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产剧里的记者总在捣乱?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MyZaker,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国产剧里,没有记者 " 不止不休 "

    文|符琼尹

    编辑|周亚波

    " 这是一个初中学历的见习记者,通过他的调查和报道,改变一亿人命运的故事。" 导演贾樟柯在微博这样推荐他监制的电影《不止不休》。

    电影里,主角韩东的工作单位是报社。看到这里,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个故事估计有些年头。

    有些年头的另一面是恍惚——国产影视作品里,好久没有正面描写一位 " 不止不休 " 的记者了。记者其实从未缺席爆款都市剧,只是形象都没有这般正义。

    在《欢乐颂》里,他们堵在安迪楼下要她回应员工由于加班昏迷的事情;在《开端》里,他们闯进 " 锅姨 " 的学校,逼问后者 " 会不会让你的学生遵守交通规则 ",进而刺激她成为 " 锅姨 ";在《狂飙》里,记者的角色还是官员的女儿、官员的妻子,在剧情里只写了一次报道,还被当枪使 ……

    *(photo:MyZaker)

    《狂飙》中的记者孟钰

    要么不义,要么隐身——这是当下记者在影视剧中的两种典型可能。同样在近期上映的电影《保你平安》中,一个多次登上热搜、为抖音博主们贡献许多爆款的造谣事件,全程没有记者的参与,事件的起承转合均在贴吧、短视频、自媒体间发酵和结束。

    把故事背景放在了非典之后不久的《不止不休》,带回了一个久违荧屏的形象。也让不少观众惊呼 " 原来记者是这样的 "。

    其实多年前,国产影视作品里的记者,就是这样的形象。

    《不止不休》的同事们

    整个 9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焦点访谈》是影响力最大的新闻节目之一。这档以 " 用事实说话 " 为口号的节目,收到过三任总理的赠言。

    通常,节目里出现的记者,会顺着观众反映的线索到过种种危险的地方,记者扛着摄像头冲进官员办公室犀利提问的场面屡见不鲜,这也是不少国人对 " 记者 " 的初印象。

    *(photo:MyZaker)

    这也成了 21 世纪初国产剧影视爱用的记者形象:深入调查恶劣事件。《不止不休》里白客与张颂文,同样在做这样的事情。

    2002 年的剧集《人大主任》里,报社记者撰写了报道《总统套房里的罪恶》,曝光了市长与本地一家商业集团之间的勾结,为省人大的反腐败调查工作提供了帮助。2006 年剧集《浪淘沙》中的记者欧阳童追查了六年前的一起冤案,揭开了受害人、辩护律师、主审法官以及幕后黑手的秘密。

    调查过程中,记者多次陷于险境,黑恶势力也试图收买他们,但都没有阻碍他们调查的决心。

    与黑暗势力缠斗,最终推动了一个公共事件的改革——不少记者们以这个形象,成为叙事里的 " 铁肩担道义 " 的英雄,被官方与民间所推崇。2006 年,海南省委宣传部牵头拍摄了电影《记者甘远志》,记录了这位记者冒着生命危险采访粤海铁通航,以及报道欺压菜农的黑社会 " 菜霸 " 团体。真实生活中,这位记者最终因心脏病突发去世,至死未能实现带儿子去北方看雪的心愿。

    *(photo:MyZaker)

    《记者甘远志》

    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普遍刻画 " 英雄记者 " 的这阵风,也有鲜明的局限性。比如,这些国产剧里的英雄记者几乎都是男性," 女记者 " 是另一个画风:肤白貌美,追求者众。比起职业生活,女记者们的爱情生活才是故事主线。

    一个剧名概括这一时期女记者的故事:《美女也愁嫁》。

    女主角与新闻部副主任筹备婚礼,遭到同样仰慕副主任的女同事的妒忌,后来她和多年老友男同事又慢慢有了情愫 …… 这就是 1999 年剧集《新闻小姐》里的主要剧情。2006 年的《美女也愁嫁》请来 " 万人迷 " 陈好,一开场就遭遇了未婚夫的 " 逃婚 ",此后更是让她 " 一年换了 4 个男朋友 ",剧情里与工作相关的部分寥寥。

    *(photo:MyZaker)

