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惨、审丑、炫富,互联网病态的“财富密码”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MyZaker,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photo:MyZaker)

    上世纪 80 年代,美国媒体文化学者尼尔 · 波兹曼为了批判电视技术所引发的美国社会媒介危机,写出了一本名为《娱乐至死》的著作。

    书中强调,电视让美国公共话语权由理性、秩序、逻辑性,逐渐转变为了肤浅、碎片、混乱,同时也越来越多地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在人们面前。

    尼尔 · 波兹曼强调称,电视媒介让一切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让人们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时隔近 40 年,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国,这本书里的批判思想仍然毫无违和感。

    只是媒介不再只有电视,而是互联网统治下的各类终端,以及更加肤浅、碎片、混乱的内容,和更为娱乐至死的境况。

    从"人类高质量男性"翻车说起

    7 月初,一条名为《人类高质量男性求偶》的视频被搬运到各大平台。

    视频中一个梳着油腻发型,画着惨白妆容,言论雷人、造型怪异的人名为徐勤根,号称是国内少数高净值的男性之一,以 " 人类高质量男性 " 自居。

    全网亿级规模的视频播放量,各路明星网红的争相模仿,让集审丑、炫富、猎奇于一身的徐勤根火了。直播平台虎牙嗅到了流量的味道,邀请徐勤根入驻平台开设直播专场,并为其投入宣传资源。

    *(photo:MyZaker)

    也正如以往的财(韭)富(菜)秘密一样,火了之后的徐勤根开始寻求流量变现,开设了年费 7.5 万元的所谓微博粉丝群,接受一次媒体采访张口就报价 25 万元。

    这些举动也让他陷入了舆论漩涡,被质疑是 " 红了就想割韭菜 "。

    央视网也发布了一篇评论,直言如果让一个徐勤根变现成功,会有无数个徐勤根闻风而来、逐利起舞。为了追求更大流量,他们会选择更 " 油腻 "、更猎奇的方式撩拨大家的神经,直至让 " 审丑 " 内卷,伤害公序良俗。

    与此同时,微博关闭了徐勤根账号的收费会员群功能,并安排为已付费的用户退费,也禁言了徐勤根的微博账号。快手平台也封禁了徐勤根的短视频账号,这位 " 高质量男性 " 的网络热度也迅速消散。

    基于徐勤根事件,央视网也指出了当下的互联网 " 唯流量论英雄 " 的风潮。即无论是审丑、猎奇、炫富、卖惨,只要能吸引眼球获得关注和流量,就能 " 顺理成章 " 的完成财富变现,也就是俗称的 " 割韭菜 "。

    像徐勤根这样迅速走红又快速消失的案例,在娱乐至死的流量场中比比皆是。

    例如 2018 年抖音平台中一位叫 " 温婉 " 的 17 岁女生,因为一段 10 秒的夜店蹦迪动作短视频爆红,短短几天吸粉千万,瞬间成为平台的顶级网红而开始流量变现的模式。

    然而当时还未成年的她,被曝光出整容、炫富、出入夜店、私生活混乱等情况,随即被抖音平台封号,网传的封号理由为 " 疑因不符合和主流价值观,错误引导年轻人 "。

    还有曾在快手平台爆火的 MC 天佑、牌牌琦等所谓头部网红,也均一些触碰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的行为,彻底 " 凉凉 "。

    然而即便这些所谓网红因负面事件导致账号被封,直播被禁,作品被下架,仍影响了不少用户的心智,在这些 " 拥趸 " 心中,他们曾经获得了流量,赚取了大量的利益,实现了所谓的财富自由,那便是值得学习的 " 榜样 "。

    *(photo:MyZaker)

    局面或许比想象中更糟糕

    其实细数各大互联网流量平台,都能找到对应的流量标签梗。

    比如广为人知的 " 人在美国,刚下飞机 " 知乎梗,该平台的用户也被调侃为人均是名校毕业,年入百万的高净值人群。

    抖音、小红书往往聚集的是 " 平行宇宙 " 中的各类白富美以及顶级成功人士们,是他们展示富豪生活的大舞台。这些奢靡的炫富生活,大部分人只能在他们的短视频、直播间,或者自己的梦里见到。

    而微博则靠各路流量明星的粉丝们互相拉踩、撕逼,在打榜刷量上又肝又氪来获得第二春,快手则成名于 " 社会摇 "、" 喊麦 "、" 一给屋里 Giaogiao" 等猎奇、土味文化。

