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岁被选入国家队、跟腱断裂是家常便饭,我做体校生经历的别样人生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MyZaker,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photo:MyZaker)

    永无止限的训练、拿下金牌的唯一目标,抛去这些,那些以体育作为人生目标的选手们背后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

    7 岁进入体校的全红婵、2 岁半起便跟着做体操队教练的父亲去训练房玩耍的陈芋汐……

    成为冠军之前,没人知道他们吃过多少苦,走过多少看不到光明的黑暗之路。

    今年刚满 32 岁的苏炳添曾把突破十秒当做自己最大的愿望,运动员的百米速度是一点一点提高的,每提高 0.01 秒都是极大的突破。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时间内,苏炳添都感觉自己已经进入了瓶颈期,他甚至会反复看比赛录像,陷入绝望,因为他知道自己无论如何调整,也只能把速度维持在 10 秒零几的水平。

    在国家队的每一个运动员,他们所能获得的成绩都不仅仅是 99% 的努力可以保证的,1% 的天赋显得至关重要。

    本期显微故事讲述了一群从小进入体校的年轻人,他们之中:

    有的人最初因为文化课成绩不高,被迫进入体校,在这里体会到了坚持、努力背后所需要的付出的汗水,在认清现实后,及早退出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有的人在体校篮球专业,碰撞,脱臼,骨折,韧带拉伤甚至跟腱断裂已是家常便饭,可又担心自己离开体校后没有其他一技之长,不好在社会里找到合适的工作;

    有的人和姐妹一起进入体校学体操,压韧带、各种姿势训练,依然让他们坚持自己的梦想,那些他们说," 不受伤的运动员才是天赋型选手,而我们只能不断勤奋 ";

    还有的人具备一定天赋,甚至一度拿到过广东省省级比赛游泳冠军并进入国家队,最终依然在高考阶段选择退役,考取 985 大学,最终在企业工作、并年薪近百万。

    回顾起自己的体育生涯,大部分人得出一个结论,不后悔,体育给予了他们比常人更坚韧的意志,而有这样的意志," 在现在这个社会,总不会过得太差 "。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

    文 | 潜秋云、蜜斯桃、郭子睿

    编辑 | 常新

    体校选我时,我感觉自己即将登上 NBA

    " 来了才知道,体育真的太苦了,只有 30% 的人最后留下来 "

    阿伟 25 岁

    2013 年至 2014 年就读于山西职业体学院 篮球专业

    我进入体校的原因很简单,没考上高中。

    但我也知道当今社会没有文凭不行,于是亲戚建议我先去读体校。那是我们当地一所大学的大专部,专招省内各种体育特长生,3+2 读完出来以后拿大专文凭。

    虽然成为职业运动员的机会渺茫,但大专也勉强拿到了跨入社会的敲门砖。

    从小我活泼好玩,幼儿园还被诊断出多动症。注意力分散使我在课堂上每天神游,成绩自然也不理想。

    我最喜欢的课程就是体育课,喜欢打篮球,喜欢看 NBA。因为个头高长得也算凑活,初中时候我就有很多女孩子追。

    运动场上女生们为我的尖叫,足以弥补我因学业不佳带来的低落。

    *(photo:MyZaker)

    没考上高中对父母的打击还挺大,可我知道自己根本不是读书的料,于是听从表哥的建议来到体校面试。

    当时和我一同去的还有我的发小,我俩都选了心仪的篮球专业,但是人家只招十几个人,还需要经过层层考核筛查最后才能上。

    我对篮球很上心,自认为球技也不差,但考核时还是很紧张,怕唯一的喜好也把我抛弃。考核项目有 5 组,运球、投篮、过人、三步上篮和团队协作。

    除了最后一项我们几个应试者得一起配合与老队员对抗,其他都需要单独作业,当着几十个面试者和三个挑选教练展示球技、且比完当场就说分数,我手心冒了一层汗,希望自己能把握机会。

    宣读入选名单的时候,我听到后卫一栏有我的名字,我都快哭了,而和我一起的发小却落选。

    从小到大,因为成绩不好我几乎都没被认可过。能进体校,对我来说就像是 NBA 选中了一般兴奋。我甚至幻想,未来能向我最喜欢的保罗一样,走向职业化之路,打篮球联赛成为顶级巨星,享受万众瞩目的荣光。

