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卖座台湾电影《孤味》:每个台湾家庭都曾有过的故事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VO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2020年最卖座的台湾本土电影《孤味》,由演员孙可芳(左起)、谢盈萱、徐若瑄、陈淑芳、陈妍霏饰演一家人。 (威视电影授权提供)(photo:VOA)
    2020年最卖座的台湾本土电影《孤味》,由演员孙可芳(左起)、谢盈萱、徐若瑄、陈淑芳、陈妍霏饰演一家人。 (威视电影授权提供)(photo:VOA)

    台北 - “孤味讲的就是‘独沽一味’,好好的做一道菜、把一道菜做好,台湾很多小吃店就是只写一道菜的名字、它的招牌。”电影《孤味》导演许承傑在接受美国之音专访时说,人生只做好一件事其实是一种骄傲,但这当中一定也有孤独的成分在。

    《孤味》以靠卖虾捲养大三个女儿的林秀英阿嬷(陈淑芳饰)为主角,讲述她在70岁寿宴这天,女儿们回到台南老家替她过生日,她却在这天接到了失联多年的丈夫死讯,甚至被迫得与丈夫的情人一起筹办丧礼。但在筹办丧礼的过程中,这位老太太也了解到三个女儿(谢盈萱、徐若瑄、孙可芳饰)所面临的人生难题,这让她回头检视自己人生与婚姻中的怨怼,因而逐渐放下的过程。

    这部改编自真实故事的家庭片备受台湾观众的喜爱,它不仅受到第57届金马奖入围六项大奖的肯定,饰演秀英阿嬷的陈淑芳更是借此获得金马最佳女主角奖。该片在上映短短两个月内就开出超过新台币1亿8000万元(约626万美元)的票房,跃升2020年最卖座的台湾本土电影。

    《孤味》诉说的,不只是单一个台湾家庭的故事,每个走进戏院的台湾人都能从中找到他们家庭生活的缩影。《孤味》首位投资人、威视电影董事长吴明宪在12月22日于台北举办的亚洲新媒体高峰会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看到《孤味》的时候,我看到我的生活经验,就是身边这些女人、这些故事好像都发生在我们家里。”

    年仅34岁的台湾导演许承傑自美国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研究所毕业后,将外婆的故事改编为电影《孤味》。(美国之音记者李玟仪摄)(photo:VOA)
    年仅34岁的台湾导演许承傑自美国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研究所毕业后,将外婆的故事改编为电影《孤味》。(美国之音记者李玟仪摄)(photo:VOA)

    台湾人的倔:为了“争那一口气”

    “我外婆当年的确是跟外公的情人一起办丧礼。”导演许承傑说,这是电影情节中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他说,当年外婆一直无法平息怨气、无法原谅离家多年的外公,就在告别式当天早晨,外婆打电话给许承傑的妈妈,说她不想参加外公的告别式了,就让外公的情人去参加; 多年后的一次机缘之下,外婆这才向许承傑坦言,她打的那一通电话其实是希望有人能劝她去。“等到我外婆这样跟我们讲的时候,我就觉得她应该已经想清楚了,她觉得那件事情都过去了。”

    “很多传统的女性们,其实很多时候背负了很多的痛苦跟创伤,都只是为了‘争那一口气’。我要证明给你看,都是你的错,我努力地把这个家做好的那种有一点很传统的、悲苦的、又很坚韧的那一种心情。”许承傑说:“那些苦过来的那个象征,跟那个伟大的讚赏之外,她们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电影一直在讲的是这个东西。”

    “我觉得争一口气蛮台湾的,那个有好的、那个也很重要,有那个才有台湾很多励志的成功的故事,可是争一口气以外的其他的部分,你有没有好好的看一下自己内心的一些情绪呢?”他说。

    “我们真的就是很害怕、担心大家就觉得说,(这)好像是一个很老派的、这种正宫斗小三(的故事)。”《孤味》编剧黄怡玫告诉美国之音,秀英阿嬷走过这一趟逐渐放下的旅程,关键不在于她与丈夫的情人的关系,而是在于她与自己内心、她与女儿之间的关系。

    饰演秀英阿嬷的陈淑芳(右一)与饰演大女儿的谢盈萱(左一)、饰演小女儿的孙可芳(左二)、饰演二女儿的徐若瑄(右二)齐聚一堂,在《孤味》电影中大吵了一架。 (威视电影授权提供)(photo:VOA)
    饰演秀英阿嬷的陈淑芳(右一)与饰演大女儿的谢盈萱(左一)、饰演小女儿的孙可芳(左二)、饰演二女儿的徐若瑄(右二)齐聚一堂,在《孤味》电影中大吵了一架。 (威视电影授权提供)(photo:VOA)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中最冲突的场景发生在秀英阿嬷与女儿之间。当秀英阿嬷向女儿们道出了她的怨怼:“我打拚一辈子扶养你们长大,却输给一个跟你们二十年没联络的老爸!”迎面而来,却是大女儿寄望她放下的言语:“阿爸已经死了,妳现在要做的事情是放手,妳知道吗?”

