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互联网寒冬,只有互联网人的寒冬|不宜高调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JieMian,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photo:JieMian)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photo:JieMian)

    作者|肖芳编辑|文姝琪

    互联网裁员比以往来得都要惨烈:不只是某一个垂类或者巨头,百度、腾讯、滴滴、京东、美团等大厂接踵而至,规模不小,更不要说悄无声息整建制裁撤的中小公司;员工的遭遇也出人意料,有产假期间被HR通知解约的,有离职补偿协商不成被公司抓住小辫子辞退的,甚至还有公司不愿意支付离职补偿逼迫员工自行离职的……和过去几年人人都在大谈梦想、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的互联网时代,可谓是天壤之别。

    这被称为“互联网寒冬”,背后的原因连被裁员工都能说明白:互联网增长红利逐渐消失,整个行业过了野蛮增长的阶段,进入平稳期。很多公司都放弃了长期烧钱的业务,有的事业部甚至被一锅端。还有一些业务虽然盈利,但整体的投入产出比不高,部门也会按照一定比例进行人员优化,以降本增效。

    实际上,互联网大厂的经营情况并没有大家哀嚎的那样惨烈(当然不包括业务本身出问题的公司):腾讯2021年营收同比增长16.2%;美团2021年营收同比增长56%,交易用户数同比增长35.2%,活跃商家数同比增长29.2%;快手2021年营收同比增长37.9%,线上营销服务收入同比增长95.2%;媒体报道称,字节跳动2021年营收同比增长70%。

    看明白了吧,裁员并不是互联网的寒冬,只是互联网人的寒冬,几千万人从事互联网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这个时代,技术和产品不再能够迅速帮助公司形成垄断优势。新互联网三巨头TMD(字节跳动、美团、滴滴)与上个时代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相比,最擅长的就是打仗——即使到现在,BAT的战斗力也很难说出众。BAT是依靠技术和产品形成垄断优势的产物,在移动互联网早期,腾讯和阿里巴巴依靠其积累下来的产品优势抢占了先机,从而得以退居幕后,成为战场的资本大佬,在今天并列为国内互联网双雄。

    其实它们也曾被裹胁着加入战争,但在亲自参与的战争中,这两家巨头也并没有足够的胜算。比如在信息流和短视频的战争中,腾讯对字节跳动毫无招架之力;在O2O和直播电商的战场,阿里对美团和字节跳动的挑战也难言成功;至于百度,先机没抢到,战争也基本未打赢过,昔日BAT的名号早已名存实亡;快手则更有意思,虽然是新时代的获益者,但完全是上一个时代的公司——依靠技术和产品而不是打仗赢得市场,在后续短视频、直播、海外化的战场上都输得一塌糊涂。

    这个时代,决定战争走向的因素非常具体:是否比对手营造出更大的声量和影响力让更多用户使用,价格是否能比对手更低且持久,是否能在特殊时间段(比如春节假期)投入比对手更多人力物力提供服务……资金、人力以及对二者的组织调动能力决定胜负,技术和产品没那么重要。当然,人才也不再重要。

    这个时代,互联网公司需要的不是创造性人才,而是一个又一个听指挥能打胜仗的士兵,互联网因此大踏步进入扩张期——一旦战争结束,最先被放弃的也是士兵。

    裁员只是昔日战场上的士兵被放弃了,是互联网人海战术时代的结束,而留下来的公司稳着呢——他们终于获得了足够的市场份额,取得压倒性的竞争优势。真正的压倒性竞争优势,就是不需要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进行具体的战争,依然可以大而不倒。

    两年前,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沈抖接受我采访时提到的一个观点,至今让我印象深刻:大搜之下寸草不生。百度搜索一年有几百亿元的收入,改进一个算法,收入就能涨几十亿元,而深耕一个诸如健康、医美等垂类,吭哧几年做几十亿都不容易。这事太费劲了,所以百度没有动力做。沈抖以百度现在有动力做垂类来表达百度移动生态转型的决心,但仔细一琢磨又不是那么回事——如果有容易赚的钱,谁愿意放弃容易赚的钱而选择难走的路呢?

