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海外中概股此轮暴跌背后的金融脱钩争论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BBC,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中美关系:海外中概股此轮暴跌背后的金融脱钩争论(photo:BBC)
    中美关系:海外中概股此轮暴跌背后的金融脱钩争论(photo:BBC)

    对于游走在中美金融市场的投资者而言,刚刚过去的七月是个“多事之月”,冲击市场的大事件接连发生。

    7月2日,在美国低调上市不到48小时的滴滴出行遭到中国监管部门严厉审查,股价直降。投资者扼腕叹息之时,没想到事情快速演化——滴滴全部App遭下架、多部门联合进驻,甚至有消息称滴滴可能退市以安抚监管部门。

    同样令投资者措手不及的还有“双减政策”,目标教育培训行业,严厉程度超出市场预期,在美、港上市的相关中概股股价腰斩再腰斩,有投资者认为“这个赛道基本完了”。

    七月底,路透援引熟悉情况的消息人士报导称,美国证监会(SEC)已经停止处理中国公司在美国的首次公开募股。市场哗然。

    不过同一天,SEC主席詹斯勒(Gary Gensler)澄清,并不是停止中国企业赴美IPO,而是今后必须进一步加强信息和风险披露。

    回顾过去一个月的种种事件,问题跃然纸上——中美在金融业上是否会渐行渐远?屡被提及的中美金融脱钩只是一个噱头还是可能成为现实?

    金融脱钩,还是投资脱钩

    讨论金融脱钩前,有必要先盘点下中美的金融联系。

    中概股在美国的“存在感”在过去15年急速膨胀。2005年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仅36家,总市值2600亿美元左右,仅占美股总市值的1%。到去年末,已有超过600家中国公司在美上市,市值6万亿美元左右,占比逼近9%。

    2021年,一批中资企业携疫后复苏的亮眼数据,以及美股的喜人涨势,扎堆赴美。Dealogic公司的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企业赴美IPO件数为36件,已超过去年全年,为史上最高。

    除了境外融资,中国规模巨大的国际贸易高度依赖美元支付体系;中国通过贸易积累大量美元外汇,又购入美债——中国持有美债达到1万亿美元,占外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额的13%左右。

    由此可见,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金融领域互相渗透极深。“无论从经济利益,还是社会利益的角度,中美之间的完全‘脱钩’对双方都不利。”安邦智库向BBC中文表示。

    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也在公开演讲中表示,中美“金融脱钩”是一个伪命题。因为,金融本质上是为实体企业提供服务,实体经济相互联系,任何一个国家的实体企业,不可能只与某个国家的企业打交道,或者只在某个国家的银行开户,而金融服务跟随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包括账户管理、融资、支付、清算等服务。

    金融完全脱钩既不现实,也不符合中美任何一方的利益。但事实上,中美又在金融领域,频繁地疏离对方。

    对此,安邦智库向BBC中文解释,在地缘矛盾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中国和美国都希望在自己的优势领域与对方“脱钩”:

    • 美国更希望实现“贸易脱钩”和“科技脱钩”,以平衡对外贸易逆差,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这是中国所不希望看到的;

    “中美之间资本市场的‘脱钩’,并不是全方位的脱钩,确切的说是对对方股市的脱钩。这也是双方不断博弈,争取自身竞争优势地位的‘战场’之一。在这种政策趋势和地缘环境之下,中概股企业自然成为了‘众矢之的’。”

    《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生效后,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被夹在互相冲突的两国监管层中间。(photo:BBC)
    《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生效后,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被夹在互相冲突的两国监管层中间。(photo:BBC)

    中概股到底遭遇了什么?