    *(photo:MyZaker)

    体校也需要上文化课。每天上午语数外政史地交错袭来,听得我头昏脑胀。

    我们篮球班 30 个人,都是男生,除了少数热爱篮球的,大部分来这里的理由和我一样。我们基础都不行,老师讲课也根本不听,即便是最简单的东西老师讲半天还是答不上来。课上最常见的就是睡觉,因为前一天的训练太辛苦了。

    下午就是主要的训练时光。虽然大家年纪不一样大、入校时间不一样、体能强度也不一样。但训练都差不多,耐力跑是每天的必须项目,7 — 8KM,最慢也要 1.5 小时,我总是排在长蛇阵的末尾。

    有时候跑最后一名还需要罚俯卧撑,有一次差点把我做吐。

    长跑之后还有技巧课、实战课、小组对抗课,晚上还要看教学视频。不得不承认,当兴趣成了专业,我也逐渐畏惧篮球。因为体校遵循着弱肉强食的规则,比不过就要被罚。

    在一次和老队员的 5:5 比赛中,我们新队员输球了,被罚做 60 组折返跑和 100 个俯卧撑。本来体力已经消耗殆尽,还需要这么大强度体罚,做到最后我累得头晕脑胀,浑身湿透都在颤抖,站都站不起来。

    我不断后悔着,我为什么要来受这个苦,体育太苦了,真的太苦了。

    这一切,我父母都不知道。他们还觉得我自从去了体校之后变得很乖了,因为每次回家我连出去和朋友玩儿的力气都没有,就老实待在家睡大觉。

    即便如此,我们学校真正能出头的人还是很少,我从来没有听教练说过,我们的哪个师兄去打联赛了,哪个校友进了省队了,一个也没有。

    *(photo:MyZaker)

    篮球专业招得都是十几岁的大孩子,有些时候去食堂看见那些跆拳道、健美操专业不到十岁的弟弟妹妹们,我就感觉心疼。

    从小练体育真的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我们班有个附近城中村的拆迁户孩子,也是来混日子的,因为受不了苦第二个星期就卷铺盖走人了。

    连我们班主任说,读到最后,体校人还能留下来三分之一就算不错。

    我自己也在读了一年之后放弃了,不是不快乐,而是根本看不到希望,而且通过训练来拿文凭也着实太苦了。

    当时也正直部队招生,我跃跃欲试,报了最难进的空军并顺利通过了。

    现在是我在部队的第五年,和大家一样,我最近也十分关注奥运会,很多人可惜赛场上没有拿奖牌的选手。

    但是我想说,和那些训练半辈子却不能走上职业化之路的体育生相比,能站上奥运赛场,本身就是一场胜利。

    我没有和体校的同学有过多的联系,只有两个朋友,一个和我一样当了兵,另一个早已经结婚生子。我们都从事着和体育无关的工作。

    至于体校的生活,自然也不会再被提及。

    书读不好被迫上体校

    " 没想到这里比部队还苦,最后我选择考公务员了 "

    张书麟 男 26 岁 地方林业局在职员工

    我出生在黑龙江省一个四线城市都算不上的地方,当初进省体校去打篮球,完全是我父母的主意。

    他们很早就看出了我不是学习的那块料,就提前盘算规划着我的未来。

    我小学四年级时,姚明正当红,算得上是全民偶像。我妈身高一米八,相夫教子前也曾经也在地方体校训练打篮球比赛,在当地小有名气。

    12 岁的我身高就已经长到了 1 米 79 了,家里人都觉得我有 " 遗传基因 ",很可能在这个行业有所发挥。

    尤其是我妈,总觉得我能给她带来希望,没准我能够成为是第二个姚明呢,一圆她曾经的篮球梦这也说不定。

    我自己则是通过漫画书《灌篮高手》去了解篮球的,感觉简直太酷了,内心也很期待憧憬。

    *(photo:MyZaker)

