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复盘:亚马逊 AWS 帝国,是如何被微软奇袭的?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MyZaker,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photo:MyZaker)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 | 表外表里,作者 | 王睿、郭丹纯 | 编辑:付晓玲

    当摄相机镜头扫过 2006 年谷歌搜索引擎大会现场,52 岁的埃里克 · 施密特正坐在采访席侃侃而谈:" 它以数据服务和体系结构应该在服务器上为前提,我们称其为云计算。"

    *(photo:MyZaker)

    那是 " 云计算 " 概念的首次问世。

    紧接着,这位谷歌当时的 CEO 带着招牌式微笑话锋一转,不客气地说道:" 我认为人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云计算)这个机会到底有多大,但谷歌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他的话音刚落十几天,亚马逊便向公众开放了自己的云服务平台(AWS)。

    与之相比,谷歌的程序引擎 Google App Engine(云服务)直到 2008 年 4 月才对外发布。

    真是 " 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小丑竟是我自己 "。

    而 " 半路杀出 " 的亚马逊 AWS,则凭借先发优势,成为亚马逊最赚钱的业务。

    有多赚钱呢?

    数据显示,2019 年亚马逊总经营利润 136.81 亿美元,AWS 贡献了 92 亿美元,占比 67%。相当于亚马逊 2019 赚 100 块钱的话,有 67 块都是云业务赚的。

    目前,已有投行分析机构,单独对亚马逊云业务给出 4256 亿美元的估值,与其主营电商业务的 4865 亿美金估值不分伯仲。

    如此 " 吸金 " 能力,让外界洞察 AWS 实力的同时,也让大众清楚地认识到了云计算的广阔前景。

    " 云计算 " 进入下半场,谷歌云新任 CEO 托马斯 · 库里安宣称,要加码云计算销售投入,与亚马逊一较高下;微软 " 云计算为先、移动为先 " 的转型口号也透露着加码云计算的 " 雄心壮志 "。

    劲敌环伺,亚马逊没能一直笑下去。

    2018 年开始,亚马逊云 IaaS 业务的市场份额出现持续下滑,侵蚀其市场优势的正是后进者微软云。

    *(photo:MyZaker)

    从挑战者到被挑战者,AWS 角色转变的背后,是云计算行业竞争环境的变化:由战略布局速度的竞争,转变为增值价值的较量。

    云计算的故事虽然好嗑,可当其只是作为概念推广的阶段,将它重视起来的公司很少,原因在于这是一个 " 烧钱不眨眼 " 的行当。

    据谷歌技术基础设施高级副总裁乌尔兹 · 霍尔斯表示:单个谷歌云计算区域的造价为 3~6 亿 美元。

    那么,这是什么概念呢?

    试想一下,2010 年左右,国内超过 10 亿美金的互联网企业能有几个,那时候腾讯的市值不过 400 亿美金左右,京东的估值仅有 100 亿美金上下。这样的项目弄十个,差不多一个京东就没了,谁搞得起。

    但对于云计算来说,除此 " 重资产积累 " 之外,没有捷径可走。

    有人形象地将 " 云计算 " 类比为房子," 云计算 " 厂商扮演的即是房地产开发商或者房东(建房子)角色,用户则是租用房子的企业。

    涉足云计算领域,提供 IaaS 服务像建房子一样是基础。提供商需自行建设数据中心,并购买服务器存储等基础设施。

    *(photo:MyZaker)

    这还没完,云厂商想规模化发展,需要不断扩张的服务器和数据中心集群,以实现:

    ①在不同地域建立数据中心,供应不同地区的客户需求(距离用户所在地最接近的数据中心,获得的访问速度更快)。

    ②在同一地域设立多个可用区,尽可能覆盖该地域的用户使用。

    云计算由此成为大公司才有基础和资本做的 " 苦活 "、" 累活 ",前期只有亚马逊、谷歌、微软先后入场。

    然而业务主体的领域不同,让三家巨头初期对云计算的态度有所差别。

    亚马逊零售业务的扩张,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有一种说法认为:亚马逊的零售业带有季节性,在业务比较萧条的时期,平台选择出租多余的计算机容量。

