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半个世纪理发师,“托尼奶奶”成为时代“发型图鉴”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MyZaker,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现代快报讯

    做一份工作,做了半个世纪是什么感觉?家住南通市崇川区虹桥街道新中社区的理发师葛敏会告诉你,她依然热爱这份职业。从 1958 年入行当学徒,到 2012 年店面被拆迁,这个工作她整整做了 54 年,几乎是全年无休。其间,她还开了南通第一家美容院,做起了走在流行前沿的新娘化妆、美容护肤等。

    *(photo:MyZaker)

    △葛敏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花宇 / 摄)

    *(photo:MyZaker)

    △年轻时的葛敏

    从最早的西装头、双花头、" 女篮 5 号 " 头,到后来的爆炸式、大波浪,甚至是 bobo 头,葛敏见证了这 50 多年来市民审美的变化。讲起以往的潮流,葛敏如数家珍,多种还没有人敢尝试的发型,都是她带到了南通并风靡一时。" 我喜欢这个职业,可以让更多人变得美丽,感觉到心情愉悦,我也从来没有感觉过辛苦。" 如今的葛敏,还没有放下自己的剪发工具,并准备随时为上了年纪的街坊们提供理发服务。

    从学徒到 " 名剪 ",她开了南通首家美容院

    如今已经 79 岁的葛敏,依旧保持着年轻人般的活力,看上去神采奕奕。虽然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但她每天都会将自己收拾得干净利落,老照片和以前用过的理发工具都摆得整整齐齐。

    这些工具有些已经生了锈,但葛敏的记忆依旧清晰。生父在她年幼时就去世了,后来妈妈带着她改嫁,养父就是开理发店的。理发剪的喀嚓声,洗发剂散发的清香,构成了她的童年回忆。1958 年,15 岁的她进入了南通市饮食服务有限公司的正乙理发厅,成了 24 名学徒中的一员。

    " 跟着师傅学手艺,要求是很严格的。那时我们每天早上 6 点多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练基本功。站姿的要求尤为严格,必须挺胸收腹,看上去有精气神。在店里工作,不能大声喧哗。" 葛敏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做学徒也是要靠不断磨炼 " 升级 " 的。最开始要挑水、洗围布和毛巾,到后来逐渐能给师傅打下手,帮顾客刮脸、吹风、剪发,三年之后,她才达到出师的条件并通过了考试。

    *(photo:MyZaker)

    △小小小美容厅开业

    那时候,在国营店里做理发师是个 " 铁饭碗 "。葛敏工作勤快,手艺过硬,收入也很高。20 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让葛敏的心思也活泛了起来,果断选择离开了当时工作的南通理发厅,开了自己的 " 小小小理发店 "。

    *(photo:MyZaker)

    △在上海接受美容培训

    " 大概是在 1984 年,我听朋友说,上海开了第一家美容厅,叫上海露美美容厅。我当时就觉得很新鲜,想过去看看。" 作为一个行动派,葛敏当机立断就决定去上海学习。后经人介绍,葛敏在露美美容厅当上了学徒,老师是上海美容业的发起人沈婵玉。

    *(photo:MyZaker)

    △葛敏在外面给人化妆

    " 因为我有烫头发的基础,就给顾客做卷发,烘好头发之后,我就给顾客化妆,生意非常好。" 葛敏说道。短短一个月,她就把修眉,描唇,修指甲等等美容技巧全学到手,还得到当时被称是 " 中国四把刀 " 之一,沪江理发店创始人蔡万江的指点,学会了竹节式,童花式等等十几种发髻,葛敏成功变成了一名美容师。回到南通后,她开了当地首家美容院,成了第一个 " 吃螃蟹的人 "。

    *(photo:MyZaker)

    △开设自己的理发店后,葛敏在给顾客吹头发

    走在时代前沿,她成了时代 " 发型图鉴 "

    在当时的南通,葛敏可以说是走在时尚最前沿的人。20 世纪八十年代,她开美容院,做新娘化妆。到了九十年代,她又给顾客做起了皮肤美容,甚至还使用了年卡和季卡等打折的消费模式。因为收费低廉,而且可以提供美发和化妆一条龙服务,当时葛敏的生意非常红火。

    *(photo:MyZaker)