    全家人都在为了促成我去体校的事情而奔波,做记者的父亲联系上了省体校的一位教练并说明来意,经过测算骨龄等一系列体检达标后,我开始为正式进入体校做全面的准备,一边学习文化课,一边在地方体校业余进行基础训练。

    终于,小学一毕业我就成功的进入了省体校,离开家乡开始了一个人的寄宿生活。一开始我还觉得挺高兴的,终于没人管了,也不用再写文化课作业到半夜和应付考试了。

    然而,一切并不如我所想象。

    首先,体校训练强度非常大。早晨 5:30 就开始起床训练了,拉伸、跑步、等候一系列的体能训练如约而至。从 3000 米到 5000 米,甚至 10000 米的体能训练,9 点正式上课,内容是投篮练习,还有团队战略,即便是晚上训练也会有加时。

    一周下来我的腿就不听使唤了,去食堂打饭都是横着走的。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在东的北凛冬里,从宿舍到运动场也要有段距离。我们宿舍 6 个人谁都不想起床,结果代价就是不仅写检查,还额外增加了 2 个小时的训练,不守规则,只会罚得更狠。

    *(photo:MyZaker)

    我们这些小孩哪里受过这些。好几次打电话和家里哭诉说训练太苦了,很想回去。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不打篮球,我以后还能干什么呢?

    现在回想起来却很感激那段日子,让我拥有了坚韧的性格,不怕吃苦,不退缩,以及团队精神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我想这是一个运动员所具备的美好品格,足以影响我的一生。

    想成为一个职业篮球队员是很多青少年的梦想,除了个人身体素质、父母的遗传优势,还需要系统的训练。

    打比赛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碰撞,脱臼,骨折,韧带拉伤甚至跟腱断裂这是经常的事。

    我是团队稳定的中锋,也尝试过打前锋,本来以我的条件是可以有更多发展的。然而人生总是无常,在一次进阶赛中,我和他队球员撞在一起,被绊倒后久久不能起身,到了医院诊断为跟腱断裂。

    因为这次的受伤,爷爷心疼孙子,还把我父母痛骂了一顿。他觉得人一辈子平平安安就好,比赛什么的都不重要。

    因为受伤,我虽然很沮丧。但内心也分析比较过一番,学校虽然会把好苗子推荐给专业的篮球队,CBA 也有开放的选秀。

    但真正能成为明星的少之又少,如果没有遇到好的教练,毕业之后也很可能就是失业。

    体校里是注重训练的,在训练上花费的精力更多学习就会,出来后是很困难的。

    当然,我也可以发奋图强拼一个一级运动员证书当作文凭,但是离开比赛,回归平凡的生活之后呢?

    *(photo:MyZaker)

    经历了大概半年的迷茫期,每天看着别人训练,我却只能在复健中度过,觉得未来没有太大的上升空间了。

    恰巧,家乡的林业局恰巧给我抛出了橄榄枝。主要也是我的篮球技能占了优势。地方各部门经常会组织各种体育活动以及比赛相互联谊。

    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我特别受欢迎,还时常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指点别人的球技。我忽然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六年过去了,现在的生活我很满意,篮球依然是我最爱的运动,也是我回不去的青春。

    " 狠心 " 的父母才会送孩子上体校

    " 体校包住宿、有国家补贴,但练体操真的太苦太苦了 "

    苏美云 女 30 岁 目前是某小学体育老师

    体校真的不是一般人可以走的路,现在回想起来,要不是父母真的没时间照顾我们,是绝对不会让我们走体育这条路的。

    四岁的时候,姐姐拉着我的手一起走进了体校。

    我的父母都是建筑工人无暇顾及我们,姥姥姥爷把我和姐姐拉扯大、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突然有体校老师到学校挑选未来可以培养的好苗子,在学校运动会上一眼就相中了姐姐。

    在征求家长同意后,姐姐却坚定的说,如果我去她才会去。无奈之下,教练员在见到我之后,居然也同意了。

    *(photo:MyZaker)