    就像阿里巴巴每年双 11 时,流量集中,要添置大量的服务器来保证网站运行稳定。但双 11 之外的其他时候这些服务器闲置,对其出租是公司成本的充分利用。

    这样的解释可能只是事实的一部分,但通过 " 一鱼多吃 ",亚马逊发掘电商和云计算业务性质的统一,成为 IaaS 最积极的推行者。

    据亚马逊 2006 年财报:借助 AWS,我们目前提供十种不同的 Web 服务,并已建立了一个由 24 万注册开发人员组成的社区。

    据 2008 年财报:我们将大力投资 Amazon Web Services,在进行投资时会坚信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可以实现高回报要求。

    据 2009 年财报:AWS 继续扩大全球覆盖范围,更多地在欧盟,北加州新地区提供服务,并计划 2010 年在亚太地区开展业务。

    这在公司用于购买固定资产的资本支出上也有交叉验证。

    从 2006 年开始,亚马逊的资本支出持续上涨,经历 2008 年金融危机,也没有缩减支出,只是增速有所放缓,2010 再次大幅增加支出。

    *(photo:MyZaker)

    与亚马逊相比,Google 是一个广告公司,2004 年上市后业务的利润率非常高,没有太多生存压力,所以做的很多技术上 " 狂拽 " 的产品和功能," 炫技 " 大过于挣钱。

    (2006 年左右,谷歌的市值是亚马逊的四倍多。)

    客观上缺乏发展云计算的动力,谷歌自 Google App Engine 发布后,很长一段时间未更新相关的产品。

    软件出身的微软,一开始以 PaaS 层切入云计算。但没有 IaaS 基建基础在,PaaS 层的发展是受限的。可以看到,微软早期的资本支出在逐渐缩减。

    *(photo:MyZaker)

    不过,这种各自为战的情况,在 2010 年出现了变化。

    2010 年底,美国政府宣布,将通过整合联邦政府数据中心和应用程序,以及采用 " 云计算优先 " 政策来重组政府 IT 架构。并要求各级政府将部分工作转移到商用、个人以及政府用云计算系统上。

    官方对云计算的重视,直接拉动美国云计算市场集体升温。

    2010 年至今,微软资本支出持续上升,复合增速实现 23%;亚马逊资本开支的复合增速,则高达 45%;谷歌 " 后起直追 ",资本支出规模也不断追高。

    巨大的资本投入,换来云计算业务可用区规模的不断增长。(其他企业未有连续性数据披露,暂时无法体现趋势。)

    *(photo:MyZaker)

    从绝对值看,亚马逊 AWS 凭借先发和持续投入,在可用区数量上有着明显优势。

    如下图,截至 2020 年底,亚马逊拥有 77 个可用区,行业第一。

    *(photo:MyZaker)

    不过," 房子 " 建起来只是第一步,能不能吸引用户 " 租住 ",才是经受市场检验的关键。

    亚马逊从电商业务开始,就有一套 " 引以为傲 " 的商业逻辑:超低价 巨量 微薄利润,并在 Kindle、AWS、Echo 等拓展性业务上一再上演。

    这种 " 薄利多销巧经营 " 的谜面下,隐藏着 " 得便宜卖乖 " 的内核。

    降价,断别人 " 财路 "

    经济学上,有一个价格战的 " 囚徒困境 ",就是说一种商品,成本价是 10 块钱,如果一开始定价 15 块,市场很快就会打起价格战,将价格压到成本价以下,大家都没生意做。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定价 15 块,代表有 5 块钱的高额利润,会吸引一帮人全去做这个生意,产能短期内迅速过剩,到了后面就会陷入恶性价格战。

    但如果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一开始只卖 10 块五,竞争者一看,做这个费了半天劲,就赚 5 毛钱,何必呢。

    深谙这种 " 闷声发大财 " 之道,AWS 一开始的价格刻意定的非常低。

    低价(低利润)只会吸引顾客,不会受到竞争对手的注意。等 AWS 的规模做起来,成为亚马逊的赚钱 " 利器 ",竞争对手闻 " 利 " 而动,却仍然被亚马逊牵着鼻子走。

    靠低价策略在 IaaS 服务领域一家独大的 AWS,紧接着开始 " 疯狂 " 降价。截至 2020 年 5 月,持续降价 82 次。

    *(photo:MyZaker)

