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句话就让秦国大将自刎!荆轲刺秦王之前对樊于期说了什么?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pMedi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中国男星张鲁一在2020年电视剧《大秦赋》里饰演秦始皇(图片取自网路)(photo:UpMedia)
    中国男星张鲁一在2020年电视剧《大秦赋》里饰演秦始皇(图片取自网路)(photo:UpMedia)

    总体来说,相比于西方人,华人比较矜持、内向,不太善于外显式地表达内心的想法,我们更喜欢把想法藏在心中,让它自己发酵。这种表达习惯并非与生俱来,是后天环境的影响而逐渐养成。虽然内向的表达习惯不算什么缺陷,但就传播效果而言,有时更需要直截了当地说出心里话。

    荆轲的故事告诉我们,说话技巧与口语传播时内在语的外化密切相关。史料取材于《史记.刺客列传》。

    荆轲刺秦的故事大家想必非常熟悉。一说到他,很多人都会想到韩愈笔下的「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以及〈易水歌〉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确,荆轲身上充满了舍生取义、为报知遇之恩从容赴死的古典侠客气质,悲壮而豪迈。

    我们要说的不是荆轲做为刺客出生入死的侠义精神,以及他一波三折、图穷匕见的刺杀过程,而是不为人知的口才。

    为什么说荆轲有口才呢?很多历史事件的陈述方式让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再加上,谁说功夫了得的人就不能拥有更为了得的好口才呢?「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可用来形容特定人群,并不适用所有人,更何况是闻名遐迩的荆轲。

    事实上,荆轲并不是天生干刺客的,值得为人称道的恰恰应该是他的脑子和口才才对。

    史料新说

    《史记》里关于荆轲的生平仅寥寥几笔。有次别人和他约架,他浑然不当回事,拍拍身上的尘土便走了。别人骂他,他丝毫不放在心上,结交的朋友有杀狗的屠夫、弹琴卖艺的艺人。他天天喝酒,看上去放荡不羁。有句话这么说他的:「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意思是他博览群书,擅长交际,和各地的长者、领袖都能谈笑风生。

    即使到了燕国,荆轲也是由深得太子丹信赖的老臣田光推荐,可见他的人缘极佳。荆轲在咸阳宫见到秦王嬴政时,同去的秦舞阳吓得瑟瑟发抖,很快引起秦人的注意。荆轲反应极快,若无其事地说:「北方蛮夷粗人没见过天子,吓得发抖,还请大王不要介意。」

    不难看出荆轲虽无官位,但并非好勇斗狠的街头混混,肚子里其实十分有料。

    荆轲的口语传播能力究竟展现在哪里呢?

    刺杀秦王嬴政之前,荆轲向太子丹提了两个要求:一是要一份燕国督亢的地图,借口割地,献给秦王;二是要秦国大将樊于期的人头。

    原来,樊于期虽是立过汗马功劳的秦国大将,但向来支持秦王嬴政的弟弟。他认为吕不韦纳妾盗国,嬴政压根不是先王的骨肉。嬴政为此对樊于期向来记恨,但或许是看重他的赫赫战功,是个可用之才,并没有对他下手。

    几年后,樊于期攻打赵国遇上名将李牧,吃了个大败仗,秦军损失惨重。他心里很清楚,这下老帐、新帐得一起算,若回到秦国必然难逃一死,于是逃往燕国,最终太子丹收留了他。嬴政得知后,将樊于期留在秦国的父母宗族全数杀害,并悬赏一千斤金和一万户封地,要樊于期的项上人头。

    樊于期的人头是一块难得的敲门砖,也是诚意的显现。有了这颗人头,嬴政一定会相信燕国使者是前来求和的。可太子丹是个重情重义的人,拒绝了荆轲的请求。

    太子丹说:「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话说得很婉转,希望荆轲再想别的办法。

    策划刺秦的太子丹拒绝了荆轲的建议,一般人会怎么回应呢?要嘛不死心,再多劝说几次;要嘛索性放弃这个计画,另寻他法。

    荆轲呢?他心里清楚说服太子丹这条路铁定走不通了,没再说话,一转身直接跑到樊于期家里,当着樊于期的面说了短短几句话,樊于期便当场自刎。

    别以为荆轲在耍嘴皮子,他言语间流露的侠义肝胆,旁人很难深深体会。现在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样的话会让一个对敌人满怀恨意、心心念念要复仇的大将自动献上人头。