    平台虽不同,但收割流量的目的却是殊途同归。

    在这种畸形价值观的基础上,诸多所谓的头部网红、主播加以带动和渲染,也让网红主播这个职业被捧上了神坛。

    *(photo:MyZaker)

    2017 年,新华网发布了一篇《95 后的谜之就业观,你看懂了吗?》的数据报道,里面提到了有 54% 的 95 后希望成为主播、网红。

    更早的 2016 年,有媒体报道称北京多所小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约 80% 的小学生梦想是成为一名网红,一些家长甚至为孩子报了 " 网红培训班 "。

    被捧上流量的道路,不再只是小学生们的 " 梦想 ",近期就有人下场干了这件事。

    8 月 20 日,一个名为 " 天府少年团 " 的偶像组合所谓的出道演出视频在网络中引发热议。

    视频中,高矮参差的七个男童,穿同色系的服装,跳着一致的舞蹈。台下摆着的十几排椅子坐满了人,有人举着灯牌,有人频频拍照。

    但据媒体报道,该团队的七名成员中,最大的 11 岁,最小的 7 岁,平均年龄只有 8 岁。

    *(photo:MyZaker)

    这样的年龄构成让舆论一片哗然,网友们纷纷质疑团队所属公司是否利用童工盈利,通过未成年人表演的噱头博取流量关注。多家央媒也纷纷发声批评。

    面对舆论争议,该少年团所属公司极力辩解,也先是发文将 " 天府少年团 " 更名为 " 熊猫少儿艺术团 ",最终还是宣布该团队彻底解散。

    娱乐至死,还有救吗?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各种所谓的流量变现模式背后,或许还隐藏着更为黑暗的东西。例如较为典型的卖课收智商税,卖惨博同情带货,以及各类造假产业链。

    今年 7 月,多位成功人士不约而同租用同一个办公室拍视频的事件引发关注。在这些人的视频中,很容易就发现都是同一个背景环境。

    他们是什么人,或许是管理数十亿财富的顶级投资人,或许是全网粉丝过亿的网红操盘手,或许是从业数十年的金牌专家讲师 ......

    他们在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一个镜头前侃侃而谈,只为了获得你的关注、点赞、转发。然后教会你变为成功人士的人生密码,当然,这是收费的。

    *(photo:MyZaker)

    据媒体报道,这些被包装出来的成功人士,最后的目的几乎只有一个,

    卖惨博同情带货则多存在于茶叶、苹果、柑橘等农产品领域,沿用的多是 "水果滞销,帮帮我们" 的类似套路。

    比如捏造某地水果滞销,大量优质水果烂在地里的消息来博取关注,帮助销售;再比如塑造一个 " 家破人亡 ",只能靠自己卖水果来过活的孤苦无依人设形象,透支社会善意来提升销量。

    造假产业链的变现套路,则普遍是通过炫富营造成功人士、富二代等网红身份,与用户建立信任后再以 " 高端人士使用的产品 " 为噱头,将造假产业链所生产的东西销售给粉丝用户,变现获利。

    这些产品多集中于化妆品、奢侈品包包等领域,掐准了用户的虚荣心理,和对美白、瘦身、皮肤保养等方面的需求。

    实际上不难发现,这些被称为 " 财富密码 " 的种种割韭菜套路,往往隐藏于平台所谓的 " 分享美好生活 " 包装理念中,通过强大的大数据、信息流、算法等技术手段精准推送到用户的面前。

    平台也并非没有作为。今年 5 月 8 日,相关主管部门表示,各大社交平台均加强了整治工作,清理炫富短视频的违规信息已达 6 万多条。

    *(photo:MyZaker)

    今年 2 月,抖音、快手两大平台相继发布公告,表示将打击刻意炫富、宣扬拜金等不良内容,两个月内抖音封禁处罚相关帐号 3973 个,快手处置违规账号 10010 个;3 月小红书也公布了打击炫富专项治理结果,共封禁账号 2371 个。

    近日快手也进一步表示将严厉打击直播间内的不良行为,坚决抵制直播间内审丑卖惨、恶意炒作、吃播喝播、不良 PK 等内容,截至 7 月共处置违规帐号 134 个,违规直播 356 个。

    与此同时,据媒体报道,抖音安全中心也已针对各类违规现象组织了三次 " 卖惨带货、演戏炒作 " 违规行为专项整治,称平台已对卖惨带货、编造离奇故事、演戏炒作等行为进行违规处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希望平台能继续保持这种割席整治的态度,而不是乐享流量红利,当 " 娱乐至死 " 的庇护者和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