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专栏:西方观察家对中国2023经济乐观的盲点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pMedi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中国没有经济学,只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政治因素发挥了太多、太大、太深的作用。(美联社)(photo:UpMedia)
    中国没有经济学,只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政治因素发挥了太多、太大、太深的作用。(美联社)(photo:UpMedia)

    展望2023年中国的整体发展走势,我认为最重要的观察指标就是经济发展是否可以复甦。如果经济恢复增长,中共的统治会相对稳定一些;如果经济继续衰退,三年疫情积累下的社会矛盾有可能进一步爆发。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看到的分析基本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中国疫情防控措施放开,势必出现强劲反弹,中国经济前景看好;另一派比较悲观,认为中国经济指数或许会有一定程度的反弹,但总体来看,经济衰退在2023年不可避免。有意思的是,比较乐观的多是西方观察家,而比较悲观的,大多为中国本土的观察者。我当然也属于后者,我认为2023年中国的经济将进一步衰落,而不会是持续性的谷底反弹。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分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方观察家分析中国的经济走势,大多按照习惯的分析方法,使用经济统计数字为基础的分析模型,换句话说,是以经济角度看经济发展。我认为这是西方对中国的诸多错误认知之一。实际上,在中国是没有单纯的经济问题的。中国没有经济学,只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政治因素发挥了太多、太大、太深的作用。政府干预在西方也存在,但程度与中国相比,完全不是同样性质的问题。在中国,经济发展与政治环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对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不看好,也是基于2023年政治环境不会改善的判断。

    如果我们仅仅从经济数字的角度看问题,很快就会看到中国经济复甦的各种证据。但这首先就会遇到一个问题:这些数字的真实性到底如何?而经济数字的真实性,本身就已经不是经济问题了。即使抛开真实性这个问题不谈,数字的增长就能代表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坏吗?到底什么才是我们判断中国经济好坏的指标呢?我认为,中国企业家和外资对于中国前景的信心指数,或许比GDP或者出口贸易等具体经济数字的参考意义更大一些。因为它更能反映出中国的政治经济学的本质。

    就此而言,最近比较值得关注的一项调查,或许比较能说明问题。中国欧盟商会去年针对其成员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达六成的欧洲在华企业认为在中国经商越来越困难,二主要的原因,在于不透明的法规,以及商业活动的动辄政治化。这两项原因,其实都是与政治环境息息相关的。该会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指出,在中国做生意的外国企业愈发认为习近平政府的政策捉摸不定。他坦言,欧企原以为中国政府计画周详、组织严密,却在疫情下面目全非,「摧毁了我们对中国政府的很多信任。」我认为这番话和这个民调结果,非常能够说明问题。

    众所周知,企业界的信心对经济很重要。没有信心,就不会有长期投资的打算;没有信心,才会有今天中国出现的资金和产业链的外流。而「没有信心」在西方国家,可能是出于对于经济前景的分析;而在中国,诚如欧盟商会的调查显示的,完全是出于对于政治环境的判断。习近平和刘鹤等中共领导人在最近释放了一些改善企业经营环境的信号,这或许是一些分析家重燃对中国经济的希望的根据,但他们忘记了一个最根本的因素,那就是: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环境不可能有所改善。换句话说,在今天的中国,日益败坏的政治环境,使得不管是本土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无法建立起对于未来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怎么可能有持续的好转?

    ※作者成长于80年代的北京,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后即从事学运,参与和组织了1989年民主运动,后为此两次坐牢达6年多时间。1998年被流放到美国,得以进入哈佛大学10年,先后得到东亚系硕士和历史系博士学位。现在担任「对话中国」智库所长。政治上的温和坚定的反对派,思想上的理想主义者,生活中的资深阅读者。出版有政治评论和诗歌散文等书籍20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