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经济连两季萎缩即「衰退」?左派经济学家克鲁曼又跳出来洗地:蠢,言之过早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DN,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克鲁曼。图/路透(photo:UDN)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克鲁曼。图/路透(photo:UDN)

    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28日公布,美国第2季实质国内生产毛额(GDP)萎缩0.9%,且由于第1季已经萎缩1.6%,形成连两季走下坡局面,肯定会有许多评论者高喊美国经济「正式」陷入衰退。

    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曼在纽约时报专栏指出,「衰退」(recession)不是这样定义的,也不该这样定义。

    克鲁曼说,现代经济时时在变,个别产业运势总是起起伏伏(还记得曾风光一时的录影带出租店吗?)。到19世纪时,经济学家注意到,显然有些时期几乎所有产业景气同时下沈—「衰退」—其他时期则多数产业景气同步扩张。

    为理解这些波动,经济学家希望比较不同的衰退期,并找寻共通点。但当时GDP概念还不存在,更别提政府定期公布数据。

    美国经济学家Wesley Clair Mitchell在1913年出版的着作,普遍被视为对景气周期系统性研究之始。1920年,Mitchell协助创立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NBER),这个独立组织不久就把大半心力投入经济景气波动的研究,并于1929年开始记录景气周期大事纪。

    1978年起,NBER有常设专家小组「景气周期测定委员会」,专司判定经济衰退的起迄时点,依据的是多重的标准,包括聘僱、工业生产等等。而美国政府接受NBER判定的结果。所以,「衰退」的正式定义,是指该委员会宣告衰退的那段时期;那是专家所做的判定,而不是公式。

    那么,「一连两季」的公式又是从何而来?一部分答案是出自于NBER对衰退的判定并不「即时」,例如「大衰退」(Great Recession)如今被认定是从2007年12月展开,但该委员会一直到2008年12月才宣布那项判定。再者,别国并没有类似NBER的机构,所以总是有动机寻求一种能迅速认定衰退的简单公式,而非取决于专家耗时的判断。

    然而,一连两季经济萎缩 — 景气下沉持续得够长,或许不是统计上短暂的扭曲— 乍看下似乎是合理的标准。但事实上,不难看出这种「技术性定义」可能深深误导人,即使资料正确也一样。试想,经济若是某季严重沈沦,然后短暂回稳、稍微成长,却又在下一季又再度暴跌,尽管没有「连两季走下坡」,你能否认经济没有经历一波衰退吗?

    另有更好的指标,例如「莎姆法则」(The Sahm Rule),是由现任职于Jain Family Institute的前Fed经济学家莎姆(Claudia Sahm)所提出的。此法则以失业率大幅升高,作为辨识衰退开始的依据。克鲁曼说,假如美国没有NBER作判定,有充分理由不但把「莎姆法则」当作衰退的预测指标,也可能用它来定义衰退:若「莎姆法则」认定衰退已开始,衰退就展开了。但此刻,该法则明白显示,美国并未处于衰退。

    一部分因素是,GDP数据与其他经济指标格格不入,不同的经济数据诉说着不同的故事。也许是受疫情扭曲的影响,聘僱成长一直很扎实,这像是衰退的情况吗?又如「国内所得毛额」(GDI),理论上应该与GDP相同但根据不同的数据估算而得,第1季并未下滑,显然与GDP数据描绘的经济景象分歧。

    克鲁曼说,只因28日公布的GDP呈现负成长,而第1季数据未上修,就宣告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是很愚蠢的事。真正重要的不是用什么特定字眼描述它,而是经济现状究竟是如何。

    不幸的是,政治压力可能催逼NBER委员会立即宣告「衰退」,并要求拜登政府承认。

    但克鲁曼说,没有「连两季负成长就定义衰退」这种规则。也许美国不久可能经历一波衰退,有此可能;甚至有可能衰退已经开始,尽管可能性较低。但毫无理由在本周就断然使用「衰退」这个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