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让日子过不下去?欧美大国频酿罢工、吵加薪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DN,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加薪压力成为已开发国家的变通膨引爆点。图为美国拖拉机制造商John Deere的员工罢工争取加薪。路透(photo:UDN)
    加薪压力成为已开发国家的变通膨引爆点。图为美国拖拉机制造商John Deere的员工罢工争取加薪。路透(photo:UDN)

    通膨已全面来袭!近日汽油一波波调涨,让许多民众大唿吃不消,五倍券也变得无感;而包括联合利华、可口可乐等民生品牌,更已「涨声响起」。也因此,各国劳工深感入不敷出,甚至出来反击。

    近期,英、美、德、日等国,就纷酿罢工换加薪。背后主因,和欧美大国的这个新变局有关,通膨恐将成长期现象?

    根据《金融时报》《全球营造业评论》(Global Construction Review)报导,德国营造业员工,在10月初发起全国性罢工,以便争取薪水调高5%抗通膨,让返乡时手头比较宽裕。

    生活成本调涨,英、美、德、日都酿罢工

    原来,德国营造业员工大多来自海外,每年回家的旅费是重要的一笔花费,自从疫情来袭后,各类交通成本因为航空业重整、油价调高等等因素大涨,让他们决定积极调薪。而这个产业距上一次全国性罢工,已是九年前,该工会指出是成本上已承受不了,才决定主动出击。

    而像是美国,一间John Deere牵引机老厂商,员工最近发现公司今年获利创历史新高,执行长也加薪高达160%后,竟然只答应员工在明年加薪5%,同时间偷偷取消加班费与医疗险补助等福利,等于没加,完全抵不上物价飙涨。让这间近35年都未抗议过的老企业员工,群集愤而走上街头要求调薪。

    另外,日本本週日将投票的国会大选,朝野党派开出的冻薪30年改善支票,也成了关注焦点。

    当地民众接受《NHK》受访指出,当地企业长期以来习惯不调本薪,只付奖金的传统,让他们收入成长的幅度,委实跟不上当地学费、手机费与医疗健康保险调涨程度,很想请问各家企业老板到底要怎么做,才会调薪。

    除此之外,英国布莱顿地区也有罢工加薪事件。这些已开发大国纷传加薪潮,已让IMF国际货币组织等专家担忧起,若酿成全球性普遍现象,有可能反而助长通膨。

    因为70年代停滞性通膨时期,许多企业在帮员工加薪后,一转头就涨价自身产品或服务,以转嫁成本,结果是把物价推得更高。

    联合利华、宝洁、可口可乐等国际大品牌都在涨

    而许多台湾民众熟知的民生用品品牌,如联合利华、雀巢、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宝洁等,近期都正规划或早已启动产品涨价。如此发展下,确实可能让每个月买民生用品,就占去大部分支出的低薪族,最后变得更穷。

    不过,专研经济学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彼得.考伊(Peter Coy)认为,把通膨之罪,怪到弱势领薪族头上很奇怪。

    他整理各行业就业成本数据指出,2020年以来,由于通膨过快,员工包括薪水与福利的就业成本上升速度,一直都落后于消费物价调涨速度。所以让他们调薪,实属该有的补偿,非常合理。

    继续仰赖廉价劳工?德意志银行指「回不去」

    而根据德意志银行最近出具的报告指出,并不是薪水族贪心,是已开发国家的劳动成本紧缩太久。

    回顾80年代,这些已开发欧美国家企业,曾靠着引进海外廉价劳工,或把工厂移至外地,让中国世界工厂借机崛起,解决了70年代停滞通膨问题。

    当地民众也付出工作机会长期移出的代价。但如今世局已变,企业若想继续仰赖海外劳力减低成本,已回不去。

    主因是疫情以来的全球性通膨,除了表面上的供应链卡关、塞港,更深层的影响是各国因疫情封锁边境;或政治上分壁垒,都难以善用以往策略,让劳力成本提高。

    例如,英国9月闹石油荒,加油站还被迫暂时歇业,是因为脱欧以后,英国油罐车司机这种低薪工作,就找不到东欧廉价劳工所致,和油价上涨没关系。而前述德国营造业大罢工,也是因疫情期间交通成本提高,让海外劳工觉得到德国打工不再划算。

    欧美拚供应链自主,只好乖乖回国加工资

    除此之外,中美政治与贸易上对立,更让欧美日等国决定逐步把供应链从中国移回家乡,自然会让企业得回去面对相对高的人力成本。

    更别说这些大国正朝高龄化社会发展,工作人口逐渐减少中。职缺变多、可用劳力变少下,不但今年涨薪合理,未来每几年固定调薪,也可以预见。

    德意志银行分析团队指出,这就是大国为了「去全球化」必须付出的代价。不过,对开发国家的领薪族来说,却是相对正面的讯息,因为工作机会又从中国回流了。

    只是通膨也可能因大国角力,变成长期现象,势必吃掉部份薪资。该怎么解决?自然要请造就此变局的各国政府来思考办法,而非丢给民众才对。

    (作者/林士蕙 本文出自2021.10.26《远见》网站,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