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专栏:对数发部开的那一枪 击中了每个人的脑袋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pMedi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前不久,台湾发生有名男子朝数位发展部办公室开枪,原因之一是他不满数发部「乱花钱」。(图片摘自总统府网站)(photo:UpMedia)
    前不久,台湾发生有名男子朝数位发展部办公室开枪,原因之一是他不满数发部「乱花钱」。(图片摘自总统府网站)(photo:UpMedia)

    2018年秋天,美国社会因为一系列政治暴力行为,让人不得不关注「政治仇恨语言」和「暴力」的连结。三起事件如下:

    一名枪手向肯塔基州一间非裔美国教堂开枪,这件事被以「仇恨犯罪」(白人对黑人)展开调查;另有一名枪手在同一时期,闯入匹兹堡一间犹太教堂内扫射,造成11人死亡,边开枪还边高喊反犹太口号;第三个案例是一名男子对任何发表过与他不同政治意见的政客、记者寄出炸弹包裹,14颗炸弹被查获,且据称另有100个潜在名单,因为近乎恐攻,当然举国议论纷纷。

    过去以来,美国社会不可讳言存有许多政治分歧,包括堕胎、枪枝管制等等,党派立场严重对立,上述枪击案,起因是出于个人政治的极端表态。于印证了许多心理学家很早以前就提到的,尽管喧闹、举标语,甚而砸窗和轻蔑吐痰等的动作,一直是美国政治舞台上「公开表达愤怒」的常态,这些行为的效用除了情绪表达,却也能激励更多人关心政治。就这点看,一开始的「政治愤怒」或许并非都是有害,直到它开始失控,并制造出愈显两极的社会,一切就不只是简单的宣洩不满而已,且事实证明,尽管只是轻度暴力的政治隐喻,都可有能增加原本就具有攻击性格的人,刺激他们行为走向极端。

    2010年,一份由密西根大学资助的调查,便提到了虽然政客刻意点燃大众的愤怒,纯粹多是为了选举动机(愤怒能有效刺激投票),但许多受众并非只会以「投票」作为对这位政客愤怒言论的支持,而是直接模仿,甚或将政客的愤怒化为实际行动,且将暴力手段合理化为一种可接受的释压形式。如此,就进入对民主政治的最大威胁,也就是从政治敌意,走向愤怒,从愤怒创造出两极化社会,自两极化社会再导致更大的敌意和愤怒,结果就出现了将对方(政敌)「非人化」的念头,等同为个人政治暴力行为开了绿灯。于是,上述三名被逮捕的罪犯,没有一个「认罪」,更不觉得自己「有错」,毕竟是受害者「该死」。开枪杀人纵非替天行道,也是情有可原。而这三起案件之所以震惊社会,「暴力形式」是其一,关键更在于如此一来,是否任谁都有可能处在孤狼暴力的风险下。

    前不久,台湾发生有名男子朝数位发展部办公室开枪,一样引起社会关注。根据媒体报导,开枪的男子是因为不满数发部「乱花钱」,且曾事先发文「如果再让这个腐败的政府来执政4年,我实在是无法忍受!如果再让你们执政,那台湾就真的没救了!我们老百姓只要求一个安居乐业,很难吗?」。

    首先,数发部如何乱花钱,如何防止政府部门乱花钱,如何「惩罚」官方乱花钱,难道已无任何机制釐清和遏制?为什么会走向「开枪给予教训」?再者,「如果再让你们执政,我实在是无法忍受」,以此支撑开枪行径,那么,这不啻是在撕毁民主选举的游戏规则?背后其实和美国有人闯进教堂开枪的心理机制相似,就是这名朝数发部开枪的男子,已把经政客点燃的愤怒,转换为将自己暴力行为合理化。

    当然,也如同美国的案例,在台湾也有不少持特定政治立场者,显然是「默许」了这种行为。而这正是美国学界、政界对政治暴力所忧心之处,因为「愤怒」从来不属于任何政党(或支持者)的专利,「愤怒情绪」和「愤怒理由」也没有公定的标准,今天你对数发部的愤怒到达极致后选择开枪,明天同样也会有人因为另一种无法忍受的政治变局,向另一阵营射出子弹,尤其一个人针对性的政治暴力行为,也会直接刺激不同立场者的潜在暴力意识。

    因此,任何不乐见民主内战者,对于尤其以枪击威胁恐吓的政治暴力,实难带有半点苟同。率先对美国上述三起政治暴力事件提出警讯的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教授卡尔莫(Nathan Kalmoe)更提醒,尽管「言辞」可能不是大多数引发政治攻击的主因,但仇恨语言很可能会激怒那些原本已具暴力的人,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以暴力表达情绪,而非寻找问题的解方。他这句话,正是说给那些「性嗜辛辣语言」的政客听的。

    ※作者为《上报》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