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曼:叶伦「升息说」讲实话 有什么好怕?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DN,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克鲁曼。路透(photo:UDN)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克鲁曼。路透(photo:UDN)

    财政部长说:「假如下雨,我们可能要撑伞。」专家学者听了纷纷尖叫:「天啊!她预测会下滂沱大雨。」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克鲁曼(Paul Krugman)以此作比喻,说明为何外界对美国财长叶伦日前的「升息说」反应过度。

    叶伦4日的实际措辞是:「或许利率将必须稍微升高,以确定经济不致过热。」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曼在纽时专栏撰文指出,叶伦这句话并不是预测,显然也无意影响联准会(Fed)决策,只是按常理就事论事罢了。但此话不该脱口而出,毕竟美国高阶经济官员即使实话实说,也可能被外界解读为「某种暗示」。

    好在「失言」风波很快就平息。其实相对而论,叶伦说了真话也没什么大不了。过去两个月来,市场对将来货币政策的预期似乎没有变动,从长期利率走势可见一斑。

    那么,媒体为什么会有「毛骨悚然」的反应?克鲁曼认为,这反映更笼统的现象:许多评论员以狭隘观点管窥经济短暂的变动,未能把欣欣向荣中的经济放在更宽广的视野来看。

    克鲁曼解释,种种迹象显示,美国经济的确朝气蓬勃,正迈向自1983-1984「美国之晨」繁荣期以来成长最快的时期。但同时,勃兴中的经济往往会遭遇暂时性的瓶颈,导致特定物价暴涨,例如铜价在2008年12月至2011年2月期间就涨了三倍,尽管那波从金融海啸复甦的步调相当缓慢。

    现在的「瓶颈」问题尤其严重,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触发的经济衰退很「异常」,眼前进展中的复甦也是。消费者支出并未依循往年在传统型衰退期间所见的型态,因此造成此刻面临的「异常」混乱局面。

    木材供应短缺就是明显例证。经济衰退时,住宅支出通常会陡降,但去年在居家防疫时期众人足不出户,许多美国人大举修缮房屋,木材需求激增,但生产商未料到这种情况,之前缩减产能导致供不应求,2吋宽4吋厚木材价格飙破屋顶。

    但这类「瓶颈」会不会威胁整体复甦?决策官员必须缩手吗?克鲁曼回答:不会,不必。过去15年提供的教训是:从原物料价格短期的波动,不能预见未来通膨情况。欧洲央行(ECB)在欧债危机期间竟调高利率,正是因为被当时大宗商品价格飙涨吓到。对短暂现象做出过度的政策反应,往往后悔莫及。

    「缺料」不是大问题,「缺工」呢?许多雇主现在抱怨无法招聘到足够的人手(尽管美国失业人数仍高,Fed官员估计实际失业率仍接近10%),该严正看待这些埋怨之辞吗?

    克鲁曼说,他翻出标题「美国小企业苦于合格员工难觅」的盖洛普/富国银行调查报告,概述多数企业感叹聘不到劳工的情况。这份报告在2013年2月15日发布,当时美国每一个职缺就有三个失业劳工,其实不缺合格劳工,失业率在往后七年持续下降。问题在于:雇主在经济低迷时已习惯职位空缺可轻易补齐,一旦经济好转使招聘难度略增、须调涨工资招人时,雇主就认定这是「劳工短缺」。

    但经济运作本该如此!雇主借调涨工资争聘劳工,不是问题,是桩好事。

    凡此种种,是否意味着美国经济可无限扩张,而通膨永远不成问题?克鲁曼强调,当然不是,但瞄见一些物资缺货、劳动市场强劲,没理由惊慌。

    他指出,唯有见到下列两种情况中的任一种发生时,才应当忧虑:1)有证据证明,持久性通膨的预期已嵌入订价决定;2)有证据证明,经济变得大幅过热。

    目前尚未见到第一种潜在问题已发生的证据,而拜登政府据说正密切关注任何迹象。至于经济过热,确实有可能演变成问题,毕竟美国刚通过大规模经济纾困案,家庭存款也十分充裕,经济「热过头」的可能性的确是有的。但克鲁曼相信,倘若经济成长确实过热,Fed有能力以及意愿踩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