    倒不是我们的父母狠心,而是当时条件所迫,我和姐姐都去体校对大家都好。一方面,我们住宿都在学校,让家里的老人清闲下来。

    另一方面,体校生有国家补贴,等同于很早就有工作和社保了,而且我们几乎天天训练,没时间挥霍时间、金钱,特别省钱。

    姐姐是重点培育对象,曾经在在某届全运会上的平衡木、自由体操、跳马等项目分别拿过第四到第六名不等的成绩,后来进入了省级体校,也曾入选过国家集训营大名单。

    在见过世面的人眼里,我姐姐可能距离世界冠军相差千里,但在我们那里,已经是非常有出息的学习榜样了,而我看起来只是个陪衬。

    都说农村孩子很能吃苦,但体校的苦还是让我非常崩溃。

    一进就是拉韧带,教练踩着你的腿下胯,还是疼的我们哇哇大哭。后来哭着哭着就习惯了,渐渐的学会可以前后空翻。我们每周都要训练 5 天左右,其他时间是学习文化课,几乎不太有休息,如果有也只是半天。

    *(photo:MyZaker)

    对我们而言,运动是职业大于生活。每天早早就起床训练,晚十点准时熄灯就寝,几乎没有个人时间。运动员、教练、保健员,才是家庭成员。

    2 年后,我们开始学习成套的体操运动,腿部和双臂的力量运动更要不断加强,经常是重复性的练习压腿、横竖下叉。

    我们手上的老茧深重,韧带被拉伤,脚腕也有疲劳性骨折,姐姐动过手术打过钢钉,我也骨折过一次,手腕有挫伤的后遗症。

    很多队员戏称说,那些不受伤的运动员才是天赋型选手,而我们只能不断勤奋。

    *(photo:MyZaker)

    练习体操在饮食方面也要格外控制,碳水化合物绝对不能碰,放假最长不超过 3 天,回校就要称重,超标就会有惩罚。

    我也效仿姐姐,在 13 岁的时候参加了全运会,但是只是在单杠取得排名第 9 的成绩,姐姐 15 岁,同年进入国家训练营,却已经是体操运动员普遍的 " 高龄 " 了。

    国训营回来后,姐姐大概是看到了自己和其他选手的差距,就开始琢磨转型,恶补文化课读了科技大学, 在 20 岁时就退了役。现在她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销售工作,结婚生子,生活美满。

    而我则一直没有什么进展和野心,后来应聘成为一家小学的形体老师。看着这群小孩,时常恍惚想到自己当年的懵懂样子。

    尽管我 4 岁的女儿时常展现出某种 " 天分 ",但我却再也不想让自己的女儿练习体育了,因为那要付出常人不能忍耐的辛苦和伤痛。

    现在所拥有的平静和幸福,让我知足了。

    进入国家队后我选择退役

    " 那里都是天赋型选手,早点认清自己,早点做准备 "

    刘菲 前国家队游泳运动员 广东

    一开始学游泳,真的不是因为我天赋异禀,纯粹是家人觉得我经常生病,需要去游泳、多锻炼,改善身体状况。

    最初,我在老家少年宫学游泳,因身高领先同龄人、四肢长,我就被游泳教练看上,

    " 这孩子一看就是练长距离游泳的苗子 "。

    从那时起,我每天放学后就去游泳馆练习长距离游泳。也恰逢当时我的教练有工作调动,准备去广州做游泳教练,也询问我是否愿意和她同去,注册成为广州的运动员。

    如果我同意了,也就意味着接下来要走上职业体育道路。

    *(photo:MyZaker)

    我本身是东北人,身材上或许比广州当地运动员有一定优势。广州大部分游泳队员爆发力强,绝对速度领先,短距离游泳成绩优秀,但在长距离上一直是短板。长距离游泳需要耐力和身高优势,7 岁身高就超过 1 米 4 的我,是绝佳苗子。

    我听了教练的建议,感觉非常心动。但父母不太同意,我们家经济条件不错,我又是独生女,父母不愿意我这么小就跨大半个中国去外地训练,他们更希望我留在身边好好读书。

    但我很倔,我热爱游泳,也觉得自己或许真的有一定天赋,还是和父母央求要来广州训练。

    一开始,我确实在广州表现优异。我刚到广州是 12 月,正好遇上广东省内的一场游泳比赛,第一次参赛我就拿下了省冠军。

    *(photo:MyZaker)