    女英雄记者被影视创作者们选择性忽略了,这是当时的局限与遗憾。这倒不是因为现实中没有参照对象,在当时,无论是非典肆虐时穿着防护服进入医院报道的柴静,还是伊拉克战争时去往前线的闾丘露薇,抑或是黎以冲突时在黎巴嫩首都传回直播画面的陈晓楠,都曾引发过社会层面的关注。

    如果一定要论积极面,《新闻小姐》这类剧集,也是一种那个年代大众对于记者的美好憧憬:职业精英、工作干练、独立自强,是最早进入大众视野的 " 独立女性 " 形象之一。

    确实有不少记者,是被这样的美好形象影响,进入了这个行业。" 萝严肃 " 创始人萝贝贝曾回忆其新闻启蒙之作,就是《新闻小姐》。

    只是小时候追到一半,她在租碟店发现,《新闻小姐》基本是对日剧《新闻女郎》的照搬。

    被工具化的记者

    到了这几年,国产剧里有调查工作的女记者至少在数量上变多了。两部爆款扫黑剧《扫黑风暴》《狂飙》中,深入黑势力团伙中找线索的都是女记者。

    《扫黑风暴》里的黄希先是潜入 " 美丽贷 ",与警察配合查办了这个借着医美项目向女孩发放高利贷的组织,后来又潜入了当地黑恶势力开办的夜店,在夜店里找到了不少还不起高利贷被迫来做 " 公主 " 的女孩。《狂飙》里的孟钰工作相对简单,报道了莽村旧村改造项目,随后还与警察配合,抓到了几个购买毒品的人。

    *(photo:MyZaker)

    《扫黑风暴》中的黄希

    但在 " 记者 " 之前,她们在剧情中更重要的身份是 " 美女 " 和 " 关系户 "。

    两部剧都不约而同地让两位记者的 " 美女 " 身份,成为潜入夜店 " 执行任务 " 的关键。她们与扫黑的人和被扫黑的人,都有紧密联系。黄希的职业偶像是她做公安局局长的小姨,后者是落网的 " 保护伞 " 之一。孟钰的父亲升任了区委书记,其丈夫后来也成为 " 保护伞 "。

    这种 " 关系户 " 身份,让他们深入虎穴的记者形象无形中罩上了一层保护罩。大概编剧也很难编出她们深入黑恶势力后再全身而退的剧情。他们就这样被 " 工具化 " 了,记者身份既能好好地 " 打辅助 ",为英雄主角提供部分线索,又能凭借着 " 关系户 " 的强情感链接,串联起故事。

    可是这样的身份,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 关系户 " 身份让她们在工作中一往无前的态度,看起来天真又莽撞,她们还要肩负起扫黑剧中不多的 " 情感戏 " 重任,跟主角 " 不打不相识 " 的情感升温中,还要做许多观众看来非常 " 捣乱 " 的行为。因此在这两部剧里,这两个女记者的角色都是口碑最差的角色之一。

    *(photo:MyZaker)

    这种记者形象的 " 工具化 " 不单单针对女性。近些年来,只要影视作品中出现记者,其工具性都较为明显。

    他们常常是故事里施加舆论压力的背景板。许多国产都市剧中,都会出现主角们遭遇负面事件,到公司楼下就被一群扛着摄像头的记者一窝蜂包围,并且犀利提问的场景,这也是主角们被施加了舆论压力的具象化,全然不顾如今互联网时代,媒体早就有了比这种围堵更高效的工作方法。

    *(photo:MyZaker)

    偶尔,记者是像《狂飙》里的孟钰一样,成为天真的 " 被改造者 "。《江山如此多娇》中袁姗姗饰演的女记者,常年在城市生活,穿着紧身裙和高跟鞋穿梭在各个报道现场,接到台里的扶贫任务到村里时,时常被农村生活的 " 恶劣条件 " 吓到,后来,她放弃了电视台副主任竞选,留在村里继续参与扶贫工作。但她刚到村里时的咋咋呼呼,也成为网友们批评的重点。

    *(photo:MyZaker)