    两人一见面,荆轲便道:「秦王对您下手太凶残了,将您的父母宗族全部杀害。现在还悬赏金千斤、邑万家要您的头颅,您怎么打算呢?」

    樊于期仰天大哭:「这些日子以来我痛入骨髓,却不知如何做才能报仇。」

    荆轲表示:「我有个办法,既能解燕国的祸患,又能帮您报仇,您想不想听?」

    樊于期赶紧请教。荆轲继续说:「我想拿将军的人头送给秦王,他必定会高兴地接见我。到时候,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进他的胸膛,既为您报了大仇,同时也能洗刷我们燕国的屈辱。将军意下如何?」

    樊于期听完,心想这正是自己日夜苦苦思索之下无法做到的事情,现在总算看到了希望,当场自刎。

    短短三句话就换得一条自动献出的生命,荆轲在这件事上展现的超高EQ、口才、行动力,令人刮目相看。

    觉得不可思议?我来为你细细地分析一番。

    荆轲非常了解樊于期的过往和个性。樊于期与嬴政有着刻骨深仇,此时又寄人篱下,受到太子丹的庇护,且太子丹待他不薄,封他为官,对他既有救命之恩又有知遇之恩。以樊于期的性格来说,他一定会知恩图报。

    荆轲开门见山问樊于期有无复仇的办法,随后坦诚相告自己的计画。樊于期明白了自己的死是复仇兼报恩计画的重要棋子,既可实现复仇的心愿,又可解决燕国眼前的困难,报答太子丹的恩情。他的自杀一点也不让人意外。

    技巧正名

    上述故事中,荆轲用的技巧其实非常简单,叫作倾诉心里话。

    别以为这不算是技巧,一般人还真做不来。

    荆轲的做法看来简单,似乎顺理成章,实际上蕴含非常容易被人忽视的本领。一般人认为心里话直白地说出来即可,无须技巧,然而,心里话不等于大白话,这点极易被混淆,心里话的表达必然需要技巧。

    第一,毫无保留地倾诉,且必须真诚。荆轲直截了当地告诉樊于期,我需要你的人头,燕国需要你的人头,你想复仇也需要你的人头。

    第二,倾诉需要时机,不是任何时刻都可以。荆轲抓住樊于期对秦王恨之入骨却偏偏无能为力的时机,提出解决方案。

    第三,倾诉更需要前提,也就是充分的信任。据考证,荆轲和樊于期关系密切,同样从别国远道而来,都在燕国获得太子丹的器重。樊于期心底很清楚,荆轲这一去必死无疑。大家都抱着舍生取义的心态,不用再多说什么,两个赴死之人,心意早已相通。

    再看荆轲,他最英明的一点是向樊于期详细描述未来见到秦王时的场面。左手怎么抓住对方,右手怎么刺杀,讲得极其生动,活灵活现。我们几乎能想像他如何边说边示范,这在口语传播专业术语中叫作情景再现。听到这里,樊于期彷彿已经看到秦王死在荆轲身前的场面,看到大仇得报的那一刻。荆轲短而精的话语促使樊于期当机立断,做出牺牲自己的决定。

    *本文摘自《口才的力量:苏秦、商鞅、晏婴,成为顶尖话术大师的全方位说话指南》,时报出版。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作者简介】

    林毅

    传播学博士,上海体育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副教授,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秘书长,福布斯中国年度人气讲师,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社会艺术水准考级中心口才等级测评专案指导用书作者,上海市政府决策谘询研究专项课题主持人,埃孚欧学院超级演说魔方导师。

    长期从事口语传播与播音主持实践研究,着有《口才等级测评目标训练指导》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