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情况开枪究竟是时间不够还是训练不足?(视频)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pMedi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美国国会大厦6日遭闯后聚集出动大批警察。(汤森路透)(photo:UpMedia)
    美国国会大厦6日遭闯后聚集出动大批警察。(汤森路透)(photo:UpMedia)

    编按:你有没有看过记录暗杀雷根总统事件的录影带?总统身边的安全人员,为什么没有读出青年辛克莱的心思让他轻易得手?答案可能是他们没有时间,但也或许是训练不足。

    1981年3月30日那天下午,雷根在华盛顿的希尔顿饭店发表演讲后,从边门出来,走向他的座车。他向群众挥手致意,群众也热情回应喊着:「雷根总统!雷根总统!」这时一个名叫辛克莱(John Hinckley)的年轻人,突然拿着一把点22口径手枪冲出来,对着雷根一行人近距离开了六枪,然后才被制伏在地上。一发子弹击中雷根的新闻秘书布莱迪(James Brady)的头部,第二发子弹击中一名警员狄拉汉提(Thomas Delahanty),第三发子弹击中一名秘勤局干员麦卡钖(Timothy McCarthy),第四发子弹先击中座车再弹跳射入雷根的肺脏,只差几吋就会命中他的心脏。

    辛克莱枪击案的谜团之一,当然是他为何如此轻易就能得手?总统身边总是围绕着安全人员,提防辛克莱这种人正是他们的职责所在。许多民众会在寒冷的春天终日伫立,等候总统露脸并献上祝福,安全人员必须扫瞄群众,寻找行迹可疑的人物,这种人想献上的恐怕不是祝福。安全人员的工作之一是解读人们的脸孔与心思,那天他们为什么没有读出辛克莱的心思?如果你看过录影带,答案显而易见,这是导致读心术失灵的第二个关键因素:他们没有时间。

    点击上图播放视频

    时间在生死交关时的角色

    费孚曾经在佛罗里达州戴德郡推行一项计画,当地警民之间的暴力冲突事件特别猖獗,你不难想像因此而导致的紧绷气氛。民间团体指控警方做法粗糙、怀有种族偏见,警方则愤怒驳斥,指称暴力冲突固然令人遗憾,但警察工作原本就无法避免暴力。这样的对立其实屡见不鲜。费孚的对策则是暂时搁置争议,先进行一项研究,他在每一辆警车中派驻一名观察员,详细记录警员的言行是否符合专业训练。费孚说:

    费孚检视纪录时发现,当警员与嫌犯正面遭遇以及顺利将嫌犯拘捕时,他们的表现都中规中矩,行为正确率达到92%。但是一遇到他们觉得非常凶险棘手的处境,正确率陡然下降到只有15%。这就是问题所在:警员没有採取适当的步骤,以避免发生暂时性的自闭症状。后来戴德郡针对警员在遭遇嫌犯之前的行为规范加强训练,从此民众申诉警方行为不当以及警民冲突受伤的案例都大幅减少。「你绝不会希望自身骑虎难下,非得开枪才能脱困,」费孚说,「如果你只依赖本能反应,难免有人会受伤,而且这种情况并非无可避免。如果你能善用计谋与掩护,你几乎就不会陷入这种本能抉择的困境。」

    点击上图播放视频

    「我心中有个声音说:我还不必开枪」

    费孚的研究价值在于,他逆转了一般人对警察开枪的思考。批判警方行为的人总是千篇一律,将焦点放在个别警员的意图上,大谈种族歧视与个人偏见。另一方面,为警方辩护的人则几无例外地诉诸费孚所谓的瞬间症候群(split-second syndrome):警员火速赶到案发现场,一眼看到嫌犯,他没有时间思索,直接採取行动,发生错误在所难免。归根究柢,这两种观点都是失败主义心态作祟,认定任何一桩危急存亡的事件一旦启动,就不可能停下脚步或者受到控制。尤其是在涉及我们的本能反应时,这种想法更是司空见惯。然而它是错误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层面上,我们的潜意识思考与有意识思考其实并无差别:我们都能够借由接受训练与累积经验,培养发展出当机立断的能力。

    处于压力紧绷的情境之中,是否必然会导致一个人过度激发,无法读取他人心思?当然未必。狄贝克的公司为公众人物提供安全服务,旗下的保镳都要接受一项名为「压力预防接种」的训练。「在我们的演练过程中,主角(保镳要保护的人)会说:『你过来一下,我听到怪声。』结果你一转过墙
角—砰!—立刻中弹,当然不是真枪实弹,子弹是塑胶制的颜料胶囊,不过你还是会对枪击感同身受,并继续执行任务。然后我们会说:『你要再来一次。』这一回是让你在进门时挨枪中弹。模拟中弹四、五次之后,你就不会大惊小怪了。」

    点击上图播放视频

    狄贝克还设计了另一项类似的训练,学员面对的是一头恶犬,「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的心跳达到每分钟175下,惊慌失措;到了第二次或第三次,心跳降到120下;继续降到110下之后,他们的行动就不受影响了。」这种训练反覆进行,并与实际经验结合,能够彻底改变一名警员面对激烈冲突时的反应方式。

    读心术一样可以做到熟能生巧。汤金斯可能是历来最伟大的读心术专家,他对练习乐此不疲。汤金斯的儿子马克出生时,他正好从普林斯顿大学休一年长假,待在泽西海岸市的家中,每天都长时间专注凝视着儿子的脸庞,搜寻各种情绪的表征,好奇、高兴、伤心、生气,从才几个月大的马克脸上掠过。他蒐集了数千张各种表情的人脸,研究沟痕、皱纹与皱折的运作模式,以及脸部在欲笑与欲哭之间的微妙差异。