    有些残酷的是,在剧情里作为受害者,反倒能够帮助这些剧里的 " 记者们 " 口碑转好。

    近几年口碑最好的记者形象之一,是《沉默的真相》中黄尧饰演的记者。她曾是当年性侵案的受害人之一,十几年后,改名换姓的她成了当地报社的知名记者,并成为策划翻案的主角团之一,完成了从 " 被保护者 " 到 " 保护者 " 的转换,用自己的方式实践了正义。

    可惜,这样有重量的记者角色并不多。但在国产影视作品中被 " 工具化 " 的,并不仅仅是记者。类型化的模板,创作者想偷懒时总能信手拈来,就像现在国产剧中需要一个有钱且独立的职场精英时,总会设定为 " 投行高管 " 一样。

    从《搜索》到《保你平安》

    放眼国外,比如美国影视作品里,记者形象并不少见。

    有学者专门出书,统计分析不同阶段电影里不同的记者形象。在他们看来,记者在电影中的形象,正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力的反映。

    在电视成为美国家家户户主要媒介的 60-80 年代,记者被塑造为对舆论有极大影响的角色,且有不少记者为追逐 " 收视率 " 做出恶性行为。而在 2000-2019 年这段媒体转型期,记者多为在转型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依然坚持用专业新闻主义追求真相的形象。

    只是,记者们坚持追求真相,不一定有好结局。

    电影《真相》中,两位记者在报道小布什虚构了自己在越战时期的行径事件时,受到了来自政府的强大阻碍,而坚持说出真话的二人,也被电视台辞退。

    *(photo:MyZaker)

    《真相》

    以这种映照的思路来看国产影视作品,也能看到记者在新旧媒介交替之后发生的变化。

    在电影《搜索》之前,国产影视作品里的记者鲜少有负面形象。但《搜索》里的两位女记者,堪称是电影里最大反派,女主角在得知自己癌症晚期后,上公交车时不肯给一位老人让座,被记者拍了下来并作为重点新闻播出,随后联合网站炒作引导大家攻击女主角,还出于热度考虑删除了其道歉视频——而这两位记者的性别,也刚好呼应了前文当中记者职业的性别取舍。

    想要在《搜索》里炒热一个话题,传统媒体仍是强势方。公交车上女主角不肯让座的视频在本地电视台的王牌节目播出,网站需要获得电视台的授权才能合作发出话题,电视台也会因为这个热门事件短信收入十三万。

    但强势之下,传统媒体的工作似乎已经不如过去影视作品中那般光鲜亮丽。同样是女记者,《美女也愁嫁》中的女记者收入高企,装扮美丽,而《搜索》中姚晨饰演的电视台王牌栏目主编,基本没有妆容痕迹,和男朋友及其妹妹挤在狭窄的出租房里生活,算着还差多少收入才能买房。

    *(photo:MyZaker)

    《搜索》中姚晨饰演主编陈若兮

    《搜索》上映十一年后,一部同样以 " 网络造谣 " 为主要情节的电影《保你平安》上映了,但在《保你平安》中,无论是事件被曝光的方式,还是最终被 " 辟谣 " 的方式,甚至已经完全没有了记者介入的痕迹,事件完全靠着自媒体和网络社区上的帖子在推动。

    你甚至很难说,这样一个职业,在影视作品当中 " 常常成为负面形象 " 更好,还是在本该出现时 " 彻底消失 " 更好。

    然而,从作为话题的强势引导方,再到完全隐身于一件事情的舆论发展,时代终究在推着人往前走。积极参与到热点事件中的人,已然从 " 持证媒体 " 到了 " 自媒体 "。

    从行业的角度,这与媒介变革的浪潮息息相关。2014 年起,传统广告市场规模首次出现负增长,《东方早报》《北京晨报》《京华时报》《法制晚报》等报纸相继停刊。部分意识到潮水转向的媒体,鼓励旗下的记者建立公众号,不少后来的头部自媒体,都曾是传统媒体的知名记者。

    国内影视作品也试图记录过这一段阵痛期,但这切肤的痛感似乎并不能让更多媒体从业者以外的人共情。2022 年播出的剧集《盛装》,以 2016 年时尚杂志社为背景,讲述杂志《盛装》在转型之时意外面临主编空缺时的一系列故事。其中不乏有媒体人对优质内容的坚守、在时代转向前的思考。