    互联网平台经济中,平台本来就应该是“躺”着赚钱。互联网能够成为新的底层设施,靠的就是技术和产品创新形成壁垒,并通过规模效应实现收益递增。无论Google、Facebook还是早年的阿里巴巴、腾讯、百度,都是依靠技术和产品创新带来的规模效应迅速成长为巨头,这与制造业有本质区别。

    那么,新时代的互联网小巨头们形成足够的竞争壁垒了吗?虽然产品和技术没有带来足够的壁垒,但依靠资本和组织能力形成的优势,也可以算作壁垒。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继续用肉搏战的方式挑战现有的小巨头,但花费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与取得的收益是否匹配,是个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当滴滴与快的、滴滴与优步的网约车世纪大战最终都以合并告终,ofo与摩拜的共享单车大战没有任何赢家时,还有资本愿意投入吗?

    新的肉搏战不是没有发生,只是没有形成气候。

    无论是美团对滴滴的网约车大战,还是滴滴对美团的外卖补贴大战,都没有如同当年他们所期望的那样改变原有竞争格局。2018年,美团打车进驻上海一周,便高调宣布对司机和乘客的高额补贴政策,迅速获得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但用户早被教育聪明了:司机为了补贴刷单、中途退单,还有人使用“马甲”车运营;乘客想要的不是更好的打车体验,而只是打车不花钱……他们甚至都不是网约车真正的用户,只是羊毛党。当无利可图的时,司机和用户便不再活跃。战争匆匆结束,直到2021年滴滴App下架,网约车的竞争格局也没有实质性改变。同样,外卖市场的竞争格局也没有因为滴滴补贴而有实质性改变。

    在社区团购等新兴领域,美团、拼多多、滴滴、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厂蜂拥而上,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只是市场已经不是当年的市场——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这样一个领域,靠高补贴迅速获得全国范围内压倒性规模的市场,社区团购不能,新消费也不能。实际上,类似的事情在2015年之后持续上演,《沸腾新十年》记录了比大家记忆中更多的互联网战争:共享单车、知识付费、在线办公、互联网体育、二手车、无人货架……很多战场不仅没能形成气候,还快速被人遗忘。最近两年,互联网大厂中还能算得上战场的业务几乎已经没有了。

    互联网战争结束了,如果几年前,这还只是个让人半信半疑的判断,如今它已获得足够多的市场验证。

    就这样,小巨头们终于得到了自诞生之日起一直梦寐以求的市场规模,获得压倒性的竞争优势。过去它们受到太多的战争困扰,大而不强。这个问题对比成立10年的百度(没有经受过多战争困扰)和成立10年的美团就能够一目了然:2011年百度运营利润率为53%,2021年美团运营利润率为-13.2%。

    但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美团外卖业务利润增长了118%,年度经营利润率为6.4%;到店酒旅业务的利润同比增长72.2%,年度经营利润率为43.4%;以社区团购以及美团买菜为代表的新业务亏损同比扩大253.8%,主要来自人员工资、推广支出以及外包和物业等,这些支出都与战争强相关,而战事基本结束的外卖和到店酒旅业务正在呈现向好发展。当竞争格局再稳定一些,公司需要投入的人力、推广等支出还可以继续压缩,利润率也就更好看。

    换句话说,大厂的财报会越来越好看,这并不意味着大厂员工越来越安全。

    互联网平台“躺”着赚钱时候终将复现,当然不排除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些平台倒在竞争的最后阶段,巨大的人力成本如同战争后遗症一样成为平台“躺”着赚钱的最大阻碍。

    互联网的明天会怎样?对于员工来说,它将是一份钱多活少的工作,像曾经的外企一样,只是很多人撑不到黎明前。大家常常把互联网扩张期称为红利期,其实除了少部分因公司快速成长获得财富增值的人之外,大部分人都只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士兵,赚了一份高于平均水平的工资而已。

    所以,互联网作为一份钱多活少的工作红利期还未到来。可问题在于,你能在一家业务稳健的公司中熬过这段调整期吗?

    「不宜高调」是界面新闻记者肖芳的个人专栏,交流请加作者联系方式:mingyuqing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