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斯达:中国市场──古惑仔和王心凌等人起死回生的再生池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pMedi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王心凌大跳《爱你》在中国娱乐圈重新爆红。(图片取自王心凌工作室微博)(photo:UpMedia)
    王心凌大跳《爱你》在中国娱乐圈重新爆红。(图片取自王心凌工作室微博)(photo:UpMedia)

    王心凌大跳《爱你》重新爆红,当年少男已经长大,网络马上出现一阵疯狂,甚至得到中国官媒点名加持──部份也可能事涉这次洗板式再爆红的舞台,本身是中国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姊姊 3》。

    这次情怀经济成功,闹得全网皆知,还要有舞台后面的资本和政策从中调和,才能促成很多港台艺人的事业第二春。中国娱乐界「买下」香港人流行文化,再重新包装推出合拍新作品,也是不知进行了几多年。也有人在香港发展不顺利,北上后红遍宇宙。电影方面,例如凭港片《古惑仔》宇宙冒起的演员,后来大多北上寻到机会,近年陈小春、林晓峰、谢天华等当年的古惑仔演员,都凭着怀旧热潮而重新受到「国内观众」热烈欢迎,他们也成了中国综艺节目《披荆斩棘的哥哥》的「哥哥」。

    陈小春、张智霖、梁汉文、林晓峰和谢天华 (当时甚至还有如今已经社会性死亡的李云迪),他们甚至自己搞一个「大湾五人组」,变成「大湾区哥哥」。

    对于香港观众,在来来往往的中国港星身上,好像看到两个平行的「影视界」,亦明白了「港味」将洗未洗的再归化价值,中国观众或者份外觉得好。最重要是「四方各地歌手」来朝,都在他们那边的霸气和吸力。中国市场,也是很多人起死回生的再生池。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中国市场,是很多港台艺人起死回生的再生池。(图片取自《披荆斩棘的哥哥》官方微博)

    一方面《古惑仔》确是香港那年代的现象级集体回忆,连台湾观众在多年后仍下意识称唿郑伊健是浩南哥,陈小春则是山鸡。《古惑仔》就像其他香港以前的(流行)文化,这些香港事物和生机粗野生长、发展、精致化、衰落、重生并不断循环的过程,「国家」一直不在场(直至1997年以前),这空缺这被形容为回归之后「人心未回归」。

    如何逐步解决「空洞」。这些年来,他们投资大量资源,将光辉时的香港回忆「活化」,重新推出。IP 如是,演员如是。不知不觉那个遥远的中国舞台,也盛戴了越来越多「香港回忆」,很多香港演员都在中国剧集演了很多角色,分不开你和我。过去阻绝,今天似乎终于能够「互相交流」,弥补过去创伤。

    香港因为受英国管治一百多年,对中国人,是形上时空上与中国不再混一。这些象征性但久经传播和强调的伤痕,也许只能以象征的方式稍为驯服。过去倾慕香港流行文化的中国人,今天看见偶像一齐活过时间固然兴奋,但最重要是偶像「回来发展」。最重要,他们长大了,国家也强大了,强大到足以创造一个「属于中国观众的香港娱乐圈」元宇宙。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古惑仔》是香港人的集体回忆。(摄影:张文玠)

    首先是一个标准,本地艺人似乎都好像被分为:任用、无所谓、封杀三个类别,第一界别的艺人,经常会看到他们名列香港重要官方活动,(个别甚至有政协身份荣誉),例如重大回归活动,请一大班歌手唱主题曲。今年他们推出了庆祝主题曲《前》,演唱者包括:

    谭咏麟、张学友、刘德华、钟镇涛、陈慧娴、草蜢、李克勤、容祖儿、杨千嬅、雷有辉、吕方、张杰、张靓颖、伍珂玥、梁汉文、林峯、卫兰、李幸倪、江海迦、菊梓乔、吴若希、胡鸿钧、林晓峰、萧凯恩、炎明熹、曾比特

    能够在这首歌献声,应是模范艺人等级,或至少背景没问题可以寄予希望。这个名单反过来看又大致划出了中国观众的香港乐坛意象,这些歌手可能就很大程度是他们眼中的香港流行歌坛,而他们主力是代表香港未有动荡的 good old days。

    广义的娱乐圈也这样。慢慢的我们就没甚么所谓单独的回忆,因为我们的回忆慢慢要透过他人来重现和消费。娱乐资本也承载了一种人类学式的地图绘制功能。他们整理自己系谱的港乐,放在帝国的材库里面。通过各种综艺节目,使已成的英雄尽入彀中。一种文化的熔炉,宇宙般的大帝国。慢慢很多人的回忆,也成了所有人的回忆,你自己则好像是帝国博物馆一件几百年前的民族遗物。

    港星北上寻找机会,因为香港市场没有机会、资源不足,已经是好多年模式,娱乐圈亦似乎真空了很多年。现在更有资深电视演员得「下海」直播带货,但同时有一堆四方八面的新人正在崛起。现在香港流行文化大受社会震盪影响,产生了两个平行时空。大家各自走位,各自投资。本地人和他们喜欢的「留守歌手」,跟模范艺人以及他们的各地 (包括香港) 粉丝,真的好像建构出两个世界,两个世界各自在流行完全不同的事物。

    两个香港,一个是他人需要和想像的香港,另一个是铅华背后的素颜。现在不少人因各种原因「重新爱上广东歌」,但他们对 TVB 合办推广经典广东歌的《声生不息》,也是袖手旁观,不多理会。也是该节目开始播出后,舆论圈就有了「平行乐坛」的讲法。我们对那些歌那些时代,也变了一个乐坛,各自表述。

    ※作者为香港评论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