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曼:从NIMBY转成YIMBY 有利经济和环境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DN,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纽约市林肯中心的户外广场改造成绿地。图/路透(photo:UDN)
    纽约市林肯中心的户外广场改造成绿地。图/路透(photo:UDN)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曼表示,美国加州众议会议员补选通常不会吸引全国关注,但这次选战主打房市政策议题,如果选举结果可作为全美政策的风向球,可能牵动全国政策,对美国经济和环境都大有助益。

    克鲁曼在纽约时报专栏撰文指出,这次议员补选的胜利者乘着一股新兴运动的浪潮而起:「YIMBY」,亦即「赞成来我家后院」(Yes in My Backyard),反对所谓的「NIMBYism」(避邻主义,「别来我家后院」)。「YIMBY」运动的主旨是鼓吹兴建更多住宅,并提高都市人口密度。

    他解释,新冠肺炎疫情来击前,美国大城市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史上最佳情况。都市社会问题虽未消失,但已改善,尤其纽约杀人案件已比1990年的水准锐减85%。同时,知识经济发达,吸引企业迁往居民教育程度高的大都会地区。

    疫情一度使情势逆转:纽约在疫情爆发初期沦为重灾区,许多人指称人口稠密构成公卫危险。但随着民众学习如何防疫,尤其在普遍有疫苗可接种后,人口稠密的都会区又变得比乡村地区安全多了,至少因为市民较愿意戴口罩和打疫苗。

    虽说疫情期间枪击案等犯罪事件增多,但这情况并不局限于大都市。从住宅市场角度来看,大城市吸引力已回升:纽约租金在疫情严峻时陡降,但颓势现已完全逆转。

    都市又成为令人向往的工作和居住地,克鲁曼认为这有弊也有利。先谈问题,这会造成市区房价愈来愈高不可攀,主因是当地人士反对新建案。为什么反对呢?一种解释是出于自私心态:住高档社区的有钱人希望借限制新屋供应维持房价居高不下。但有一部分的人反对提高都市密度,是基于对「密度」(density)的误解。

    这种误解反映在最近一项YouGov意见调查结果:每四个美国人就有三人相信,「房屋若盖得彼此相隔远一些,对环境比较好」。不难理解为什么受访者会如此认为。毕竟刻板印象是:住在绿荫盎然社区甚或乡村的人,比起置身都市水泥丛林者,似乎更有机会被绿树和碧草围绕。由此推论,如果每个人的住宅盖得分散开来一些,那么全国「绿化」程度难道不会提高?

    克鲁曼直言:不会。因为这种看似「常识」的观点其实有谬误成分。假设说,纽约曼哈顿某个面积1平方英里(2.59平方公里)的社区住了大约7万人,而这些人口若以典型郊区密度分散居住,可让这些人合计占地约35平方英里。居住空间是变大了,但他们的住宅碳足迹、四处移动必需建筑的道路(迁到郊区没车代步怎么「行」)、日常採买所需兴建的购物中心等加总起来,到头来必须夷平的绿地面积远远超过他们在纽约所用到的面积。

    在密度高的城市,人均能源使用量也远低于郊区,大致因为市区居民较少自己开车,较仰赖步行和各式各样的大众交通运输工具,包括极有效率的电梯在内。 所以说,容许提高都市密度、让更多人生活方式像纽约客那般,其实对环境是有益的。

    对经济也有裨益。有些人愿意以高价购买市区住宅,是认为住在大城市的生产力更高。因此,若是限制密度,会妨碍劳工充分发挥才能,不利于美国经济。最近一项调查显示,一些大城市若能放宽土地使用限制,估计可让美国国内生产毛额(GDP)增添3.7%,相当于每年大约多出9,000亿美元产值。

    结论是,克鲁曼赞同「YIMBY」运动人士。反对都市密度已造成相当大的伤害;少反对些,倒可能带来出奇多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