    看似自毁 " 钱途 " 的骚操作,实际上断的还是别人的 " 财路 "。

    对 AWS 来说,规模效应推动成本降低之下,进行降价,只要降价幅度小于成本下降幅度,卖得越多,赚得越多。

    可以看到,AWS 营业利润在 2015 年之后,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photo:MyZaker)

    但对还处于投入阶段的竞争对手来说,成本支出高企,还要被迫打价格战,结果可想而知。(详情参考

    一文)

    而亚马逊的低价 " 一招鲜 ",不仅体现在警惕竞争者进入的防御上,也被其用做挑衅别人的 " 矛 "。

    低价,动传统软件商 " 蛋糕 "

    AWS 故意压低利润的做法,果然获得了用户的 " 捧场 "。

    谷歌 CEO 埃里克 · 施密特表示:" 忽然之间,到处都是亚马逊了。每一个创业公司的 CEO 好像都会告诉我,他们正在亚马逊的服务器上建设自己的系统。"

    然而上文论述过,2006 年 AWS 推出时,仅有几种基本功能。凭有限的 " 傻瓜 " 模式遍地开花,用户难道是 " 人傻钱多 "?

    事实上," 钱多 " 的是亚马逊,不过它精明得很。

    放长线钓大鱼,AWS 另一轮 " 烧钱 " 模式开启,对象是产品品类扩张和升级。

    财报数据显示,亚马逊技术费用占支出比重,由 2010 年的 5% 提升至 2019 年的 12.7%。

    连续五年在全球研发支出十大公司中(2014-2018 年)位列第一,比第二名谷歌多出约 150 亿美元。

    *(photo:MyZaker)

    据亚马逊财报:这方面的支出主要用于包括 AWS 在内的技术基础架构支出以及应用研发、品类扩张等构建数字生态。

    钱到位,效果 " 立竿见影 ",2017 年,AWS 平台的功能服务已经增长到 1300 种。

    *(photo:MyZaker)

    再次集齐 " 七颗龙珠 ",不对,是规模效应下的成本优势,AWS 又召唤出了 " 低价 " 攻势。

    以数据库软件为例:

    传统商业软件如微软 SQL Server 虽性能稳定,但高昂的购买价格和维护成本让中小企业怯步;而选择开源版数据库则可能缺乏技术支持。

    AWS 在 2015 年推出的云数据库 Amazon Aurora,兼顾商业软件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可靠性,成本只有商用数据库的 1/10。

    当然,这是云数据库产品共有的优势。

    直击用户价格痛点,云计算厂商从传统软件提供商嘴下抢了不少 " 肉 " 过来。

    根据 Gartner 报告,AWS、阿里云、谷歌云等云数据库提供商市场份额明显上升,有望在 2021 年占比达到 50%。

    不过分拆来看,前期下足 " 饵 " 的 AWS 云数据库,钓到的 " 肉 "(市场份额)最多。

    *(photo:MyZaker)

    据 AWS2018 年披露:过去两年内,已经有超过 64,000 个数据库,从传统商业数据库迁移到了 AWS 的云数据库。

    随着市场做大,向 AWS 低价 " 低头 " 的,似乎从初创公司、中小企业、个人开发者,延伸到大型企业或机构。

    比如,2020 年,三星电子将其超 11 亿的用户规模,从甲骨文的数据库迁移到 Amazon Aurora。迁移后,每月可节省 44% 的运营成本以及其他费用。

    但据了解,三星此次迁移耗时 22 周,也就是 5 个月左右。用如此高的转换代价 " 上云 ",想来也不只是为了节省成本。

    那么,到底什么更容易让大企 " 低头 "?我们认为是创收的诱惑。

    对所有企业而言,决定改变一个固有结构,提高收益的动机要排在降低成本动机前面。

    就好比你企业办公用惯了钉钉,如果飞书过来说,换我们的飞书吧,比钉钉便宜,但这个便宜远没到 " 挥泪大甩卖 " 的程度,你会为 " 三瓜两枣 " 的优惠兴师动众吗?

    可如果飞书说得是,用我们的飞书,可帮你们公司每月实现 50% 的收益增长,你换不换?

