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中国有2千个犹太人 他们进京赶考、还把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误认成同胞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pMedi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明朝年间抵达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Public Domain)(photo:UpMedia)
    明朝年间抵达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Public Domain)(photo:UpMedia)

    没有痛苦的犹太人?

    没有恐惧(除非赎罪日那一天背负着对造物主的责任站在祂面前)。没有负罪感。没有兇恶的匪徒聚集在街角。没有等着跑路的行李。没有眼神扫视时刻表。没有哭号、咬牙切齿、绞着手、分离和嘶吼。那么也就没有犹太人了,因为并不存在那种灾难不像影子般牢牢钉在他们身上的时刻。这样一种地方会在哪里?在梦中。但你也可以去中国看看。

    耶稣会被当成犹太人时,感觉如何?耶稣会中国教区的最高阶教士马泰奥.里奇(Matteo Ricci)是觉得好笑还是惊吓?这个错误发生在一六○五年六月的第三週。明朝的北京,槐树长出了整座羽毛般的茂密树冠, 茶房里挤满了吵杂的客人。在教区里,里奇─中国接待主们都称他为利玛窦─迎接一位穿着丝绸外套、头戴瓜皮帽的中年人拜访。访客自称是艾田,来自四百七十哩外位于黄河边的河南省开封城。开封是北宋首都,尽管宋朝消失已久,这城仍是百万人的大都会。

    艾田说,在城中央土市集街和火神庙街交口的某处有一间「清真寺」,门边有一对石狮子。当然,石狮子在中国并非罕见。但这一对却是站着以纪念耶路撒冷圣殿的守卫狮,而这普遍呈现在离散犹太教的图腾形象中。在那里,开封犹太人(约两千人)集结起来读经,并唸出对宗教的奉献。就跟任何地方的犹太人一样,这些虔诚的信徒每天来这儿三次做早午晚课;没那么虔诚的人就是在安息日、週一和週四来,那时候会读一部分的律法,然后还有许多人只是能来尽量来。艾田一直想来北京寻找一个不一样而比较好的职位 註更多译注:来参加会试。。他已经六十岁了,经历了一辈子显赫而辛勤的官位 註更多译注:举人。后,这是他应得的(他后来会获得他本来想要的府学教谕职位)。但最近他得知北京现在有一小派夷人,就跟他同族人一样,相信单一个看不见的上帝,因是聆听(shema)之神而遵守着「道」。这些人只可能是犹太人。如果事情是这样, 那么为上帝所祝福的重新结合就要到来了。经过了无数世代的分离后,来自中国外的犹太同胞终于要加入中国犹太人。他会是第一个体验这份喜悦的人。

    这是一名中国犹太人

    但这即将发生的一刻里,有着一种悲喜交加的讽刺,因为利玛窦自己也理解错误了。他认定,站在他面前的人必然是一名祕密基督徒,或者其祖先一度追随过耶稣。无数中世纪旅行者都确认过中国有基督徒和犹太人,而穆斯林则是为数众多。无可否认的,这似乎是一个与福音断了联系的基督徒。但即便如此,上帝还是把他送来这里了。这是施洗约翰的日子。而现在轮到里奇来当先锋者了。

    他招待这位举人到教区的八角形教堂,在那简朴的祭坛上有两幅画,一张是圣母子,一张是施洗者。里奇神父跪在两幅画前,眼睛闭着。艾田不可能没注意到,在画前跪拜并非他自己这边的习惯,但还是保持礼貌,并在某种形式上行礼如仪,并礼貌地补充说,这两幅画像极了利百加和雅各,而另一边则像是毛发浓密的以撒。利玛窦明确指出这个不幸的错误,但同时察觉到,有什么不大对劲。但当他的访客把使徒与福音传教士画像上的人们当成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建立者时,事情就变得更糟了。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示意图,文艺复兴巨匠达文西绘制的《哺乳圣母》。(Public Domain)

    渐渐的、令人窘迫的,真相大白了。这是一名中国犹太人,不知为什么,既彻底是中国人,又彻底是犹太人。他的信仰是所谓的「一赐乐业教」(Yiselie),也就是「以色列」的华语唸法。多方博学的利玛窦,很可能之前就听过这种人的存在。马可波罗在一二八六年就评述了他们的存在,可能是打听自丝路商人。他甚至提到,在宗教宽容的普世合一主义精神下,忽必烈强调要遵行领土上各种信上帝者的节庆:包括基督徒、穆斯林和犹太人!而且有好几个阿拉伯地理学家,特别是十四世纪伟大的伊本.巴图塔(Ibn Battuta),都确认中国犹太人和穆斯林社群并存的事实,而这也是在元朝的时候。或许他们确实是从中亚一路这样过来的? 他们普遍使用犹太波斯语,同时也用华语,这代表他们在丝路上待了很长一段时间。

