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中国经贸胁迫立陶宛 考验欧盟应对决心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AppleDaily,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英国《金融时报》周日(2/13)报导,中国经贸胁迫立陶宛,同时考验欧盟团结应对的决心与能耐。资料照片(photo:AppleDaily)
    英国《金融时报》周日(2/13)报导,中国经贸胁迫立陶宛,同时考验欧盟团结应对的决心与能耐。资料照片(photo:AppleDaily)

    英国《金融时报》周日(2/13)报导,中国经贸胁迫立陶宛,同时考验欧盟团结应对的决心与能耐。驻立陶宛代表黄钧耀说,若遭遇的抵抗不足,中方将食髓知味、一再下手,并进而主宰世界。

    北京多次宣称与立陶宛的关系恶化源于台湾获允在首都维尔纽斯(Vilnius)设立「台湾代表处」、开创了「恶劣先例」。黄钧耀指出,代表处的名称完全合理,「我们是代表台湾,不是台北市」。

    立中关系因为立国去年率先宣布退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17+1互动机制、5G基础建设排除中国电信巨擘华为、台湾成立「台湾代表处」等事件而恶化,立陶宛持续面临中国的政治、经贸胁迫,北京甚至施压欧盟各国企业将立陶宛排除于供应链之外。

    欧盟1月27日在WTO对中国提诉,强调中方採取的「歧视性贸易作为」已影响整个欧盟供应链,且违反关税暨贸易总协定(GATT)等多项国际协定。目前美国、澳洲、英国、加拿大、日本和台湾都已宣布将参与诉案。

    《金融时报》指出,在欧洲、亚洲及美国,许多政策制定者认为中国对立陶宛的作为堪称全球经济活动分水岭;虽然中国「以经逼政」的手段已可见于此前与加拿大、澳洲等国的纷争,但与立陶宛的争端是中国第一次企图在供应链层面规训企业,也是中国第一次对欧盟成员国「火力全开」。

    立陶宛经济暨创新部部长阿尔莫奈特(Ausrine Armonaite)说:「今天是立陶宛,明天可以是任何其他国家。」中国正考验欧盟各国是否能置共同战略利益于个别国家或企业的短期获益之上。

    对于欧盟部分国家的政府官员不满立陶宛「冲太快」、未与其他成员国协调对中与对台作为,立陶宛外交部长蓝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强调,立陶宛从没想过要挑起外交争端,问题在「有一个大国决定要教训全世界」。

    他也强调,立陶宛允许台湾方面以「台湾」为名设立代表机构并非觊觎「回报」,「我们可没在兜售代表处名称」。

    虽然受中国胁迫措施影响的立陶宛企业可望调整作为、找到新伙伴和市场,一如此前成功应对俄罗斯的经贸制裁,部分企业仍认为,无法忽略中国这个第二大经济体。不过,与中国的争端确实提醒立陶宛及其他欧洲企业供应链多元化、避免依赖单一市场的重要性。

    波兰「东方研究中心」(OSW)资深研究员亚可包斯基分析,中国对立陶宛和其他欧盟国家的胁迫手段可谓中国与全球供应链「脱钩」政策的一环,包括让更多大型外国企业将更大部分的供应链转移至中国。

    在全欧有数座分支机构的智库「欧洲外交关系协会」(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政策研究员哈肯布洛西(Jonathan Hackenbroich)指出,欧盟内部的政治分歧、短期内缺乏有效工具应对经贸胁迫,又依赖中国市场,在在让北京相对处于优势。

    德国是立陶宛主要的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和出口市场之一,其态度在与中国的争端中至关重要。但德国业界与政界也有立场分歧的问题,部分欧洲外交官说,德方私下在欧盟运作,要欧盟对北京不要那么「高调」、「强硬」。一名外交官说,「这一点帮助都没有」。

    阿尔莫奈特近日指出,目前在立陶宛境内有业务活动的德国企业已表示不会撤出;根据预测,立国经济今年也将持续有强健成长。蓝柏吉斯则说,当意识到中国的目标不只是立陶宛、而是整个欧盟单一市场,欧盟各国的态度就变了,而WTO的诉案也让立陶宛的内部情势趋于稳定。(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