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结束访欧 专家:意在分化西方 但成效有限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LTN,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习近平5日访问巴黎,支持西藏人权的民众上街示威。(美联社)(photo:LTN)
    习近平5日访问巴黎,支持西藏人权的民众上街示威。(美联社)(photo:LTN)

    〔编译孙宇青/综合报导〕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0日结束睽违5年、为期6天的欧洲访问行程,接连造访的法国、塞尔维亚和匈牙利,在政治分析家眼中可谓「精挑细选」,甚至可能目的是分化西方,但英国「金融时报」直言,习近平欧洲行没有成效,指他低估欧盟多数国家将中国视爲安全、经济威胁的程度。

    英国《金融时报》10日以「习近平欧洲行没有成效」为题发表社论指出,习近平此次访欧显然是要确保欧洲市场对中国商品维持开放,并避免欧盟追随美国脚步,因爲他担心欧盟对中国实施关税。

    《自由亚洲电台》(RFA)则指出,习近平此行分别与法国总统马克宏、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与匈牙利总理奥班会谈,也与马克宏、欧盟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三方会晤。习近平此行给外界的印象似乎在开展魅力攻势,而中国官媒也营造他在欧洲备受礼遇的形象。

    然而,习近平一路上抗议声浪如影随行,包括在法国有藏人、维吾尔人等各族裔参与的大规模抗议活动,批评习近平是独裁者;在匈牙利也有抗议者高喊要「习近平回家」,凸显他难以回避中国的人权问题。

    谈到习近平此次访欧的目的,英国牛津大学中国中心副研究员、前瑞银集团(UBS)首席经济学家马格纳斯(George Magnus)以书面向RFA表示,中国官媒大肆宣传习近平访问塞尔维亚与匈牙利,「很显然地,访问一个欧盟异类成员和被视爲亲俄的巴尔干国家,部分是基于商业原因,也有制造分化猜疑的政治目的」。

    马格纳斯指出,在经济上,上述两国都不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国家,但中国电动车与电池投资流向匈牙利,能作为相关商品进入欧盟市场的「桥头堡」。在政治上,这两国在政治倾向和治理模式上都与欧盟疏离,所以与它们结盟符合中国利益。

    曾任美国国务院中国政策顾问、现爲美国智库「哈德逊研究所」中国中心主任的余茂春也分析,中国目前在世界上面临很多困难,美中关系继续恶化,在这个背景下,习近平访欧是想要「打开一个缺口」。

    由于欧洲很难找到对中国有深度信任的国家,习近平只能像毛泽东选择阿尔巴尼亚一样,拜访法国、塞尔维亚与匈牙利这三个「对中共最软弱的国家」。

    美国《华盛顿时报》专栏作家沙鲁尔(Ishaan Tharoor)10日撰文指出,习近平此次访欧是「沿着政治断层线走」,讨好因爲自身原因不想理会欧盟的民族主义领袖,「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凸显出北京与西方主要国家渐行渐远」。

    对于习近平是否达到目,马格纳斯认爲,相较于在塞尔维亚与匈牙利,习近平在法国的访问没那么顺利。他说,马克宏和冯德莱恩都谈到产能过剩与倾销的问题,这让中方不满并提出反驳。马克宏对于中国及中方对乌俄战争的支持,也有更尖锐的看法与说法。

    余茂春也有类似观察,指(习近平)「在法国基本上没有得逞」,因爲法国是欧盟成员,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成员。实际上,在法国当主角的不是法国总统,而是欧盟主席,强硬态度也充分表现出来。

    不过,习近平低估欧盟多数国家将中国视为安全、经济威胁的程度,这个趋势因爲中俄愈走愈近、中国商品可能破坏欧洲制造业等忧虑而加剧,「讨好匈牙利与塞尔维亚的强人,无法减轻主要欧盟国家对中国领袖威权世界观的忧虑」。

    华府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亚洲计画资深研究员包道格以书面形式向RFA指出,中国虽因乌俄战争在欧洲失去支持,「但习近平此行让他重拾亲身外交,在法国抵抗贸易与其他压力,并在塞尔维亚与匈牙利见到友人」。

    英国智库「皇家联合军事研究所」副研究员英莎丽(Sari Arho Havrén)也在社群平台X上,反驳习近平此行没有成效的说法,「此行对中国来说相当成功。习近平既未在欧盟贸易忧虑上让步,也未针对限制中国军民两用商品流向俄国做出保证,因爲他不需要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