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公宅「组屋」是国家骄傲 但真的所有居民都满意?(视频)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DN,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图/联经出版(photo:UDN)
    图/联经出版(photo:UDN)

    新加坡的住房自有率相当高,代表人们普遍相信只有拥有房产,才能带来真正的安全感。这个观念也许不全然正确,不过大家都这么认为。住房制度和房地产市场确实仰赖这样的信念。尽管我遇到的很多人可能永远买不起房子,但他们也是这个社会的一分子,拥有相同的社会规范和信念。

    在这座人均所得于世界名列前茅的城市,有些人的生活条件正如同我所描述的:空间太小,父母和孩子必须睡在同一间卧室;担心自己流落街头;每个月到了某个时间点就开始透支;居住环境过度密集,导致垃圾和臭虫成为挥之不去的问题;主要的娱乐是看电视;每天都有传单或标语提醒他们住家附近有多危险;为了省钱而不开灯;得煮热水让孩子洗热水澡;家里摆满有钱人丢弃的物品。

    我们必须把上述景象放在新加坡闪亮的购物中心、豪华轿车、iPhone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皮包中检视。新加坡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宜居城市」、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画(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的分数名列前茅、拥有亚洲最好的大学、住房自有率数一数二。租赁组屋的生活条件却那么糟,居民缺乏安全感和尊严,这些都是新加坡日常生活的现实。

    华康德(Loïc Wacquant)描述美国和欧洲城市的低收入社区,认为「地域污名化」(territorial stigmatization)对人们的感受和行为造成强烈的负面影响。 假使一个地区被污名化,例如由于破烂不堪、代表该区居民失败的讯息随处可见,以及缺乏重要资源,该区的居民就会发展出应对机制,包括相互疏远、彼此诋毁、自扫门前雪,以及一有机会就马上离开该区等。如果一个区域不符合一般的城市规范,就会损害社区关系与居民对自身社会价值的感受。

    在新加坡,低收入租赁组屋的负面形象不像其他国家的城市那么极端,也不算贫民窟。我採访的对象不会无法取得干净的水、电或享用便利的设施和交通。但是他们居住的空间并不舒适。重要的是,这些空间使他们处于规范之外。

    我们如何入睡、在哪里醒来、莲蓬头的水淋到肌肤的感受、我们的肚子有多饿或多饱、我们每天争论的议题、走出家里看到的景象、回家闻到的气味。也许从远处看,新加坡确实没有其他城市遇到的住房问题,但是人们的生活不能只从远处看,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现实里,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经历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