    艾克曼曾设计几个简单的测验,来评估人们的读心术。其中一项测验是放映一部短片,片中有十来个人物,他们宣称自己做了某件事,受试者要分辨出谁确实做过、谁在说谎。这项测验非常困难,大部分受试者的成绩都与全凭猜测差不多,但是有谁表现比较好?做过练习的人。其中包括中风后丧失语言能力的病患,他们成绩斐然,因为语言障碍迫使他们对旁人表情分外敏锐。童年严重受虐的人表现也不错,因为他们长期面对酗酒或暴力的双亲,早已练就了察言观色的本事。艾克曼还为执法单位举行研习会,教导学员如何增进自己的读心术,他表示只需大约半小时的练习,人们就可以运用自如地撷取微观表情。艾克曼说:「我拍了一卷训练录影带,很受观迎。影片一开始就是各式各样的表情。35分钟之后,观看者自己也能够看出端倪;可见读心术的确是一种可以经由学习而获致的技巧。」

    点击上图播放视频

    犯罪学家克林格做过一段访谈,对方是一位资深警官,曾经多次出生入死,必须在紧张万分的情境中解读他人心思。这位警官的描述也是一段精湛的范例,显示高度压力的时刻如果应对得宜,也可以化险为夷:

    有一天傍晚,他正在驾车追捕三名青少年帮派份子,一人跳过篱笆,第二人从警车前面跑过,第三人站在他前方约十呎处,呆若木鸡,彷彿被灯光冻结。「我从乘客座下车,」这名警官回忆当时情景,而那名少年:先是用右手伸入腰间,接着摸索他的胯部,然后是左边大腿,似乎试图抓住某件滑下裤管的东西。

    他一面转身朝向我,一面继续在裤管中摸索。他瞪着我看,我叫他不要动:「停!不要动!不要动!不要动!」我的伙伴也对他大吼:「不要动!」我在命令他的同时,已经掏出手枪,逼近到离他约五呎的地方,他也拿出一把点25口径的镀铬自动手枪,就在他的右手移到腹部中心位置时,他把枪丢在人行道上,我们上前逮捕他,结束对峙。

    我想我之所以没有对他开枪,唯一的原因是他的年纪。他才14岁,看起来只有9岁。如果他是一名成年人,我大概就会开火。我当然看到他那把枪,看得一清二楚,枪身镀铬,枪柄上还有珍珠装饰;但是我也知道此刻我佔上风,愿意再给他一点机会,因为他还那么年轻。

    会做出这个决定,与我的丰富经验很有关系。我看到他脸上充满恐惧,和我先前在办别的案子时看到的一样,因此我相信如果再给他一点时间,他或许不会逼得我非开枪不可。但底线是我必须紧盯着他,看清楚他从裤管拿出来的东西是什么,确认那是不是一把枪,密切注意枪口对准的方向。如果他的手从腰间出来后再举高一点,如果那把枪越过他的腹部,让我断定枪口是冲着我而来,那么一切都完了。然而那把枪的枪管始终没有朝上,我心中有个声音说:我还不必开枪。

    点击上图播放视频

    整个事件经过多久?两秒钟?一秒半?大概比你读这段文章的时间还短。然而在这短短几秒钟内採取的决策与行动,足以让当事人终身耿耿于怀。

    请注意这位警员的经验与技巧,如何让他得以延展那极其短促的片刻,放慢当时情境的节奏,不断蒐集资讯直到最后关头。他紧盯着枪枝现身,他注意到珠饰枪柄,他追踪枪口方向;他让那名少年决定要以枪口对人还是弃枪投降。过程中他除了注意枪枝的动向,同时也注意少年的脸庞,判断他是危险份子还是惊弓之鸟。对于瞬间判断而言,还有比这更经典的范例吗?这位警官的表现是训练与经验的成果,他能够从最微薄的经验切片中,撷取无比丰富的有意义资讯。对一个新手而言,这桩事件可能是说时迟那时快,其实不是。每一片刻,每一瞬间都可以再分割为一系列的活动元件,每一个元件都蕴含一个机会,让当事人掌握机会、改变做法、修正错误。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作者简介    
    1963年出生于英国,成长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历史系,现居纽约。曾任《华盛顿邮报》记者近十年,纵横商业及科技领域,后来升任该报纽约分社主任。自1996年起为《纽约客》特约撰稿人。善于分析生活中难以表述却无所不在的现象,借此解析隐藏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成功法则。2000年,首部着作《引爆趋势》一出版随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1名,获得美国《商业週刊》、《财星杂志》等极度好评,「引爆趋势」一词更成为商业界一再传颂和强调的观念。另着有《引爆趋势》、《异数》、《大开眼界》、《以小胜大》、《解密陌生人》等重量级鉅作(中译本皆由时报出版)。葛拉威尔的每一部作品都创下了销售与讨论热潮,好评不断,更长期盘踞《纽约时报》、亚马逊书店畅销榜,写下书市传奇。曾获《时代》杂志选为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并有「21世纪的彼得.杜拉克」之美誉。

    译者简介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长期从事跨领域翻译与国际新闻报导工作,现为《风传媒》副总编辑兼国际编译中心主任。重要译作包括《Amazon.com 的祕密》、《大家来看贾伯斯》、《中国即将崩溃》、《遮蔽的伊斯兰》、《魔鬼诗篇》、《永不屈服》等书。

    ※本文摘取自《决断2秒间:撷取关键资讯,发挥不假思索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