    随后,广东省队就看上我,希望我加入他们。但因为年龄太小,一直将我带在身边的教练舍不得,又过了几年,直到我 12 岁、她也再无法指导我提升之后,才送我加入省队。

    进入省队以后,我就感觉到一切和自己想的不那么一样了——能进省队的大多都是人中龙凤,游泳天才实在似乎太多了。

    虽然我当时已经拿了几个冠军,但是在训练场上自己怎么使劲,都不能拿第一,而且这群游的比自己快的人里面,还有好多不用认真训练也能轻松拿到名次的队员。

    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天赋的重要性

    。为了赶上这群天才,增加自己的 " 水感 ",我不得不每天加训,队里要求每天至少训练 8 个小时,那我就训练 10 个小时,然后抽时间去上文化课,一周里面只有周日上午能休息。

    长距离游泳本身是一个体能消耗大的运动,我经常游着游着,就会自己浑身都没力了,完全是靠着本能在划水训练,脑子里会浮现" 自己会不会成为第一个淹死在游泳池的游泳运动员 "的想法,上岸后嘴唇都发白,休息片刻缓过劲后又要下水。

    为了提高成绩,我在饮食上格外注意。为增肌,我绝对不碰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每餐都吃高蛋白、没什么调味料的食材。

    *(photo:MyZaker)

    14 岁时,我因为成绩不错,入选了国家队,但也更加焦虑了。尽管那时候我还拿了一个全国冠军,给一个体育品牌做过代言人,但我清楚的意识到自己不是天赋型选手,体育这条道路可能走到了尽头。

    在训练队,生活枯燥,重复性强,和外界几乎是脱节的。我的师兄师姐中不乏优秀选手,但是没一个人的运动生涯超过 25 岁,许多人在退役后都有过融入社会困难的过程,他们嘱咐我,

    " 觉得自己没办法冲击大型比赛,趁早做准备。"

    *(photo:MyZaker)

    这里人人都很努力,都带着伤还在训练。有些人虽然没什么冠军头衔,但那都不是人家能力不行,是压根瞧不上那些比赛。

    至于我,那些大型国内的比赛,我只能勉强通过选拔参加。国际赛事,我根本没办法参与,奥运会则更不敢想——绝对的天才加绝对的刻苦才有资格站上赛场。

    16 岁时,我看清了自己天赋有限,决定考大学后退役——国家对优秀的在役运动员有政策,只要通过入学考试后就能去读大学,但要通过特定的考试。

    为了读上心仪的 985,那段时间我白天训练,晚上打着电筒复习,半年时间就有了 300 多度近视。

    幸运的是,最后我顺利考入某 985 大学,18 岁时候选择了退役。

    回忆起过往的体育生涯,我依然十分感激,我和大部分同龄人有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体育精神对我影响十分深远。

    21 岁大学毕业后,我加入了一家大型上市公司,凭借着练习体育多年锻炼的不认输、卯着干的精神,5 年内成为了集团年龄最小的管理层。

    *(photo:MyZaker)

    现在我成了别人眼中的 " 成功女性 ":

    环顾身边退役的师兄师姐,有的人成了知名教练,有的创业也做的风风火火,大家都过得挺不错。

    我很感谢这段体育生涯。毕竟有目标,刻苦的人,在如今这个社会都不会过得太差。

    在大时代下,每一个小人物都值得被看见,每一个小人物都不普通。

    我们关注每一个垂直行业的参与者、亲历者,

    将视角切换到这些参与到时代变迁、企业进化的人群身上,

    通过更专业细腻的笔触,让更多人看见更多人。

    先后荣获

    2021 年百度百家号优质成长力作者

    2020 年度钛媒体年度十大作者

    2020 年度腾讯新闻企鹅号优秀内容合作伙伴

    2020 年度网易新闻网易号最佳签约作者

    2020 年度凤凰新闻大风号年度优秀创作者

    2020 年度 ZAKER 影响力排行榜最有价值作者

    ……

    如您有合适的作品,可将稿件直接发给 fangyuanjing2019@163.com

    稿件一经采用发布,即刻支付稿费。

    *(photo:MyZaker)

    *(photo:MyZaker)

    *(photo:MyZ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