    七月的事件过去后,摆在所有中概股面前的现实是——中美两国同时竖起高墙。

    早在瑞幸造假案后,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就全票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这被认为是对在美上市中概股的“一记狠招”,该法要求企业上市三年内需要向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提供审计底稿,否则可能会被强制退市。

    业内人士向BBC中文表示,对滴滴的审查也与此有关,滴滴掌握的用户量极大,地图测绘许可层级很高,而审计底稿究竟要不要给美国方面还无定论,在中国政府看来,风险巨大。

    另一方面,中国也颁布《网络安全审查办法》,这一办法也被外界解读为中国应对信息安全领域挑战的措施,尤其是在2018年中美关系日趋紧张的背景下。

    两面高墙一起,企业和投资者都有些犹豫。

    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称,中国医疗大数据公司零氪科技已决定搁置赴美上市的计划,这是滴滴事件后,已知首家撤回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

    就在7月一系列事件后,方舟投资公司(Ark Investment Management)开始陆续抛售其旗下基金持有的中概股。

    “对滴滴的调查是一个意义重大的事件,标志着中国互联网行业野蛮生长的结束。”PAC(Prospect Avenue Capital)创始合伙人廖明表示,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政府倾向于效率和增长而不是公平,对科技公司的法律合规问题采取了相对放任的态度,现在则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中美关系:海外中概股此轮暴跌背后的金融脱钩争论(photo:BBC)
    中美关系:海外中概股此轮暴跌背后的金融脱钩争论(photo:BBC)

    误读与防范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观点认为用中美对抗的观点来解读当下事件存在误读,本质上还是中国在处理国内问题,不过通过股价影响到美国而已。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认为,目前中国的监管政策并非在释放收紧的信号,相反,他表示中国一直在支持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并对外国投资保持着开放的态度。

    达利欧管理的桥水基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私募基金之一,他因成功预判并躲过2008年金融危机而声名大噪,在中国金融界也拥有较高名气。

    达利欧在其领英页面发文表示,中国政策制定者的出发点是国家发展的长远利益,所以尽管会引起股东的不满,也要采取相应的政策。

    他认为,综合来看,中国政策制定者的大方向从未改变,如果不了解细节就做决策,会使投资者错过机会,就像过去40年错过中国发展机会一样。

    而当前市场的困惑,因为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在快速发展,而监管机构也正在制定适合的监管措施,而一旦政策变化迅速且不明确,就可能会被市场误判。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西方投资者的误判可以理解,中美在政策制定上不同,美国政策制定过程很透明,有政客站台,媒体报道,国会辩论,有时要好几轮,历经数年;中国则没有这个过程,甚至还没有政策,仅仅是来自官媒的“敲打”也能实现政策效果。

    中美未来脱还是不脱?

    回看过去几年,“脱钩”最先在特朗普口中成为高频词,尤其在中美贸易战全面开打之时,双方互相施加高额关税,“贸易脱钩”似乎在逐渐成为现实。

    但如果从数据看,贸易领域非但没有脱钩,反而勾联得更紧。中国海关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总额达3408亿美元,同比增长45.7%。

    金融领域也有类似情况,去年以来,随着中国放开一批金融壁垒,大量美国金融企业,包括贝莱德、花旗银行、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先锋领航等等,都通过新政策拿到了建立或扩大在中国业务的许可。

    对于“政冷经热”的反常现象,中国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在公开演讲中表示,至少未来十几年内,全球秩序将处在一种精神分裂的状态——在经济上极度相互依赖,且这种依赖不会因为贸易、政治对抗而发生实质性的逆转;但在政治上,又相互不信任,高度对抗。

    “本来,相互越依赖,越需要政治上信任,但现在偏偏是越依赖,越不信任。这就是今天国际秩序中的悖论。”施展表示。

    安邦智库则将中美这种互动定义为“更加清晰地划分地缘实力的边界”。

    该智库向BBC表示,如果说,过去20年,中概股的模式是中美之间战略合作下双方默契的产物,那么,现在在中美之间竞争格局日益清晰的情况下,过去存在的灰色空间和默契空间都会被不断压缩,以至于双方的边际会更加清晰和明确。这种边界实际上就是地缘实力的边界。

    “换句话说,未来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已经没有‘末班车’可言,中概股的回归,可能不仅仅是企业主动的选择,更是市场格局变化的必然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