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国设法“自给自足”,应对与美国等国紧张关系升温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RFI,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替代文字
    中国的经济相关机构最近把“安全”列为2022年的一项优先事项。有关部门尤其承诺将确保粮食、能源及原材料等各方面供应。这一信息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华尔街日报说,越来越自信、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的中国进而正在想方设法提高自给自足水平,不仅是在技术上,还有长期以来一直依赖进口的一些主要粮食等基本必需品方面。

    据华尔街日报今天报道说,中国政府正试图强化国内经济,以应对与美国等国的关系长期紧张的局面,同时正储备必要物资,并计划提高国内产出,加速采取行动降低对世界的依赖。

    据官方发布的信息,包括最高经济规划机构国家发改委以及监管农业的部门在内,中国的经济相关机构最近把“安全”列为2022年的一项优先事项。有关部门尤其承诺将确保粮食、能源及原材料等各方面供应,并安排好涉及工业零件和大宗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过程。

    这种以安全为导向的经济议程标志着,中国在国家主席习近平2020年公布的一项战略基础上迈出了一步。这项战略旨在让国内供应商和消费者优先成为中国经济的驱动力,而不是外资和出口,按照中国政府的说法就是政府的侧重点转向“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随着中国与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内循环似乎已经加速。从新冠疫情到人权和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主张等一系列问题,令美国及其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等盟友与中国对立起来,而中国则通过限制进口这些国家的部分产品进行反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澳大利亚煤炭的进口禁令,加剧了去年中国许多地区的“电荒”。

    据官方媒体报道,习近平在2021年12月底的一次高级别农业会议上表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据该报道称,这并非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呼吁保障粮食和整体经济安全,但这次的信息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凸显出习近平想塑造强大形象的愿望。眼下,习近平正准备打破惯例继续连任,而不是在今年年底10年一次的领导层换届中交权。推动这一转变的另一个原因是,随着双边关系的不断恶化,人们担心中国越来越容易受到美国的制裁。

    但实现自给自足并不容易,特别是考虑到中国从与全球其他地区的经济往来中获益良多,已经成为世界的工厂,及其胃口最大的消费者。

    由于对中国制造的防护装备以及居家办公设备的需求激增,中国的出口在整个疫情期间保持强劲,这提振了中国去年的经济增长。但由于习近平的经济改革聚焦增强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权力,而不是市场力量和个体,打击了企业和消费者信心,这使得中国政府寄予厚望的增长动力,即国内消费依旧疲弱。疫情限制措施方面的不确定性也令消费者对支出犹豫不决。

    而在加大力度“向内转”之前,中国已经向本国的研究实验室、大学和公司投入大量资源,试图摆脱对美国半导体等外国技术的依赖。但业内高管表示,即使中国未来几年内可能在“足够好”的芯片方面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例如用于摄像头的芯片,但到2035年,仍将依赖西方和台湾提供制程更先进的芯片,比如用于电动汽车的芯片。

    该报道称,中国的物资收储之举已经推高了全球谷物和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对于中国是否有能力建立石油、煤炭、铁矿石和其他材料的储备,而不必从澳大利亚、美国等与中国关系紧张的国家采购更多物资,分析师和经济学家们表示怀疑。

    但一些中国官方圈内人士也试图降低对中国短期内能基本实现自给自足的期望值,他们认为这不现实。上个月,高级经济顾问杨伟民在一个在线论坛上表示:“能进口的仍然还要进口。”

    华尔街日报说,虽说中国把安全列为要务反映出其与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关系恶化,但这种政策转变有时甚至引发了对武装冲突的担忧。比如说,中国商务部去年年底敦促各地主管部门确保这个冬季的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当时正值中国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言辞日益激烈,中国商务部这份措辞含糊的通知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可能准备用武力收复台湾的担忧。这造成了中国一些地区居民恐慌性抢购,促使商务部一位高官接受央视采访,以试图平息民众紧张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