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饥荒、核灾:比悲伤更悲伤的乌克兰(视频)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EtToday,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photo:EtToday)
    *(photo:EtToday)

    ▲为保乌抗俄,乌克兰女生也当兵。(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记者朱锦华/特稿

    还在没多少年之前,多数台湾人对乌克兰的印象,仍停留在模特儿兼女艺人瑞莎与「出口新娘」这些美好联想上。但最近乌克兰这个词,几乎天天跃上平面和电子媒体版面,原因是在欧美介入下,乌克兰跟俄罗斯的冲突逐渐加剧,俨然成为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火药库。

    住在北极熊的隔壁又无法搬家,注定了乌克兰的不幸。然而俄、乌两国本是同根生,同样属于东斯拉夫民族,语言和文化上也系出同源,但后来的历史纠葛让双方变成了世仇。

    东斯拉夫人建立「基辅罗斯」

    公元9世纪时,东斯拉夫人在东欧平原建立了「基辅罗斯」,至弗拉基米尔一世(Vladimir the Great)在位(公元980-1015年)时期,国力达于鼎峰,统治地区包括今天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及俄罗斯大部分的欧洲区域。而透过跟拜占庭公主的联姻,弗拉基米尔一世还将东正教定为国教,奠定了东斯拉夫民族的宗教文和文化发展的基础。

    后来「基辅罗斯」衰落,境内分裂为若干小公国。公元1240年,拔都率领的蒙古铁骑横扫欧亚,攻佔基辅建立钦察汗国,「基辅罗斯」正式灭亡。后来政权更迭,在原「基辅罗斯」的东北方,莫斯科公国崛起,成为日后俄罗斯国家的前身。

    14世纪时,原「基辅罗斯」的西南方,东欧两大强权立陶宛与波兰崛起,从1340至1648年,乌克兰地区被这两大强权联合统治,成为两国东部的边疆(Ukraine一词在斯拉夫语中,原意指边界或偏远地方)。1569年,波兰与立陶宛合併,建立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由于波兰人信奉天主教,此一影响对乌克兰延续至今。

    从17世纪起,乌克兰境内的哥萨克人(Cossack,源自突厥语,意指「自由人」)不断反抗,他们的领袖赫梅利尼茨基(Bohdan Khmelnytsky,1595-1657)于1649年攻佔基辅,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为求国家永续生存,赫梅利尼茨基向莫斯科的沙皇称臣,但乌克兰仍享有一个独立国家的权利,沙皇则对乌克兰提供保护的义务。从此,俄、乌两国的恩怨情仇,再也难分解解。

    *(photo:EtToday)
    *(photo:EtToday)

    ▲美俄谈判前夕,俄军出兵乌克兰边境军演。(图/翻摄自Facebook/Минобороны России )

    尽管后来乌克兰悔盟,又想重投波兰怀抱。却引爆波、俄两国为争夺乌克兰而爆发的一连串战争。1667年,两国签署协议,将乌克兰一分为二,波兰佔西边,俄国佔东边,基辅被划给俄罗斯。而在这持续多年的战争中,乌克兰人也分裂为两大阵营,一边亲波兰(西方), 一边亲俄(东方)。

    18世纪后半,波兰走向衰败,领土被俄、普、奥三国瓜分,沙俄获得乌克兰90%的土地。沙皇推行把乌克兰彻底「俄罗斯化」运动,但始终没有完全成功。乌克兰的独立建国运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沙皇被推翻,德国扶植「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独立。但第一次世界大结束、德国投降后,苏俄收复乌克兰。

    乌克兰分裂为两大阵营

    1918年至1920年俄国内战期间,哥萨克人兄弟互打,少数参加布尔什维克政府的苏联红军,多数参加反共产阵营的白军。1922年苏联成立,东乌克兰成为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一。而根据波兰跟苏联签订的《里加条约》,西乌克兰成为波兰领土。

    在苏联体制内的乌克兰,没有最惨,只有更惨。从1929年开始,苏联政府使用武力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将农民的房子、牲畜、农具、农田等统统收归国有,又派出征粮队下乡,在在限定时间内征集到目标所需的粮食。此举在农村地区引发混乱:包括富农因为害怕财产被没收而宁愿自我破坏,以及农民以拒绝耕种来抵制官力政策等。

    当局指责富农在集体农庄煽动反抗并从事破坏活动,数十万不愿配合的农民被扣上富农的帽子遭到流放、监禁、或送到西伯利苦工营做工。此一政策非但造成大批劳动力损失,无数牲畜、农具和设施被摧毁,粮食生产量更不断下滑,1931年,乌克兰农业产量从1930年的2290万吨跌到1760万吨。

    粮仓大饥荒饿死三百多万人口

    1932年,产量进一步下跌到1280万吨,中央却依然执迷不悟,悍然动用武力运走700万吨粮食。随之而来的,即是在1932至1933年爆发的大饥荒(Holodomor,意指「饥饿毁灭」)。这场饥荒据估计有300万至350万的乌克兰人被饿死。很多村落彻底消失,这对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来说,真是莫大讽刺。

    这个历史的伤口至今仍未完全癒合,又出现另一个伤口。1986年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境内车诺比核电厂反应炉爆炸。事故主因是当时进行反应炉紧急停机后的后备供电测试时,操作人员却操作不当,使功率急遽增加,造成反应炉爆炸。被被坏的核电厂向大气中释放了大量放射性物质,相当于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所释放有害物质总量的100倍。这宗核灾造成6000至8000人死亡,数千人罹癌或造成新生儿的先天性畸形。

    *(photo:EtToday)
    *(photo:EtToday)

    ▲日内瓦安全会谈,俄对美保证无意入侵乌克兰。(图/路透)

    事发后苏联政府封锁消息,努力掩盖事实真相,直到多年后真相渐才逐渐曝光。车诺比事故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灾难,对苏联影响极大,前苏联共党总书记戈巴契夫曾说:「车诺比核灾可能是5年之后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

    随着苏联解体,乌克兰历经数百年磨难后,终于1991年12月迎来了真正的国家独立,但境内亲俄、反俄各派相互角力依然十分厉害。一直深受波兰影响的西部地区,渴望加入欧盟甚至北约。相反的,拥有较多俄罗斯人口的乌东地区,则强烈支持亲俄。

    2013年11月爆发乌克兰人要求加入欧盟的示威运动,让冲突迅速升级。翌年发生的乌克兰革命更导致总统亚努科维奇政府倒台,亲西方势力重新主导乌克兰政治。但随着俄国兼併克里米亚、乌东亲俄派闹独立、西方国家联手制裁俄罗斯,俄、乌的紧张局势就一直紧绷持续至今。

    点击上图播放视频

    点击上图播放视频

    点击上图播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