    云计算的基础 IaaS 业务对应的就是动机:降低成本;高阶的 PaaS、SaaS 业务对应的是动机:提高收益。

    而这让 AWS 以低价打出的市场信心 " 起了波澜 "。

    重金砸出的规模优势、技术壁垒,都集中在 IaaS 业务上。但用户的需求有了价值的提升,如何从擅长的 IaaS 业务,过渡到短板的 SaaS 层面,AWS 到了一个 " 赛末点 "。

    AWS 在 SaaS 业务上的薄弱,让竞争对手有了可乘之机,一场 " 趁你病要你命 " 意味的反向狙击开始。

    近几年,微软云的业务收入增速,一直远远高于 AWS;而谷歌云的收入增速也在 2018Q4 之后,反超 AWS。

    收入增速领先之下,微软云 IaaS 业务所占的市场份额,2017 年后增长明显;谷歌云的市场份额也有小幅增长。

    而它们侵占的即是 AWS 的 IaaS 市场:从 2017 年占比 52% 降到 2019 年的 45%。

    *(photo:MyZaker)

    虽说这么些市占率下滑,远不至于冲击 AWS 的基本盘,但 "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何况目前的情况并非无解。

    这里我们引入微信的模式来进行辅助理解。

    我们都知道,微信本身是免费使用,不赚钱的,但微信汇聚的巨无霸流量,可以嫁接各种变现渠道,比如拼多多的崛起、小程序增值等。

    IaaS 服务也是类似的逻辑。

    IaaS 本身做不出差异化,没办法获得高毛利,但它是很好的低价获客工具,把客户聚集在平台,然后可以用 PaaS、SaaS 增值产品变现。

    不过,道理是这个道理,现实是 AWS 自身没什么 SaaS 服务。

    SaaS 服务涉及完整的软件开发,且软件之间相互独立。云厂商要想规模化发展 SaaS,需要深入软件开发领域。这对微软来说当然不是事,但亚马逊显然不擅长。

    亚马逊没为难自己,非拿短板去 " 撞 " 人家的长项,而是大量笼络 SaaS 开发者入驻,各取所需。

    比如,2012 年亚马逊推出 AWS Marketplace,通过引入 IBM、Oracle(甲骨文)、SAP 等软件企业的产品,提升客户对 AWS 的生态粘性,顺便赚些抽成。

    *(photo:MyZaker)

    只是,这些 " 还击 " 之举,是否能抵挡微软云从云端—— SaaS 层压下来的攻势,目前尚不明朗。

    另外,AWS 还有一个可找补的地方——服务。

    当下云服务的直接使用群体,已经从技术人员扩充至非技术岗位。对不懂技术的人,拿技术强大做体验卖点,打动不了谁的。

    " 工程师 " 文化强大,纯 " 技术脑 " 的谷歌云就是因此被嫌弃的。

    2016 年,知名公司 Workday 选择云计算服务商时,最早考虑的是谷歌云,但最终却选了亚马逊 AWS,原因是认为:谷歌云的体验糟糕,完全没有考虑过大企业的运营、经济性以及实际业务需求。

    而要想产品有竞争力,就要易于学习、便于使用,只有这样,才能说服对学习新工具感到头疼的用户购买。

    零售商的本色,加上 IaaS 服务的简单性,想必亚马逊暂时没有服务体验的困扰,但在推进云计算服务如何更加顺畅落地方面,仍然有探索空间。

    毕竟 SaaS 层的弱势,让亚马逊云无论如何补短板,都免不了和微软云正面交锋,面临用户 " 二选一 " 的局面。而在擅长的服务价值上进一步深挖,则可能增加天平倾斜的几率。

    云计算行业风起云涌 15 年,AWS 作为云计算行业的先行者,凭借先发优势吃下了不少的市场红利,但这种优势在行业竞争的加剧下逐渐失灵。

    尤其是近几年,云计算行业入局者业务价值的较量愈发胶着。微软云凭借软件层优势(SaaS 层)的向下(IaaS)渗透,不断挤压亚马逊云 IaaS 业务的盘子。

    接下来,缺乏软件产品基因的亚马逊,想要保持客户对 AWS 的粘性,除了尽力补短板,或许还需要在满足用户需求方面下更多功夫。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