    “2020年,台湾的性别观念已经来到另外一个进步的水准了,但是面对我们上一代的女性,我无法、也不应该就把一个新的时代的价值、进步的性别观强加在她身上,要她接受、要她一瞬之间改变。”黄怡玫说:“我们不是要林秀英成为一个典范,我们没有要这样做,而是我们告诉你、我们想要给你看,有这样的一个人,她走了这样的一个里程。”

    “当代女性主义的精神其实是在尊重每一个人作为一个人,你的精神跟身体上的自由,其实就是在追求这个。”台湾师范大学台湾语文学系副教授庄佳颖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不管是秀英阿嬷这个角色,或者是她的三个女儿,最终都在追求这样的自由。

    长年从事台湾电影行销宣传的牵猴子整合行销公司总监王师告诉美国之音:“有非常非常多的女性、甚至是中高年龄层的女性,她可能五年、十年没有进戏院,甚至更久了,因为《孤味》她愿意进戏院,而且她觉得她的生命被诉说了、或她的情感被疗癒了。”

    饰演秀英阿嬷的陈淑芳(右)向穿着青蓝色大衣的死去丈夫的情人(丁宁饰)喊了一声:“蔡小姐!”(威视电影授权提供)(photo:VOA)
    饰演秀英阿嬷的陈淑芳(右)向穿着青蓝色大衣的死去丈夫的情人(丁宁饰)喊了一声:“蔡小姐!”(威视电影授权提供)(photo:VOA)

    何谓“台湾味”?对本土价值的追求

    这部电影会让台湾观众觉得那么贴近日常,不只是体现在情感上,连在文化、语言的层次里,都细细流露出“台湾味”、“台南味”,呈现出台湾人最真实的生活样貌。

    “我们台湾对于何谓本土、或者是何谓台湾其实有些想像。”庄佳颖坦言,台湾味其实很难界定,或许只能以删去法来形容:“比如你说(台北市的)忠孝东路,这是什么台湾味?不是哦。可是你说(台北)龙山寺,对,好像就比较台湾味了。那你如果说(台南)赤崁楼、安平古堡,超级台湾味!然后虾捲,就是饮食的本身,它也是一个选择。”

    从饮食文化层面来看,如同电影名称“孤味”一般,电影中秀英阿嬷终其一生做到最好、让她赖以持家的手工虾捲,就是台南的在地味道代表。庄佳颖说:“饮食或者是饭桌,作为一个人际跟亲情互动的媒介,这个也是在台湾社会跟台湾电影里面很常借用的一个题材。”

    电影《孤味》中的秀英阿嬷一辈子靠着卖虾捲,养大三个女儿。 (威视电影授权提供)(photo:VOA)
    电影《孤味》中的秀英阿嬷一辈子靠着卖虾捲,养大三个女儿。 (威视电影授权提供)(photo:VOA)

    许承傑解释,台湾有一种传统食物叫做“鸡捲”,它并非专指用鸡肉包的捲,而是来自台语“鸡”与“多”的谐音,指的是许多台湾家庭把前一晚的剩菜拿去做成捲,有“多出剩菜之捲”的意思; 又由于过去的台南人比较富裕,因此把虾子放进来,鸡捲才变成了虾捲。

    “要是这个电影你看了之后对你有一些共感,就像这个虾捲、或像这个鸡捲一样,每个家都有类似的故事,只是里面包的感觉不太一样。”他说。

    文化风俗层面而言,剧中台南鹿耳门天后宫的电影场景,也深刻表现了台湾的民间信仰。许承傑说:“妈祖那是很台南、很台湾的一个神职,然后她又是一个女性的神明,像我们家有很多都是拜妈祖的,我觉得那个里面有一个不一样的情感在。”

    “我个人觉得最有台湾味的就是婚丧喜庆,所以包括开场的秀英的寿宴,然后办丧礼的过程中各种仪式。”黄怡玫补充,台湾以佛教或道教仪式办丧礼的差异、折纸莲花的传统、过世后七天举行“头七”仪式等习俗,都可以从这部电影中窥知一二。

    秀英阿嬷与女儿和孙女在灵堂里折纸莲花。(威视电影授权提供)(photo:VOA)
    秀英阿嬷与女儿和孙女在灵堂里折纸莲花。(威视电影授权提供)(photo:VOA)

    语言层面来看,这部片也有高达八成的比例使用台语(闽南语)。

    “因为我自己家里面的长辈沟通方式就是这样,那既然它要相对是写实的,我觉得全部都说我们在讲的中文比较不符合真实的状况。”许承傑说,他们希望制作一个相对“雅”一点的、以台语发音的戏剧,也因此特别请来台语指导老师,让演员学习台南市的在地台语腔调。

    电影中,当一家三代聚在一起时,高龄70岁的秀英阿嬷作为老一辈台湾人,在语言的使用上以台语为主; 在都会里工作三、四十岁的女儿们,习惯城市里使用的中文(普通话),但在回到老家时则以中文、台语交杂与长辈沟通; 而再小一辈十几岁的孙女,虽然听得懂些许台语,但是沟通时都以中文为主。

    庄佳颖认为,《孤味》当中台语的使用彰显了台湾近年对本土价值的追求,尤其是从2008年魏德圣导演的电影《海角七号》以来,台湾年轻导演的本土意识越来越重。“就是中国跟台湾的这种政治的角力氛围下,我觉得(台湾)主体性的追求会成为是接下来大概好几年的主流,这个基调应该不会改变。”

    许承傑说,台湾在地的情感仍会是自己的创作核心,这是他为什么选择改编家里人的故事作为第一部电影作品。“今天你要让大家有共感,有共感的东西一定不是只有台湾会有共感,因为全世界的人都会有共感。那你怎么把那个最本土的、或者是说最在地化的那些东西、我们的共通的情感,变成一个值得大家进戏院看的东西,我觉得那应该会是我创作上一直想要寻找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