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对峙:欧洲应如何行动?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RFI,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中美对峙:欧洲应如何行动?(photo:RFI)
    中美对峙:欧洲应如何行动?(photo:RFI)

    在中美两国启动的新冷战背景下,欧洲应如何行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会议、第一部分会议达成《昆明宣言》,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概念能否获得普遍认同?这是《十字架报》和《世界报》两篇报道聚焦的话题。

    不结盟依旧可以生存

    《十字架报》刊出一篇专栏文章,该报主编Jean-Christophe Ploquin在分析中美关系时发表看法指出:美国打算把欧洲拖入对华的新冷战之中。然而,欧盟与美国利益不同,因此不必与美国结盟。

    报道指出:10月7日,美国中情局局长伯恩斯宣布在中情局内部建立一个专注于中国的重要组织,以应对21世纪美国面临的最大地缘政治威胁:敌意越来越大的中国政府。伯恩斯确信:新的冷战已经开始。

    美国现总统拜登,与其前任奥巴马和特朗普一样,视中国为新的竞争对手。紧张情势延伸至商业和高科技领域。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为国际关系带来压力,华盛顿敦促欧洲站在美国一边。这种态度颇令欧洲不满。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在安全方面,欧洲的关切点均不同于美国。法国更曾提出寻找第三条道路,即“战略自主”的主张。这一愿景在2016年通过与澳大利亚签订“世纪合同”而具体化,双方达成12艘潜艇协议。然而,就在上个月,澳大利亚毁约,转而选择躲在美国的保护伞之下。此一事件凸显了在印太地区展示独立的难度。

    10月9日,在一次以对华关系为主题的圆桌会议上,与会的法国外交官、前驻华大使白林(Sylvie Bermann), 律师伊莎贝尔(Isabelle Feng)和经济学家玛丽-佛朗索瓦-雷纳尔(Mary-Françoise Renard)一致认为:不结盟依旧可以生存。欧洲不应该被迫在北京与华盛顿之间做出选择。不应该受到胁迫或者成为附庸。它必须确立自身利益、保护自己免受中国的入侵以及来自美国的压力。

    中国以《昆明宣言》启动新的全球框架谈判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会议的第一部分会议于本月11日至15日在中国昆明举行。《世界报》载文报道了相关情况。该报指出: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参与了本次会议,并通过了《昆明宣言》。这是在漫长的道路上迈出的新的一步。各国必须在未来六个月之内达成一项新的全球协议,提醒世人迫切需要采取行动,以阻止物种灭绝。不过,会议没有涉及富有争议的议题。那些更具冲突性的话题将在2022年1月在日内瓦举行的下一次会议上讨论。

    《昆明宣言》表达了各国针对取消或改革不利于自然的补贴方式、调动更多财政资源、使所有资金流动与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雄心相结合的意愿。会议前夕,商界的部分人士发出要求各方领导人采取行动的呼声,以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则在会议期间发表的视频讲话中强调:中国在“生态文明道路上取得显著进展”。《世界报》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于1980年代在中国出现,最早由质疑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知识分子提出。自2000年代开始,相关词语逐渐为中国共产党所用,成为“绿色增长”的代名词。报道引述英国北安普顿大学的一名学者Elodie René的观点指出:习近平上台后,再次使用这个口号,并将其大张旗鼓地推出,令其成为如今关注现代化和工业发展、以及技术和数字创新在应对环境挑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政治愿景。2018年以来,此一原则已列入中国宪法。

    不过, “生态文明”的概念却在国际社会引发非议。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它的所指,而是由于它出自中国。法国开发署生态转型和自然资源司负责人Gilles Kleitz表示:北京强行推出它的概念和标准,引发部分国家反感。

    作为本届缔约方会议第一部分会议的主办国,中国仍需表明其真实参与的意愿,以期为明年春季达成一项雄心勃勃的全球性协议展开讨论。因为迄今为止,中国几乎没有为推进谈判而切实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