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为什么能够取代西班牙 成为17世纪的海上霸主?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pMedi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17世纪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中心的「水坝广场」(图片取自维基百科)(photo:UpMedia)
    17世纪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中心的「水坝广场」(图片取自维基百科)(photo:UpMedia)

    荷兰的兴起与西班牙的衰落有着必然的关系,也与其独特的组织结构有关。

    与欧洲其他国家以贵族立国不同,荷兰一开始就是以商业立国。也就是说,欧洲由封建制逐步过度到资本主义制度时,荷兰已经是资本主义制度。荷兰没有传统的封建贵族,只有商人,你可以把荷兰看成一个国家,也可以看成一间公司。在欧洲甚至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把商人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

    由于地理条件限制,荷兰的农产品无法自给自足,导致他们把商业看得比命还重要。从独立那一刻起,荷兰人就积极参与大航海事业。而一开始,瞄准的就是东北航道。

    早在一五六五年,尼德兰的航海家就开启与俄罗斯的海上联系。一五七七年,尼德兰与俄罗斯已经建立稳定的贸易关系,这也是荷兰人对东北航线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独立后,荷兰人正式探索东北航道。

    (延伸阅读:疫情期间可以合法申请补助!荷兰政府如何管理性产业?)

    一五八四年,荷兰国内的局势不太稳定,荷兰航海家奥利维耶.布鲁内尔(Olivier Brunel)受恩克赫伊曾城市政府的委託,前往探索东北航道。布鲁内尔一直航行到瓦伊加奇岛,但一进入卡拉海就被浮冰所阻而返回。第二年,布鲁内尔在伯朝拉河口沉船遇难。

    十年后(一五九四年),荷兰政府出面,由威廉.巴伦支(Willem Barentsz)率队出发,目的是开辟﹁中华王国和泰王国的海上通道﹂。由这句话可见,欧洲人虽然完成了两次环球航行,但对东方,特别是中国的了解还是很模煳。

    船队共有三艘帆船,巴伦支任探险队队长兼旗舰船长,科.纳伊和捷特卡列斯分别担任另两艘船的船长。船队到达卡拉河口后即兵分两路,科.纳伊和捷特卡列斯向东,而巴伦支前往东北。

    先说科.纳伊和捷特卡列斯,他们一路向东,到达瓦伊加奇岛时听从俄罗斯航海者的忠告,从瓦伊加奇岛以南穿过,进入卡拉海。这里已处于北极圈内,到处都是浮冰,纬度每增加一点,风险就大一点。两船到达亚马尔半岛西海岸北纬七十一度处。八月中旬,寒冬将至,他们原路返回。

    与此同时,巴伦支从卡拉河口往东北方向前进,试图从新地岛北端绕过,找到一片不冻的海域。新地岛绵延一千公里,但不是一个完整的岛屿,中间有一条不到三公里宽的马托奇金海崃,因此被分为南岛和北岛。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时报出版提供)

    七月四日,他们看见新地岛北岛的干角(北岛最西边的海角)。然后巴伦支继续前行,陆续发现一些小岛和俄罗斯船只的残骸。七月十三日,船队遇到大量浮冰,紧接着又遇到冰层,几乎寸步难行。七月二十九日,巴伦支一行人在北纬七十七度附近发现新地岛最北端的海角,将其命名为冰角(今卡尔谢纳角)。

    八月一日,在这一带发现一些小岛礁,但严寒逼人,船员们拒绝前行,巴伦支只好下令向瓦伊加奇岛驶去,与另两艘船会合。最终在伯朝拉海的马特耶维耶夫岛,三艘帆船胜利会师。九月,探险队回到荷兰。

    一五九五年,荷兰共和国再次组织探险队寻找通向中国的东北航道。这次探险队扩大到七艘帆船,科.纳伊出任探险队队长,捷特卡列斯出任副队长,巴伦支出任主舵手和其中一艘船的船长。

    八月,船队绕过挪国王国最北部的诺尔辰角后,兵分两路。一路朝东南方向驶入白海,另一路继续向东。向东的一路在北纬七十.五度附近,还没到新地岛就遇到许多巨大浮冰,只得转向南,试图从瓦伊加奇岛南边的尤戈尔斯基海崃驶入卡拉海,然而尤戈尔斯基海崃也结冰了。