    △葛敏在给顾客烫头发

    当时最流行的是什么发型?葛敏拿出老照片,给记者展示起了不同年代最时髦的样式。" 改革开放之间,大家剪的发型都比较保守。" 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家基本都是 " 西装头 " 和运动头,以及风靡一时的 " 女篮 5 号 " 头;从 20 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开始出现带两个小辫儿的 " 双花头 ",还流行起了将头发烫卷之后再剪短,或者烫辫梢,看上去非常俏皮活泼。等到了 20 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私营理发店的兴起,发型也变得更为丰富和大胆,爆炸头和大波浪也变得很常见。

    为什么发型会出现这样显著的变化?在葛敏看来,除了社会风气的逐渐开放,也跟市民们从事的职业变化有关。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时候,选择发型时,更为优先考虑的是要方便工作,短发自然是大家的首选。后来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职业种类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很多人就会选择更为美观和富有个性的长卷发。

    做发型时,使用的工具也逐渐在更新换代。现在有了先进设备的辅助,也让理发师轻松了不少。但如今葛敏依旧珍藏着当年使用过的老式剃刀,这能让她想起当年学艺时的初心,也是对她来说珍贵无比的旧时光。

    怎样对职业保持热情?她向大家分享秘诀

    玉明美容院

    半个世纪以来,葛敏的小店搬了几次地方,名字也不断变更。最后一家店开在了南通的红星路上,取名为玉明美容院。这家店最终在 2012 年因拆迁而关闭。关店时,葛敏已经 70 岁了。

    能坚持开店 54 年,葛敏是如何留住顾客的?在她看来,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不断学习。" 美容美的是外表,充实内心才能活得年轻,活得精彩。" 从 15 岁那年当学徒开始,葛敏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和进修的步伐。还没有离开国企的时候,她因为采购工具的会经常去上海。趁着这个机会,她总是在上海的各个理发店里转悠。

    " 其实就是‘偷师’,看看别人是怎么剪的,然后自己再琢磨。" 葛敏笑着说,她会选择上海比较有人气的理发店,以顾客的身份在店里排队,近距离观察理发师的剪发技巧和做出来的发型。为了能在店里多停留一会,她会不断地让位给排在后面的顾客。学到新技法后,再回到店里自己研究和尝试。后来自己开店,葛敏也时常会去上海去观摩和学习。

    到现在,葛敏还记得当时在上海学到的 " 半月式 " 发型。" 当时是叫半月式,或者倒月式,后面的头发是有弧度的,弯弯的像是月亮。这种头发烫卷后,就是后来俗称的 bobo 头 ",葛敏比划着告诉现代快报记者,2000 年她给两名年轻姑娘尝试剪了这个发型,后来这种发型很快就风靡大街小巷。

    葛敏过硬的技术,也让她获得了不少荣誉。2000 年 12 月,她的 " 笑笑笑美容厅 " 被授予 " 全国放心美容院 " 的称号。2002 年 11 月,58 岁的葛敏获得了中国科学美容网络系统颁发的 " 中国美容功勋奖 "。她带过的学徒也有上百个,不少依旧活跃在这个行业。

    *(photo:MyZaker)

    △葛敏现场展示美容化妆技艺

    依旧保留理发工具,准备随时为街坊服务

    如今,葛敏虽然已经不再开店,但还没有放下自己的手艺。她家里常年备着理发工具,并告诉街坊邻居,要是家里有活动不方便的老人,她可以带着工具上门服务。

    不仅如此,葛敏还积极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工作,并成为了新中社区 "1 小时 " 志愿服务项目的志愿者。今年 4 月,疫情防控形势再次严峻后,葛敏主动找到社区,希望能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社区考虑到她年纪大了,丈夫也患有疾病,腿脚不便,便没有让她上 " 疫 " 线,但她却时刻准备着,希望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就想尽点自己的力量,让我的理发手艺还能派上用场。" 葛敏说。

    她的旧相册里,还留着一张 1976 年拍摄下的珍贵照片。当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多名伤员被转移到南通接受救治。当时葛敏前往医院,多次给伤员修剪头发。其中一名 30 多岁的女子手部骨折,原本心情灰暗的她,在葛敏给她修剪头发时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而这一幕,也被相机定格了下来。

    *(photo:MyZaker)

    △在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现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给来自唐山的病人剪头发

    " 当时经历了严重的地震,身体又受伤了,伤员很久都没有好好打理自己了。剪了头发之后,会让人感觉清爽起来,生活也仿佛回到正轨了。对于爱美的女性来说,在这种情况下剪头发,更是感觉高兴。" 葛敏说,正是顾客这一张张笑脸,让她能坚守行业半个世纪。

    通讯员 丁雷 王宋楠 现代快报 + 记者 严君臣 花宇

    (编辑 吴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