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男妓要受欢迎 最重要的关键是什么?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pMedi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中国耽美剧《识汝不识丁》剧照(图片取自网路)(photo:UpMedia)
    中国耽美剧《识汝不识丁》剧照(图片取自网路)(photo:UpMedia)

    不言而喻,当涉及男色时,年龄是基本的要求——也就是说,理想的少年首先是一位少年。就伴侣的年龄而言,帝国晚期的文献极少出现偏离常规的情形。例如,当遇到年长者喜欢被年轻者插入的情况时,它们大多保持缄默;相比之下,在罗马人的同性恋话语里,对这种行为是充满鄙夷的。

    在帝国晚期的文献所呈现的同性恋关系中,伴侣之间的年龄差距各不相同。它可以小到几岁之差,但通常而言,艳情文学里的风流浪子往往是二十多岁的未婚男性,也就是说,比他潜在的男爱人年长十岁左右。尽管男人的年龄会有差异,但少年却是理想男优(或男友)的必要条件。《龙阳逸史》里有个故事讲到,随着少年逐渐长大,失去了他的「小官气」,男人也就对他失去了兴趣。

    而且我们被告知,那些职业男妓,即「做小官的」,通常是十四、五岁。这被认为是少年美貌的巅峰期,它会繁盛大约三年左右,之后便开始凋谢。在《龙阳逸史》里,普遍採用的「小官」的同义词是「未冠」,它涉及一种加冠仪式。虽然这种仪式在帝国晚期已经被淘汰,但在传统上,它标志着少年在十九岁左右成为成年男性,该仪式用他穿戴「网巾」来表示。

    (延伸阅读:看脸时代!长得丑会被吐口水 魏晋南北朝的帅哥长什么样?)

    因此,在整部短篇故事集里,有一种发自肺腑的不满,它经常说那些青春不在的男妓,他们已经二十岁(如果不是二十五岁的话!)却仍然跟一群少年消磨时光,拒绝戴「网巾」;有传言说,在这种情况下,杭州没有一家网巾店还能招揽生意。此处的要点在于,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严重毁坏了男色的名誉。该谴责也隐含着对少年主顾的批评,认为他们缺乏鑑别能力,太容易被矫饰之美欺骗,因此,他们不是合格的鑑赏者。

    《龙阳逸史》里还有个故事,讲述了有个村庄(叙述者认为是由于风水不好的原因)一百户人家竟然产生了二、三十位男妓。因此,竞争变得极为激烈,尤其是那些必须「已冠」的男人却仍然伪装成少年的模样。为了揭露冒充者,最年轻的男妓决定将他们的行会成员分为三类:上等,在十三、四岁左右,正值开始蓄发之时;中等,十五、六岁,长发披肩;下等,十七、八岁,用发簪将他们的头发扎起来。

    它讲述的故事是关于这二十多位不幸者中的其中一位。这位大龄小官一如既往地颇为注重化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恰好被一个肥胖的卖胭脂的小贩欺骗,他推销的商品故意迎合他的嗜好。商贩设法引诱「小官」,大肆吹嘘他的「本钱」(关于性的俏皮话),然而在第二天早上,他未付帐就偷偷地熘号。后来被抓住之后(为了展示行会的团结,来自三个不同类别恼羞成怒的男妓狠狠地揍了他一顿),小贩还被受害者的父亲带到州衙,指控他鸡姦。

    (延伸阅读:世人总说秦始皇焚书坑儒 但这其实是个天大的误会)

    有趣的是,这位州官的立场表明他是一位无可挑剔的男色鑑赏者。他认为所谓的受害者,已经年近三十岁,因此不再是小官,而是「窃小官之名色」——难不成到了六、七十岁还想当男妓?因此,州官宣判他遭打三十大板和一年的强制劳役,而胖小贩则被驱逐出境,不得再回来。州衙的裁决对当地的小官群体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数日之后,许多属于下等类的男妓不愿再伪装成「未冠」,他们买来「网巾」,各自经营其他事情。

    这个故事表达的主旨是——这也是《龙阳逸史》这部小说集里反覆出现的主旨,过了加冠年龄的男妓是冒充者,他们破坏男色和男妓唯一合法的群体——少年——的声誉,虽然州官也担忧小官卖淫的现象会过于盛行,但他愤怒主要原因是年龄的伪造者,即男人伪装成少年。

    从上文关于男妓的三种细分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发式作为少年年龄的标志,在定义少年的性吸引力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别有香》的一则故事里,有位学生已经十七岁,他去参加科举考试时,获悉考官对年轻考生更加宽厚,就将他的头发放下来,垂到肩上。

    (延伸阅读:孔子贵为至圣先师 为什么画像都这么丑?)

    至于其他身体部位的毛发,与它在西方——希腊、罗马和鄂图曼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同性恋话语里所处的中心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中国,这个问题相对而言不重要,尽管有胡须的男人,或者明显有其他类型体毛的人,从任何标准看都不会被认为是吸引人的,但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地与年龄联系在一起。

    例如,在《姑妄言》里,有个男人因没有能力负担得起「时兴的兔子」,只好宠幸一位超龄的「小兔子」,他的脸上已经长出了胡须,肛门周围也长满了毛。当涉及男色的审美时,掩饰年龄的问题远比滥用胭脂的问题更为常见,而这又与矫揉造作和过度女性化相关。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作者简介】

    义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授。他在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并于荷兰莱顿国际亚洲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至2013年任教于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教授前现代中国文学。他的研究专注于中华帝国晚期的小说和性史,并得到欧洲研究委员会(ERC)和美国学术团体联合会(ACLS)等机构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