    九月初,这支船队才穿过尤戈尔斯基海崃进入卡拉海,但很快被浮冰阻隔,难以前行。船队在一个小岛上停靠登陆,有两名船员遭熊击身亡,熊击事件是大航海时代以来首起被野兽伤害的例子。船队在小岛上召开军官会议,除了巴伦支反对外,所有人一致决定返航。十二月探险队回到荷兰,一无所获。

    (延伸阅读:到荷兰玩一定要抽大麻!但其实大麻在这个国家并不合法)

    因为这次失败,荷兰政府决定不再亲自组织探险队,把精力放到南方去抢占既有的航路。就像英国人把西班牙人当作目标一样,荷兰人主要把葡萄牙人当作竞争对象。对于东北航道的探索,政府主要以高额奖金的方式,鼓励单位或个人继续参与。

    一五九六年,荷兰探险家再次出海探索东北航道,这次是由阿姆斯特丹市议会出资,装备了两艘帆船。两艘船的船长分别是雅各布.凡.黑姆斯克尔克(Jacob van Heemskerk)和扬.里日普(Jan Rijp),巴伦支志愿在黑姆斯克尔克的船上担任领航员。

    航行过程中,巴伦支很快与两名船长发生争执。做为经验老道的探险家,巴伦支主张走东北方向先到新地岛,而里日普执意往北走。里日普认为北极的海域不会封冻,如果从北极直接到中国,路程会短很多,黑姆斯克尔克表示赞同。

    少数服从多数,何况巴伦支只是个志愿者,船队按照里日普的计画北上。六月九日,在北纬七四.五度的地方发现一个海岛,船员们在岛上见到一只死去的白熊,于是将该岛命名为熊岛(今属挪威)。船队在熊岛停留四天后继续向北偏西方向航行。

    六月十九日,在北纬八十度再次发现陆地,他们以为是格陵兰岛的一部分,里日普将之命名为斯匹兹卑尔根(今斯匹兹卑尔根岛)。斯匹兹卑尔根岛实际是冷岸群岛(斯瓦巴)中最大的岛屿。船队在该岛西北海岸考察数日,最后被冰层挡住,不得不折返南方。

    七月一日,船队再次来到熊岛。这时,巴伦支与里日普又发生争执。里日普主张从斯匹兹卑尔根出发,找到它的东海岸,再寻找通往北极的无冰航道,进入不封冻的暖水海域,然后直奔东亚。

    而巴伦支则认为去中国的东北航道只能往东寻找。这一次,黑姆斯克尔克感受到北极的酷寒对行船的影响,赞成巴伦支的意见,于是两船分开,各行其道。

    我们先来看看里日普的方案可不可行,这要用到之前说过的方位投影地图,从北极的视角来看就一目了然。里日普的方案是从熊岛一直往北,直穿北极,然后到达亚洲。

    从地图上看,熊岛位于东经二十度,而白令海崃在西经一七○度,几乎呈一条直线,方向是没错,问题是北极的冰层根本不可能穿过,以当时的条件,人在极低气温下难以存活。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时报出版提供)

    而巴伦支的意见是沿着欧亚大陆的边缘走,这样能最大限度降低纬度,避免冰冻和极寒带来的危害。

    但他还是低估了北极圈内的严寒,他们刚绕过挪威海时,这里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温相对温和,莫尔曼斯克后来成为俄罗斯的不冻港,一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二是受冷岸群岛、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和新地岛的护卫,阻挡住来自北冰洋的浮冰,一旦过了新地岛,进入卡拉海,气温立即大幅降低,这也是巴伦支没有想到的。

    事实上也是,里日普与巴伦支和黑姆斯克尔克分手后,继续向北探索,但仍然只前进到斯匹兹卑尔根的北海岸,就被冰层挡住,于是返航回国。

    而巴伦支和黑姆斯克尔克则径直向东,七月十七日,在北纬七十三.五度靠近新地岛,然后折向北方,途中遇到很多浮冰。八月十九日,船队到达新地岛北岛最北部偏东南的希望角。绕过新地岛后,又向东南方向航行了一小段路程,为浮冰和冰层所阻。

