」的数位商场,就能轻易以适切价格找到对的杀手。你也可以在哥伦比亚的卡利这么做;诚然,别无承平国家体现过哥伦比亚的极端暴力层级。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也许要花比较多钱──今年(二○一九)快速、有效预谋杀人的行情价是一万美元──不过一样办得成。如同一位新闻记者所述,杀手在拉丁美洲助长谋杀,彷彿电晶体收音机使得广播流传。暴行不断变化、随处可见,并以其他方式渗入此区域的肌理。举例来说,在今日委内瑞拉的马图林(Maturín),街头罪犯倘若看中你的表,可能会切断你的手;他可能会为了一双好鞋当场杀了你。自一九六○年代在拉丁美洲滋长的正当暴力陷入麻木螺旋,此即为其产物,并且进一步激发一股狂热,身在其中的统治者和反叛者同样欠缺道德或心理约束对抗其最原始的冲动。

    在二○一八年,天天呈现惊人的规律性,死于帮派打斗的萨尔瓦多人皆超过十二人。在情况特别恶劣的一天,四十五人被扔上卡车运往停尸间。当时萨尔瓦多有世界上最高的谋杀率──每十万人中有一百零八宗谋杀──超过英国谋杀率的一百倍,超过美国二十倍,且比全球平均谋杀率的十倍还高。当二○一七年一月十七日整天过完,一件谋杀案都没在那多灾多难的国家发生,远至俄罗斯和纽西兰都报导了这条新闻。然而萨尔瓦多人在残杀之中并不孤单。整个拉丁美洲区域仅占全球人口的百分之八,却犯下全球百分之三十八的凶杀案。根据《经济学人》杂志,二○一七年拉丁美洲遭谋杀身亡总数达十四万,超越二十一世纪至今所有战争的牺牲人数。要是算进残废、受伤、遭强暴和凌虐者──那些人可能从残杀下倖存──总数将过于惊人且不可理解。而且这发生在一个犯罪普遍减少、谋杀更是罕见的世界。

    ***

    根深柢固的残暴冲动必定在贫民窟(barriadas)爆发得最为惨重,坚定的愤恨在那里称王。民主未必能为穷人带来安全:在过去半个世纪,正当民主实践散播且变得更加巩固,贫民窟的暴力犯罪陡然成长。主要原因是拉丁美洲城市人口突然间超过负荷。乡间农民、山间居民沦为一九六○年代和一九七○年代恐怖主义、毒品战争与内战动乱的难民,开始成千上万涌入都会中心,寻求保护,加入赤贫与失业者的行列。阶级怒火最明确展现于帮派暴力,在一九七○年代后滋长于城市外围遽增的脏污棚屋区,如今在整个中美洲、巴西,以及受毒品所扰的南美洲北部形成迫切危机。

    在中美洲北三角国家──萨尔瓦多、瓜地马拉和宏都拉斯──自称救世鳟鱼帮(Mara Salvatrucha)、简称MS-13的帮派号召七万名愤怒年轻男子,全都投入谋杀、强暴、性贩运、绑架、勒索、毒品暴力等残暴行径。大规模逃亡与流离失所在中美洲变得氾滥至极,这个帮派要负起最大责任。说来奇怪,MS-13起源自一九八○年代肮脏拥挤的洛杉矶贫民窟,像致命瘟疫一般往南散播,征服了MS-13成员出生的那些国家。最糟糕的暴力输入于二○○○至二○○四年间上演,当时美国履行由总统柯林顿任内开始的强硬移民政策,将全国监狱里的两万名帮派成员──全是国外出生的难民──遣送回他们在北三角的老街区(barrios)。那批罪犯对自己出生的国家少有或毫无归属感,难以融入正轨。他们诉诸最熟悉的手段:帮派生活。他们开始召募为数可观的不满青年大军,这群习于贫穷与屈辱的男孩们,形容自己「一出生就死了(born dead)」,特别受到MS-13赋予的地位与权力吸引。他们使索诺拉沙漠到巴拿马城蒙受大规模杀戮。萨尔瓦多、瓜地马拉和宏都拉斯的司法体系几乎不足以应对随之而来的流血屠杀:自视为民主进程新生典范的国家,如今被迫在形同戒严的情势中度日,身受极端帮派、而非总统或政府统治。

    鲜少有比中美洲、巴西,以及被贪腐与毒品贸易紧扼的南美洲广大领域更暴力的社会。或许最令人不安的是帮派暴力似乎在仿效过去:一千年前中美洲极其普遍的斩首,如今在萨尔瓦多和宏都拉斯随处可见。

    作者简介

    玛利‧阿拉纳(Marie Arana)

    生于秘鲁利马,着有进入美国国家图书奖决选的回忆录《美国女孩》(American Chica),两本小说《玻璃纸》(Cellophane)和《利马夜》(Lima Nights),《华盛顿邮报》知名专栏文集《写作生活》(The Writing Life)及传记《玻利瓦:美洲解放者》。《美国女孩》亦入围笔会颁给首本非小说着作的玛莎‧艾布兰德奖决选,《玻璃纸》则入围颁给首本小说的老约翰‧萨金特奖决选。美国国会图书馆文学部门主任,曾担任《华盛顿邮报》文学编辑,生活于华盛顿特区和秘鲁利马。

    译者简介

    杨芩雯

    专职译者,现居台南。政治大学新闻学系毕,译有报导文学《制造俄罗斯》、《总统的人马》、《柬埔寨》,社会科学《泰国》、《蝗虫效应》,小说《强尼上战场》、《黄衣国王》,传记《提姆.库克》等书。

    ※本书撷取自《白银、刀剑与石头:魔幻土地上的三道枷锁,拉丁美洲的伤痕与试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