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探索华沙,解码波兰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SinChew,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登高望古城,一览华沙历史中心全景,从废墟中重现昔日风采,足以令人感动佩服,破例收录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荣耀,归于强大的民族韧性。(photo:SinChew)
    登高望古城,一览华沙历史中心全景,从废墟中重现昔日风采,足以令人感动佩服,破例收录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荣耀,归于强大的民族韧性。(photo:SinChew)

    曾经,波兰的强大令邻国心惊胆颤,尤其与立陶宛政治联邦的16至17世纪,将领土霸权扩张至巅峰,并开启科学研究风潮,推展人文美学艺术,国家富强,欣欣向荣,为波兰史上最辉煌的年代。

    好景不常,太平盛世隐藏内部危机,贵族之间的争权夺利,风起云涌,引发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同时,当年为了开疆辟土,恃强凌弱,鲸吞馋食,惹火邻国势力,旧仇新恨不断堆叠,种下日后被围剿的因子。这群复仇者联盟趁势崛起,磨刀霍霍,赶尽杀绝,在往后几个世纪里,让波兰尝尽万劫不复的恶果,不断在亡国的命运中轮回,甚至从地图上消失百多年。于是,悲惨世界之名,成为波兰近代史中,难以抹去的印象标签。

    以惨败收场的华沙起义,牺牲数十万人民性命,敌军滥炸,整座城市几乎消失殆尽。为缅怀英勇战士,以这座纪念碑向所有参与者致敬。(photo:SinChew)
    以惨败收场的华沙起义,牺牲数十万人民性命,敌军滥炸,整座城市几乎消失殆尽。为缅怀英勇战士,以这座纪念碑向所有参与者致敬。(photo:SinChew)

    欧洲最大的空中花园,在华沙大学图书馆屋顶,约一公顷的面积,打造成一座综合植物园,市民休闲空间,享有世界最美丽图书馆之盛名。(photo:SinChew)
    欧洲最大的空中花园,在华沙大学图书馆屋顶,约一公顷的面积,打造成一座综合植物园,市民休闲空间,享有世界最美丽图书馆之盛名。(photo:SinChew)

    华沙

    因民族精神而伟大的古城──华沙历史中心,在二战时期惨遭德军蓄意轰炸,整座城市几乎夷为平地,尤其是见证历史轨迹与记忆缩影的古城区,浩劫过后仅剩断垣残壁与幸存者的绝望悲鸣。

    所幸,人民的斗志并没有被现实状态击溃,他们意识到象征华沙精神的古城区必须复原,在神圣的使命感催生下,集结海内外同胞的有限资源,从零开始,凭借大众的印象,残缺图片与文献记载,一点一滴在原址废墟中,努力拼凑昔日样貌,再现风华。

    当时的重建条件相当克难,但是他们没有因此便宜行事,反而以更严谨的态度执行任务,收集遗址上的一砖一瓦,即便充满弹孔,残缺不全,工匠设法利用拼接,嵌进新建物中,除了警惕后人战争的残酷,也让古城留存些许历史馀温。

    复刻版古城的重生历程,让向来强调“原创真实”标准的世界遗产审核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取舍之间挣扎,最后以贴近原貌,在战后废墟遗址上,重建13至20世纪历史景物为由,破格收编至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这不但是波兰人的骄傲,更是展现民族韧性的成果,团结八方力量,鼓舞国家士气,精神感召,超越原创价值与约定俗成的思维。

    从零开始的战后重建,三十多年的成绩有目共睹,远方古城,前方新都,重启国家新纪元。 砖色瓮城,楼堡设计,16世纪兴建以军事防御为主要功能,现在是新旧城区的分界线。 维斯瓦河畔,昂首备战的英勇美人鱼,盾牌系上波兰国旗,以示保卫国家的决心。