    八月二十一日,巴伦支和黑姆斯克尔克不得不停泊在新地岛北部偏东南的一个港湾,巴伦支将此命名为冰港。当晚,港湾冰封,船被冻在冰层里,他们只能在此过冬,就地取材修建营地。

    十一月,北极的极夜来临,三个月不见太阳,气温降到零下六十度,探险队靠猎捕野生动物和融化冰雪勉强为生,坏血病逐步袭来,大多数人都得了坏血病,情况十分紧急。

    巴伦支和黑姆斯克尔克及其队友共十七人在新地岛度过整个冬天,有两个人因坏血病而死。到了五月,冰层开始松动,但船被冻裂而无法修复。于是船员们把大船拆了,用这些木料做了两艘小船。

    (延伸阅读:不只是坐月子!荷兰特有的「宝宝管家」让新手妈妈不慌张)

    六月中旬,开始返航,一路波涛汹涌,浮冰不断,前行缓慢。经过六天的艰苦航行,绕过了「冰角」。一五九七年六月二十日,巴伦支和另一名船员因坏血病相继死去。按照惯例,巴伦支的遗体被葬入大海。

    直到十九世纪,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探险家,把这片海域命名为巴伦支海,还有他参与发现的斯匹兹卑尔根群岛东部的一个小岛也被命名为巴伦支岛。我们看世界地图会发现很多以人名命名的地名,凡是能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地图上的,都是了不起的人。

    巴伦支去世后,两艘小船沿新地岛西海岸继续南下。七月二十八日,船队抵达新地岛南岛的西海岸,遇到两艘俄罗斯船,得到补给和帮助,随后一起驶向瓦伊加奇岛。但中途又遇到风暴和迷雾,不得不在一个小岛上停留四天。他们在岛上发现一种匙形杂草可以治疗坏血病,剩下的船员算是得救了。可惜晚了一步,否则巴伦支也能活下来。

    随后,天气渐渐好转,荷兰人继续南下,到达伯朝拉海南岸后,接着西返,途中不断遇到俄罗斯船只,得到补给和帮助。

    八月二十五日,船队到达卡拉湾入口处附近的基利金岛,在这里意外碰到里日普。原来里日普返航后,又被派到阿尔汉格尔斯克进行贸易,正准备返航。里日普有三艘荷兰船,于是探险队的人员放弃临时建造的小船,改乘里日普的大船。九月十六日,众人回到阿姆斯特丹。

    巴伦支死后,荷兰一时难以再组织人员探索东北航道。五年后,荷兰共和国东印度公司成立,这是一家由六个贸易公司联合组成的庞大商业机构,资本是两年前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十几倍。从名字可以看出,东印度公司的目标在东印度,就是东南航道,不是东北航道。

    不同于传统的封建王国,荷兰的特点是商业比工业发达,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发达,当时的阿姆斯特丹已经是欧洲最大的国际商港。荷兰人制造的船也很特殊,不同于葡萄牙人喜欢用克拉克帆船,也不同于西班牙人喜欢用盖伦帆船,荷兰人的船又轻又快,甚至为了多装货物,船上经常不装火炮,腾出空间来建货舱,因此贸易效率大大提高。

    到十七世纪,荷兰的造船业居于世界首位,其商船吨数占欧洲总吨数的一半,荷兰人的商船遍布世界各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本文摘自《用地理看历史:大航海,何以重划贸易版图?》,时报出版。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作者简介】

    李不白

    湖北黄冈人,知名作家。

    毕业于武汉大学地图学专业,从事地图编辑工作十余年,策划、出版近百种地图册。从小喜欢文学,因文学而读历史,二十多年笔耕不辍。

    主要作品有《用地理看历史:得中原者,为何得天下?》、《用地理看历史:荆州,为何兵家必争?》,长篇小说《局》、《活见鬼》、《归去来兮》,以及系列小说《麒麟台》等。

    其《用地理看历史》系列作品图文并茂,融地理、地图、历史、文化于一体,深受广大读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