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蔡麦会”,中国8日开始在台湾周边举行三天军演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VO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中国军队在靠近台湾的福建平潭岛举行实弹军演。(2022年8月4日)(photo:VOA)
    中国军队在靠近台湾的福建平潭岛举行实弹军演。(2022年8月4日)(photo:VOA)

    华盛顿 - 中国星期六(4月8日)宣布,从即日起连续三天在台湾海峡和台湾周边海空域进行军演。此举被认为是中国报复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麦卡锡4月5日在加州里根图书馆会晤过境美国的台湾总统蔡英文。台湾国防部表示,将持续保持高度警觉、适切应处,全力捍卫国家安全。

    台湾总统蔡英文在结束对友邦危地马拉和伯利兹的访问,以及在美国纽约和洛杉矶的过境访问,于星期五(4月7日)返回台湾后,中国就在转天宣布针对台湾的海空演习。

    中国将民主治理的台湾视为其领土的一部分,并从未放弃使用武力控制台湾。台湾政府强烈反对中国的主张。

    中国解放军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施毅陆军大校在东部战区微博上表示,北京时间2023年4月8日至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按计划在台湾海峡和台岛北部、南部、台岛以东海空域组织环台岛战备警巡和‘联合利剑’演习。”

    施毅说,这次演习是“对‘台独’分裂势力与外部势力勾连挑衅的严重警告,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必要行动。”

    不过,施毅没有提供参加这次环台湾军演的军机、军舰以及参演人员的数量。

    台湾国防部表示,正在监控局势,保持高度警惕,并将作出适当回应,以保卫台湾的安全。

    国防部表示,中共于今(8)日上午编组军机、舰,分自北、中、南逾越海峡中线,截至1100时止,侦获歼10、歼11及歼16等型机42架次,其中逾越中线及进入西南空域计29架次;共舰计8艘次。

    台湾国防部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近年来中共持续派遣机、舰侵扰,已对区域情势造成威胁,甚至竟以蔡总统出访过境美国为借口实施军演,已严重破坏区域和平、稳定及安全。

    “军方将以沉着、理性和严肃的态度应对,并将依照‘不升高冲突、不引发争端’的原则进行警戒和监控,以捍卫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

    台湾国防部周六早些时候表示,在之前的24小时内,共侦获共军飞机13架次(其中逾越海峡中线及其延伸线进入西南空域4架次),共军军舰3艘次,持续在台海周边活动。

    路透社记者在位于台湾控制的马祖岛对面的福州附近的一个海滨地区看到,一艘中国军舰向中国海岸的一个演习区发射炮弹,这是中国周五晚些时候宣布的演习的一部分。

    蔡英文将于周六晚些时候会见由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麦考尔率领的访台美国议员代表团。

    中国执政的共产党官方报纸《人民日报》周六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表示,大陆 “有强大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

    “大陆采取的一切反制措施都属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当合法权利,”声明说。

    蔡英文曾多次提出与中国会谈,但因中国当局将她视为分裂分子而遭到拒绝。 蔡英文说,只有台湾人才能决定自己的未来。

    中国在时隔8个月后再次在台湾周边举行大规模军演,这被认为是报复两天前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麦卡锡在加州里根图书馆会晤过境访问的台湾总统蔡英文。这次会晤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原因在于,麦卡锡议长是台湾在任总统过境美国期间会晤的最高级别的美国议员。美国众议院议长是美国总统第二顺位继承人,也是美国政坛地位第三高的政治人物。

    中国对这次“蔡麦会”表示坚决反对,强烈谴责。中国外交部发言人4月6日就所谓的蔡英文“过境”窜美发表谈话,指出众议长麦卡锡同蔡英文高调会见,为蔡英文发表“台独”分裂言论提供讲台。其实质是美台相互勾连,以“过境”为幌子纵容“台独”分裂分子在美从事政治活动、开展美台官方往来、提升美台实质关系。

    这位发言人还说,中国将对此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中国在美国重要政治人物会晤台湾总统蔡英文时,都会公开表示反对和谴责,更以军事威慑来恫吓台湾。

    去年8月初,时任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高调访问台湾,会晤了蔡英文总统,并对台湾表示公开力挺。在佩洛西8月3日离开台湾的第二天。中国迫不及待地对“蔡佩会”作出强烈反应。

    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受权公告,8月4日至8月7日,中国解放军将在台湾周围海域和空域,进行重要军事演训行动并组织实弹射击。

    中国的这次报复性的军演规模之大,参演军机军舰数量之多,为多年来罕见,尤其是中国还发射了多枚飞越台湾的导弹。

    这次“蔡麦会”与上次“蔡佩会”,由于地点在美国,而不是在台湾,台湾官员此前曾经预计,北京可能不会像8个多月前那样,大动肝火地举行“围岛”军演,不过,他们并不排除中国举行更多军演的可能性。

    (本文参考了路透社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