    天下太平,都市景观与时俱进
    长期垄罩在战火烟硝里的首都华沙,这里是二战时期的重灾区,城市色调只剩下黑与灰。直到1991年,苏联垮台后,波兰从铁幕中解放,民众终于迎来久违的平静生活。
    新一代接手重整国家脚步,历经三十多年修复建设,呈现出新旧交织的市容街景,尤以含金量最高的中央车站地段。短短几十年间,设计新颖的住商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拔地而起,与周边苏联时代的社会住宅,形成世代更迭的强烈反差,改变了华沙天际线也活络社会经济脉动。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成功营造华沙新意象,浴火重生,远离悲情。
    金色梯田购物中心,设计新颖,人潮聚集,吸引百家精品潮牌进驻。波浪型的玻璃帷幕,除了过滤光线也为了防止积雪,由于造型像连结的泡泡,当地人也称它为泡泡商场。 建于17世纪的维吉特教堂,幸运逃过烽火,展现原汁原味洛可可克建筑精随。萧邦也曾在此担任风琴手,与初恋相遇,当时激发满腔灵感,谱出隽永F小调钢琴协奏曲。
    华沙地标文化科学宫
    巨大到无法忽视的文化科学宫,44层楼,是全境最高建筑物,它是50年代苏联领导人送给波兰的超级大礼,前卫雄伟的外观设计,展现征服附庸国的标记。当时的礼物,今日看来是耻辱,仿佛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波兰人那段不堪的过往,引发群众为它的去留有所争议。
    撇开它建造的原始目的,文化科学宫早已经与市民休闲生活紧紧相连,内部多功能设计,创造了超过3000个展演空间,完善的娱乐设施、电影院、表演厅、游泳池、会议室、博物馆等,即便反对声浪高涨,杂音不断,依旧挺过半个多世纪,无人能撼动。
    当地人自嘲,想一睹华沙最美丽的风采,请登上30楼观景台,因为这样就看不到充满业力的建筑物本身。可见民众对它又爱又恨,既然无法灭迹只好共存,眼不见为净。
    外观雄伟精致,隐含暗黑历史的文化科学宫。 复古观光巴士,带领游客畅游华沙非主流景点,有新奇,有体验。
    美人鱼,新观点
    童话故事里的美人鱼,总是楚楚动人,长发飘逸,娇柔身段,搭配星星闪烁的双眸。不过,华沙的美人鱼,跳脱传统印象,展现截然不同的阳刚气慨。关于她的故事,版本众多,有动人传说也有浪漫情怀,唯一的共通点,她是华沙守护神,英勇战士的象征。
    古城广场中央矗立着仿照1885年,第一尊华沙美人鱼的青铜雕像,当时腹背受敌的波兰,为鼓舞士气而打造手执盾牌,高举宝剑的美人鱼,出征的起手势足以震慑侵略者。
    而另一尊较大型的美人鱼雕像,则位于维斯瓦河畔,诞生于1938年烽火蔓延时。她的背景身世来自于真实人物,美丽年轻的女诗人,在国家有难时投笔从戎,慨然赴义,最后为国捐躯。由雕塑家好友将她的爱国情操注入雕像中,以昂首挺胸加上出征的起手势,驻守在华沙最重要的河岸旁,担负保卫家园的任务。
    古城广场上的美人鱼,骁勇善战的气势,激发波兰人奋力抗敌的力量。 古城广场上的美人鱼,骁勇善战的气势,激发波兰人奋力抗敌的力量。 首位获得两座诺贝尔奖的玛丽·居里,生于华沙,这里有她的成长足迹与故居。
    漂洋过海,追忆萧邦
    来到华沙,仿佛进入萧邦世界,他是波兰国宝,钢琴诗人。这位19世纪浪漫主义大师,善于将装饰旋律巧妙发挥,制造多层次的变音效果。曾经被视为靡靡之音的萧氏曲风,在200年后的今日,依然历久弥新,雅俗共赏。他的作品千变万化,不仅是飞舞在黑白键上的旋律,而是充满诗意翩翩的唯美乐章。
    波兰与法国混血的萧邦,在华沙出生成长,战乱时期移居法国。心系故乡的他,将满腔爱国热情,转化成一首首强而有力的凯旋乐曲,激励民族斗志。无奈,直到人生最后一刻都回不了波兰,家人为了完成他魂归故土的遗愿,费尽心思,将他的心脏封存,辗转偷渡送回华沙,安息于圣十字教堂内的支柱里。他短暂来到人间39年,潇洒走一回,为跳跃的音符,魄画瑰丽色彩,为后人留下深远绵长的天籁之音。
    探访萧邦生平足迹,是许多旅客来到华沙的主要目的,任何与他沾上边的事物,都自动列入朝圣路线,必访景点。尤以夏季限定的周末音乐会最受欢迎,由市政府作东,邀请顶尖钢琴演奏家,在瓦津基公园萧邦巨型雕像旁,免费演绎经典曲目,满满的市民游客,携老扶幼,徜徉在午后的阳光下,享受时空寄情的音乐飨宴。
    数以千计的爱乐群众齐聚瓦津基公园,享受与萧邦的浪漫约会。传闻这座塑像的坐向,面对他后半生停留的法国,头部则转向孕育他成长的波兰,寓意深远,面容充满乡愁。 华沙独有的萧邦椅,上面清楚介绍朝圣路线,搭配墙上的图片说明再按椅子按钮,就可以进入他的音乐世界。 萧邦心之所归──圣十字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