    但豆瓣 5.4 的评分还是透露出,这种 " 痛感 " 对多数网友来说仍是悬浮的。

    *(photo:MyZaker)

    让主角回到 21 世纪初做主角的《不止不休》,有了 7.5 分的豆瓣开分。最高赞评论写道:" 张颂文一出场我就泪目了,看他风尘仆仆穿个旧皮夹克,带着报业黄金时代的气味回来,为自己失落的遥远的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新闻理想,哭。"

    *(photo:MyZaker)

    那是观众曾经十分熟悉的一种记者形象。而到了《保你平安》故事发生的现下,即使是故事中的角色都对记者感觉到茫然。

    大鹏饰演的主角伪装成记者到福利院里询问事项,问完后,福利院的阿姨问:" 你刚刚说你是哪个媒体的记者?" 主角愣了一下,回了一句:" 自媒体。" 阿姨有些迟疑地问:" 自媒体,也是媒体哈?"

    这一刻,阿姨与当下的创作者们共茫然。

    他们清楚地知道如今是自媒体时代,短视频才是强势媒介,也知道记者仍然向陌生人提问、寻找线索时最合理的身份。影视作品需要记者,但,又应该以何种样貌出现呢?从记者到自媒体,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除了肉眼可见的流量红利之外,还有哪些信息传递的导向?

    这种熟悉又陌生,落到影视作品的具体创作里,就是大部分记者形象都模板化、工具化的现实:一方面,这些人物的思维准则与行事风格的荒唐程度,是让观众与从业者都不能直视的存在;另一方面,荒唐的另一面是变化本身,事实上,不论是否是从业者,许多人也逐渐接受起了某些变化的发生。

    凛冽的阵风在呼啸,而后,空气里留下的都是 " 适者生存 " 的味道。

    譬如," 融媒体 " 大旗下,确实有不少带着传统媒体背景的 " 新晋网红 " 与时代共进。隶属于四川广播电视台的 " 四川观察 ",其抖音粉丝超过 4700 万,其策划的内容多次登上热搜榜。不同于其他地方媒体以本地新闻为主的传统思路," 四川观察 " 发布的内容从国际形势新闻到搞笑娱乐视频,无所不包,也被网友戏称为 " 四川观察,四处观察,就是不观察四川。"

    *(photo:MyZaker)

    我们也习惯了那些非传统的信息方式。只是多数时候,自媒体时代所伴随的,是相比以往更简单的切入点、更激烈的情绪点,这一点,不论是否官方出身,都已经渗入延髓。

    在接受《GQ》报道时,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1818 黄金眼》的一位记者曾得意地说," 是阿里巴巴,绿城,吉利,浙江本地三巨头。除了 1818,谁敢碰?" 可见其报道之深入。但这档自 2004 年开始就在本地颇具影响力的民生节目,《1818 黄金眼》近年来上过多次热搜,其中最出名的就是 " 发际线小吴 "。

    *(photo:MyZaker)

    " 发际线小吴 "

    这篇报道还写道,《1818 黄金眼》有 21 位常驻记者,也多次为了调查观众提供的线索涉身险境,且敢于报道大企业的负面。但能上热搜、能给节目带来热度与效益的,往往还真得只能是类似小吴这样的故事。

    2020 年,《1818 黄金眼》甚至开办了黄金眼 MCN,其主要业务包括短视频孵化、账号代运营、电商直播、网红直播培训、品牌全案打造等。在凭借略显奇葩的民生新闻捧出几位网红后,《1818 黄金眼》似乎想把捧人的主动权,以及捧出网红后的流量均握在手中。

    *(photo:MyZaker)

    一定意义上,《1818 黄金眼》的话事人们相信,MCN 的成立,并不影响节目仍然积极回应着本地民众的投诉与需求,成为当地强有力的 " 监督者 "。

    从调查监督到孵化网红,你已经很难分清,他们是 " 逆流而上 ",还是顺流而下——这种拧巴,一如这些描绘当下的国产影视作品当中,在那些已不甚追求常识的编剧笔下,荧幕里表面上还在 " 铁肩担道义 " 的记者们,继续天真,继续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