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府勒令中资出售同志交友软体Grindr股权 约会App与美国国安有什么关系?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pMedi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全球最大的同志交友软体Grindr。(汤森路透)(photo:UpMedia)
    全球最大的同志交友软体Grindr。(汤森路透)(photo:UpMedia)

    正如所有的关系谘商师都可以提出佐证,在相爱与互相伤害之间,只有一线之隔,因此当全球最大的同志交友软体Grindr,发现到自己身处于中美之间纷争的前线时,或许也不会感到太惊讶。

    一个约炮软体与国家安全有什么关系?

    二○一六年,当中国的游戏业巨头北京崑崙万维科技购入了据点于好莱坞的Grindr百分之六十的股权时,正如所有新开展的关系一样,美好的希望、夸大的承诺跟远大的计画充斥在双方之间。两年后,北京崑崙万维科技为了将这个拥有三千万名用户的软体扩张至全球,又购入另外的百分之四十的股权。但随着时间流逝,关系开始日渐恶化,彼此之间的怀疑日渐增加。在二○一九年,美方被设计来调查外国公司收购的机构,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CFIUS),开始调查此收购案对于国家安全的影响,最终,下令要双方分道扬镳。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美国政府担心,中国的公司可能将上百万美国人的所在地点、性取向、HIV的阴阳性状态等敏感资讯分享给中国政府。(汤森路透)

    你可能会问:究竟一个约炮软体与国家安全有什么关系?在这个被连结而非和平的时代,两者之间确实息息相关。美国政府担心,中国的公司可能将上百万美国人的所在地点、性取向、HIV的阴阳性状态等敏感资讯分享给位于北京的政权。他们也特别担心军队、情报单位中的成员可能会收到来自国外的勒索。基于这些原因,北京崑崙万维科技被迫在二○二○年的六月售出Grindr。但Grindr的售出并不只彰显了中美关系紧绷的范围更加扩大,也让我们看清科技革命究竟能够用何种不同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活,同时在过程中提供我们彼此斗争的原因。这项交易同时显现出连结所带给人们的迷人吸引力,以及一些更黑暗的可能性。我们先来看看在Grindr使用者的经验。

    科技允许探索身分认同

    奥马.阿卜杜勒加尼(Omar Abdulghani)是Grindr的始终粉丝之一。他不只是热爱使用网际网路,还认为网际网路拯救了他。出生于大马士革附近的他,是在二○一五年于叙利亚政府落入混乱状态时,逃离家乡的一千一百万叙利亚人之一。当这个二十岁的少年叙述他从土耳其、希腊、巴尔干岛、最终到阿姆斯特丹的吓人漂流时,分享道:「我的手机帮助我完成所有事。」不像上一个世代的人,依赖纸本地图或陌生人的善心以完成迁徙,奥马的旅途是在网际网路上精心设计,并透过他的手机完成的。然而除了这趟逃离叙利亚的旅程之外,他生活中的各个层面都因为科技的存在而被重塑且提升。身为一位出生于同性恋依旧违法国家的男同志,科技允许他去探索他的身分认同,并且认识朋友跟爱人。他透过Grindr,偷偷地找到了他的真爱。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叙利亚难民营。(汤森路透)

    当内战威胁要撕毁整个国家的同时,是网际网路给了奥马心灵上的慰借,他跟在网路上遇见的朋友分享他日渐增长的恐惧及不安。最终,其中一个人送了他一张飞往伊斯坦堡的机票,作为他的生日礼物。而当他抵达土耳其之后,他开始在社群网路以及Grindr上面,一路从土耳其当沙发客,最终抵达他现在的居住地,阿姆斯特丹。其中最危险的一段路途,是在爱琴海上搭着一艘单薄的小船上,前往希腊。他只被允许携带几样珍贵的物品、一个小包包、一只牙刷、他的小镊子、以及最重要的:他的手机。「整个旅途很像是恐怖片的剧情。」他说「当我们在海滩着陆的时候,有些人下船就开始亲吻土地,我当时哭了,因为我生还了。[...]大多数人的手机都因为进水而报销了,但我把我的手机包在一层层的塑胶袋里。」

    奥马的手机成为他在跨海旅途中最认真保护的物品绝非偶然。手机对他而言并非是件奢侈品,而是必需品,那是他社交生活的发生地、是他找到爱情与安全感的避风港、更是他在陌生城市中探索的方法。对许多跟奥马同世代的人来说,手机几乎就是他们肉体的延伸。这项装置能够达成的连结,已经是他的身分认同核心的一部份了,而这个核心也被超连结性(Hyper-connectivity)所改变了。许多层面来说,奥马象征着被超连结性所形塑的新人类。

    ※本文摘取自《连结之战:网路、经济、移民如何成为武器》,行人出版。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马克.里欧纳德(Mark Leonard)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执行长及共同创办人,其委员会有三百位欧洲领导人,包括现任以及前任总统、总理、经济及外交部长。

    曾任职欧洲改革中心 (Centre for European Reform)担任外交政策中心(Foreign Policy Centre)创始主任、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erman Marshall Fund)大西洋两岸代表的身分驻美,并曾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访问学人的身分旅居北京。

    里欧纳德的论文和文章散见于大西洋两岸的杂志书报,包括《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卫报》(The Guardian)、《金融时报》(The Financial Times)、《观察者报》(The Spectator)、《太阳报》(The Sun)、《解放报》(Libration)、《世界报》(Die Welt)和《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等。
     
    马克.里欧纳德也是《欧洲如何打造21世纪?》(Why Europe Will Run the 21st Century?)及《中国怎么想? 》(What Does China Think?)作者。现居于伦敦与柏林。

    译者简介

    王眞如

    影像及剧场表演者、戏剧构作、声音训练老师及译者。

    台北艺术大学电影创作学系表演组学士,英国皇家中央演讲戏剧学院(Royal Central School of Speech and Drama)声音训练(Voice Studies: Teaching and Coaching)创作硕士(MFA),现居伦敦,任教于现场及纪录艺术学院(The Academy of Live & Recorded Arts)等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