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芯片短缺,源头在哪里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MyZaker,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本报记者 赵觉珵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吴 倩

    美国得克萨斯州连日来的暴雪天气,导致当地电力供应系统失灵,三星、恩智浦、英飞凌等芯片巨头在当地的工厂先后宣布停产。更早几日,日本福岛发生的地震,导致全球车载芯片市场份额排名第三位的日本瑞萨电子,一度暂停一家主力工厂的生产线。" 天灾 " 加剧了本就处于失衡状态的全球芯片供需,而日本媒体近日报道强调,全球半导体严重短缺的开端是美国政府对中国企业的制裁,尤其是针对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的制裁。美国制裁中国企业,如何引发连锁反应并影响全球芯片供应?世界芯片短缺的源头在哪?《环球时报》记者从供应、需求等多方面对此进行了调查。

    供应端:芯片企业重心转移

    《日本经济新闻》近日提到,全球半导体短缺变得严重,开端是美国政府对中国大陆企业的制裁。代工企业中芯国际等成为制裁目标,订单集中涌向台湾企业等。再加上全球汽车半导体等各行业的需求快速复苏,供应短缺迹象加强。

    2020 年 12 月 18 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宣布将中芯国际列入 " 实体清单 "。根据美国规定,如果没有经过美国政府许可,中芯国际将无法进一步获得相关美国企业的技术和产品。

    但美国制裁对半导体产业链的影响,实际上早在此之前几个月就已经显现。去年 9 月,路透社报道称,美国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是否将中芯国际列入一份 " 实体名单 "。基于华为被限以及特朗普政府对华的强硬态度,这则消息让一些中芯国际的客户开始寻找替代厂商。有外媒报道称,自 9 月开始,中国台湾的一些芯片制造商陆续接获由中芯国际原客户移转过来的订单。《日本经济新闻》也透露,路透社的报道发出后,美国高通公司迅速采取行动,相继走访台积电和联华电子等中国台湾半导体企业,为替代中芯国际寻找供货来源。

    根据集邦咨询旗下拓墣产业研究院发布的 2020 年第四季度全球前十大晶圆代工厂营收排名预测,台积电以 55.6% 的市场占有位列第一,中芯国际位列第五,市场占有率约为 4.3%。值得注意的是,中芯国际目前主要收入来自 8 英寸晶圆(芯片需要从晶圆上切割下来),这也是车载芯片的主要来源。而台积电、三星等走在最前列的企业已经将重心放在尺寸更大、效率更高、利润更多的 12 英寸晶圆生产上。

    需求端:汽车、手机等多领域都 " 抢芯 "

    来自美国的制裁不仅扰乱芯片的供给端,也为需求侧带来不小的改变。《日本经济新闻》19 日报道称,受到美国制裁的中国华为,2021 年的智能手机产量计划降至 2020 年一半以下。作为一度坐上全球手机出货量头把交椅的品牌,华为对芯片需求的消失,原本应该释放出大量相关产能,但出乎业界预料的是,由于种种因素叠加影响,全球芯片供需矛盾反而进一步加大,从汽车领域开始,手机、电脑、游戏机等多个行业相继出现 " 缺芯 " 难题。

    记者梳理后发现,由于美国早在 2019 年 5 月已将华为列入 " 实体清单 ",虽然此后多次延长对华为的临时出口许可,但危机意识使得华为从 2019 年开始大量储备包括芯片在内的元器件。根据华为披露的数据,该公司在 2019 年投入人民币 1674 亿元储备芯片、组件以及材料,同比增长 73%。2020 年 9 月 15 日美国正式对中国华为实施全面 " 断供 " 前,华为也在继续 " 囤货 ",并占用台积电相当长时间的 5 纳米产能。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这导致其他消费类电子厂开始改变其库存策略,比如小米和 OPPO 等为保证各自的产品在未来尽量少受影响,也开始积极向晶圆代工厂下单抢产能。法国广播公司近日的一篇报道也认为,特朗普对中国发起的 " 科技战 " 是当下芯片短缺问题的间接推手,由于华为自 2019 年开始抢占芯片产能,华为的竞争对手为抢夺市占率也开始抢购芯片,使得原本就吃紧的芯片产能更加 " 压力山大 "。

    除了手机,汽车也在抢芯片。去年第四季度开始,不少汽车厂商相继爆出芯片供应不足的情况,德国大众、美国福特、日本丰田等汽车业巨头先后宣布减产。研究机构 IHS Markit 本周发布的报告称,由于汽车芯片短缺,预计第一季度全球减产近 100 万辆汽车。分析认为,随着去年下半年以中国为代表的汽车市场从疫情中逐步恢复,汽车需求大幅度增加,而这一复苏周期与消费电子行业的增长需求发生冲突,使得芯片制造商更乐于将产能分配给利润空间更大的智能手机和 5G 相关领域,汽车芯片供应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缓解。

    TMT 行业分析师王新喜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台积电等芯片企业正在全力向 5 纳米、3 纳米芯片突围,它们做基础的新能源汽车以及传统燃油车汽车芯片(28 纳米、48 纳米制程芯片)意愿都不算太高,如果要做可能会要求涨价。

    从汽车行业最先显露出的芯片供给不足问题已出现行业传导和全球蔓延之势。深圳一家芯片设计企业的总监向平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从 5 纳米、7 纳米的先进制程到 28 纳米的成熟制程,从晶圆厂到封测厂,芯片短缺的问题已经波及甚广,甚至传导到消费层。

    消费端:3 个月抢不到一台游戏机

    " 已经发售 3 个月了,本以为热度已经降下来了,没想到还是那么难买 ",居住在北京的游戏玩家张先生近日向《环球时报》记者抱怨称,他一直想购买一台索尼公司于去年 11 月发售的游戏机 PS5,但始终没能如愿。" 我能理解 PS5 在刚刚发售时会遭到抢购,但没想到现在还这么难买,商家加价销售不说,还不能保证什么时候发货 "。

    张先生遇到的情况一方面源于 PS5 在玩家群体中受到追捧,另一方面也受到这波 " 缺芯潮 " 的影响。公开资料显示,PS5 搭载的处理器由美国 AMD 公司设计,由中国台湾的台积电代工生产。

    当下发生的芯片供求失衡叠加了若干因素,包括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隔离生活中对消费电子巨大需求,暴雪、地震等 " 天灾 " 以及美国对中企制裁的 " 人祸 "。芯片供求失衡的波及面逐渐铺开,也让业界意识到问题严重性。近日,包括英特尔、高通、美光和 AMD 等在内的一批美国芯片制造企业致信总统拜登,要求政府提供资金、资助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不过,远水恐怕难解近渴。

    向平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车载芯片采用的 8 英寸晶圆生产线数量已经稳定下来,厂商不太会愿意投资新设备,收购二手产线成为目前的最优选择," 但这些都需要时间 "。

    王新喜认为,市场还是需要时间等供应链产能恢复,这期间汽车厂商减产是避免不了的。长期来看,很多欧美厂商也看到了目前的危机,他们所在的国家可能会寻求备用方案以及建立本土半导体供应链的替代方案。

    与此同时,中国半导体行业正迅速发展。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本月透露的数据,2020 年中国大陆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预期将接近 9000 亿元。而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居龙预测,2021 年中国半导体产业将取得 24% 的成长,市场规模达 677 亿美元,增速位于全球首位。市场调研机构 IC Insights 此前预测称,中国半导体产能将在 2022 年超过韩国,位居第二。从 2019 年到 2024 年,预计中国生产能力年均增长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