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凌翔:想动用核武的人不一定是疯子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pMedi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NORC公共事务研究中心民调曾显示,有近半美国人非常担心俄罗斯会对美国使用核武。(纽约辐射避难所标志/美联社)(photo:UpMedia)
    NORC公共事务研究中心民调曾显示,有近半美国人非常担心俄罗斯会对美国使用核武。(纽约辐射避难所标志/美联社)

    俄乌战争如火如荼之际,几次传出俄罗斯可能动用核武的消息,引起一阵热议。核武是否会在77年之后,再次在地球表面炸出一朵朵蘑菇云呢?有两个维度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一个靠谱的答案:能力与意图。

    能力也会影响意图,所谓核武的能力关键在于核武能够微型化到什么程度?而微型化技术把核武区分成两种:战术核武与战略核武。

    使用武器的逻辑总是跟在新武器诞生之后发展,譬如「相互保证毁灭」机制(MAD, 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就是原子弹成功后的冷战初期发展出来的战略思想,当时的美国与苏联拥有约略对等的核武打击力量,双方都没把握在第一击中百分百消灭对方的核武,无奈只能留给对方施展反击-即第二击-的核报复能力,因此谁也不敢先动用核武,形成所谓「僵持和平」。

    起初美、苏的核武发展方向是从原子弹到爆炸威力越来越大的氢弹,目的是利用轰炸机或飞弹做为投射工具,直达对方国土,一下子就摧毁敌人的首都或一整座工业大城,打击威力深又广,有可能决定一场战争的结局,称之为「战略核武」。

    后来,美、苏为了发展多弹头飞弹,争相进行核武微型化,以求在有限空间内装入多达十枚以上的弹头,同时,也渐渐认识到花下大笔研发费用的战略核武不能轻易使用,只有威吓的效果。于是,主要用在战场上,以一、两平方公里的重要军事目标为打击对象的小型核武应运而生,就称为「战术核武」。美国发展了极多种此类的轻型战术核武,不是为了恫吓目的,就是准备实战要使用的。

    换言之,俄罗斯在前苏联时期就已拥有微型化核武的技术。因此在乌克兰战场上要不要使用核武,主要不是能力问题,是意图问题。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核武是否会在77年之后再次于地球表面炸出一朵蘑菇云?拥核国家的能力与意图是关键。(维基百科)

    有人引据二战后拥核大国之间从未发生过直接武装冲突,美、苏都是靠「代理人战争」来削弱对方国力──譬如越战中,共产阵营支援北越苦耗美国,阿富汗战争中,美国暗助政府军拖垮苏联-告诉大家可以放心,核战不会发生,因为这回俄乌之战也是代理人战争,乌克兰只是代理人,正主是背后的美国与北约各国。

    这项所谓的「证据」其实类比不当:现在俄国面对的交战国并非另一个拥核国,莫斯科根本不用担心发动第一击之后,会面临基辅的第二击报复。换言之,乌克兰没有实力跟俄罗斯MAD一番。这也说明了美国与北约至今未直接参战的顾忌,因为拜登政府不希望情势升高为两个核武强权的直球对决,那样很容易发展为一场核武大战-不见得是第三次世大战,因为亚洲可以坐壁上观,就像中国跟印度到目前为止,对俄乌之战都表现的很「不沾锅」。

    那么,以美国为首之北约诸国的顾忌,等于暗示普丁可以对乌克兰动用核武、而不必担心核报复啰?这确实有可能助长了普丁动用核武以达成战略目标的意图──就像拜登在俄乌战前多次公开宣示美国与北约不会军援乌克兰一样,有「诱导」普丁侵乌之嫌。而且普丁如果真的动用了战术核武,美国反而陷入是否出手的两难;军事介入,有可能升高为核武大战,继续做「藏镜人」,其它的制裁手段能再加码的又不多了。

    之前有许多乐观的人认为普丁只是恫吓,不会真的动用核武,但也有人担心普丁如果无法取得合理的战果向国内交待,被逼急了,就可能挺而走险,甚至猜测普丁已经心智失常而有可能想与西方同归于尽。这些对于普丁个人意图的揣测,都不足论,因为人的意图难测,而且意图会随着情势变化而改变。值得注意的是,动用核武也可能是极端理智的选择。证据来自一段历史纪录 註更多本文的「一段历史纪录」取材自《囚犯的两难-赛局理论与数学天才冯纽曼的故事》。:

    前苏联于1949年8月在西伯利亚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虽然距美国1945年8月在日本实战使用原子弹仅4年,赶上速度远出众人意料之外,但也确实给了美国4年独佔「核武霸权」的时间,用通俗的话来说,那4年,美国想打谁都可以完胜对方,谁不信就去广岛、长崎先看看。

    当时,杜鲁门总统任命的美国海军部长马修斯(Francis Matthews)就鼓吹「美国要为和平而侵略」,目标当然是还未拥核的苏联。他是好战份子吗?非也,他被任命为海军部长前甚至没当过兵,没上过船,而是律师。另外,大名鼎鼎的匈牙利裔美国犹太数学家冯纽曼(John von Neumann)与英国哲学家兼数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都公开主张对苏联发动一场不需理由的、突然的核武攻击,称之为「预防性战争」,视之为解决核武扩散的唯一合理方案,称为逻辑的必然。这两位更非极端份子,而是最理性的数学家。

    所谓预防性战争,就是在敌人成长得太强大来挑战我之前,先攻击它。这似乎就是美国为什么要针对中国发动贸易战与科技战的深层理由?

    结论是,战争不见得是非理性的结果,也可能是理性逻辑的选择,只是估算错了,称之为「误判」。普丁侵乌不如预期,希望他在动用核武的决策上,不要再误判了-如果他心智还健全?

    ※作者为台大政治系博士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