    未受污染的犹太人

    这令人失望,但不是彻底失望。全世界各地的基督教会都尽其所能地把犹太人引领向基督,因为一旦这件事发生,终结之日与耶稣再临就不远了。同时,在每个地方,人们也不断在追捕着失落支派,那群没有被拉比和《塔木德》腐化的以色列人。哥伦布在第三趟旅程中,就想像自己正在靠近人间伊甸乐园,鼓励后继的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探险家去相信,他们迟早会遇见古代以色列人的后裔,并收揽他们。

    所以利玛窦没有被一开始的误解吓到。艾田一年后又带回更多开封犹太人的情报。一六○七年,利玛窦派两名中国的皈依信徒向北派往开封,其中一人是耶稣会的世俗助手;他们带着一封信要给亚比筛(Abishai) 拉比,说人在北京的他,手上拥有对所有犹太人而言都宝贵无比的希伯来神圣经文;还有似乎比这更宝贵的《新约圣经》。当亚比筛拉比的回信抵达时,很明显可以看出误会还是存在。如果利玛窦认为中国犹太人是可以返回福音的堕落基督徒,那么这位拉比就是把耶稣会士当成某种古怪偏差、任性恣意的犹太人。他解释说,他老了;利玛窦或许可以来犹太会堂继承他,虽然他得要戒吃猪肉。而他得要接受他对于弥赛亚的认知有误;众所皆知的,弥赛亚再过一万年都还不会出现。虽然有这些互相误解的喜剧成分,这里头还是有一丝坚持。一六一○年,犹太人从开封前往耶稣会教堂,并接受(没有猪肉的)筵席款待。

    即便到了此时,利玛窦想让对方改信的希望都还没有完全破灭。他的开封特使带着《妥拉》开头和结尾的复本回来,使用的是希伯来文。因为他们在此定居的时间十分古早,也因为他们和其他犹太人分开了太久, 他认为,他们有可能还没有被日后曲解的《塔木德》所腐化。事实上,他们是前拉比时代《妥拉》宗教的活古董,比卡拉派信徒还要纯正。《塔木德》取代《圣经》一事,使犹太人无法看见他们《旧约圣经》里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已在《新约圣经》里实现,长期以来这一直是基督神学家之间的一个信条。现在如果中国犹太人确实奇蹟地未受污染,他们想必准备好接受救赎启迪。如果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得一卷《妥拉》卷轴,并和那些其他犹太人惯用的经文来做比对的话,他十分确信,那些不同之处会使他们相信,拉比们做了伪造增添。没有那些阻碍的腐化,光芒将会照耀其上。

    利玛窦于一六一○年过世。随着接续其后的传教士对开封犹太人、对犹太会堂和其生活世界有越来越深的了解,他们也就越来越不相信他们会立刻改信。因为他们可不是什么等着被牵回羊栏里的异人。事实上, 他们完全融入了明朝的文化世界:居住国的文化和犹太(虽然不特别塔木德的)文化同样深植于他们之中。

    ※本文摘取自《犹太人二部曲:无国、无家、非我族类,游荡世界的子民归属何处(西元1492-1900)》,联经出版。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作者简介

    西蒙‧夏玛(Simon Schama)

    1945年生,犹太裔英国人,是英国着名的历史学家、学术之星,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历史、艺术史。主持多部收视与质量俱佳的BBC纪录片,其着作被翻译超过15国语言、多次获奖,包括沃夫森历史奖、W.H.史密斯文学奖、全美书评人协会奖、艾美奖等重量级奖项。犹太人三部曲的第一部《犹太人:世界史的缺口,失落的三千年文明史──追寻之旅(西元前1000-1492)》,以及《犹太人 二部曲:无国、无家、非我族类,游荡世界的子民归属何处(西元1492-1900)》,皆入围英国非小说图书最高奖项──山谬强森奖(Samuel Johnson Prize,现已更名为贝利吉福德奖[The Baillie Gifford Prize])。

    审订者简介

    曾宗盛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神学博士,台湾神学院副教授,于台大开设犹太人、希伯来文化相关通识课程,带领学生深入体会不同文化。主要研究领域为:圣经希伯来文、圣经释义与诠释、旧约神学、旧约融合主义、圣经与妇女神学、以色列宗教史。
     
    译者简介

    唐澄暐

    政治大学新闻系、台南艺术大学纪录所毕业。曾任《台湾立报》国际版版主及编译。喜爱怪兽及幻想作品,目前同时从事翻译及怪兽小说写作。译有《世界观:现代年轻人必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五十亿年的孤寂》、《地球之后》、《怪兽大师圆谷英二》等书。着有短篇小说集《陆上怪兽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