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史诗级巨作,却未完成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MyZaker,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作者 | 阿树

    我没读过《沙丘》小说,不了解那是怎样的复杂世界。

    但我是导演大卫林奇的死忠粉。既然他都不把自己 1984 年拍摄的那版《沙丘》列入其生涯作品序列,我就也没了看下去的理由。

    所以,这一次,我对牛蛙(影迷对维伦纽瓦的 " 爱称 ")导演的《沙丘》没有任何附加期待,不期待它怎样还原原著,或者如何超越前人。最大的期待莫过于,它应该是不失导演本色。

    *(photo:MyZaker)

    ▲《沙丘》,丹尼斯 · 维伦纽瓦导演作品。《沙丘》小说负有盛名,多次被影视化,2021 年这一版是最受瞩目、最受期待的一版。

    仅此而已。

    确实,《沙丘》延续着维伦纽瓦的内在气质。执导这样一部超大规模的项目,他没有被工业所绑架,这一点很不容易。

    但它是一部好电影吗?抱歉,无法下结论。

    ▲《沙丘》豆瓣评分

    《沙丘》是任性的。漫长的 2 个半小时,只拉开了序章。故事内核尚未触及,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部真空状态下的 " 半完成作品 "。

    这使它很容易被误解,但我愿意保持一点耐心,用半开放的方式来讨论它。

    *(photo:MyZaker)

    看《沙丘》,我陷入一些恍惚,仿佛在看《降临》、《银翼杀手 2049》,中东风貌、战争、宗教与神话,还能追溯到导演更早前的作品《焦土之城》。

    换个角度看,这些作品宛如《沙丘》的练习曲,导演似乎准备一展雄心,献出一部集大成之作。

    *(photo:MyZaker)

    ▲《降临》剧照

    先按下最终成效不表,野心,至少与作品流露出来的任性是匹配的。

    接近 3 个小时的序章,一个没有高潮的故事,无论对好莱坞工业,还是全球的观众,都是巨大的考验。

    要知道,项目越大,越要平衡收益和风险,越容不得创作者任性胡为。

    维伦纽瓦这样的作者型导演进入好莱坞,往往被体制同化,最大程度削弱个人风格,适应工业化。

    很多才华横溢的导演,最终成了流水线上的螺丝钉,走向埋没。

    但《银翼杀手 2049》以来,维伦纽瓦始终手握强大的掌控力,把巨型项目变成他的个人表演秀。

    *(photo:MyZaker)

    ▲《银翼杀手 2049》

    《沙丘》也看不到妥协,延续了维伦纽瓦一贯的风格。

    叙述推进缓慢,剪辑的节奏遵循情绪的递进,不追求眼花缭乱的效果。倒是汉斯 · 季默某些工业化配乐,轰得多了,有点廉价。

    延续自《降临》的 BDO 美学,这次得到了随心所欲的施展。

    所谓 BDO,即 Big Dumb Object,对巨大沉默物体的迷恋。

    维伦纽瓦痴迷标志性的视觉图像和奇观,但不浮夸。在他的镜头下,一切是极简的,有古典主义与未来主义相结合的克制美感。

    人物置于巨大景观中,是影像层面的戏剧构建。本作中,BDO 的压迫感带来挥之不去的悲剧氛围,成为叙述故事的潜在驱动力。

    *(photo:MyZaker)

    ▲《沙丘》的 BDO 美学

    这就是为什么维伦纽瓦并不倚重过多的台词。

    《沙丘》的人物是内敛的。读过《沙丘》小说的朋友告诉我,电影中的角色远没有小说来得健谈。

    《沙丘》不像一般大片那样,阐述世界观时说个没完,或者,用没完没了的吵闹,制造聒噪的戏剧效果。

    所以,你看不到漫威科幻大片那种蹩脚的笑话,或者过家家似的台词互飙。维伦纽瓦竭力维持一种肃穆感。

    *(photo:MyZaker)

    ▲《沙丘》剧照

    维伦纽瓦对异星世界的想象也谈不上有多异想天开。我们看到的外太空,是柔和的灰色、肃穆的黑色,中世纪的风格。近乎单调。

    沙丘世界的视觉构建,遵循自然主义的信条,则更加简单。《沙丘》创造了一种日常性,沙漠是可感的、有机的,近乎一种生态美学。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国家地理的演示片段。

    屏息凝神,沉陷其中,观众才感受到沙丘的感性、壮丽、起伏绵延,有天鹅绒一般的柔软质感,危险与恐惧的暗流涌动,又带来无处不在的神秘色彩。

    *(photo:MyZaker)

    ▲《沙丘》剧照

    当然,这可能也取决于观看的媒介形态。流媒体会大大折损它的魅力。几乎特供中国影院的 3D 制式,可能黑得连沙虫全貌都看不见。

    2D 大银幕是最好的选择,有足够的亮度,又保持一定的距离感,画面不是扑向你,而是一点点将你攫入其中。

    与维伦纽瓦追求的节奏、氛围,有内在的连贯感。

    无论如何,在《沙丘》中,我们看到维伦纽瓦一以贯之的美学主张:技术,服务于氛围,营造出故事叙述的空间。

    *(photo:MyZaker)

    ▲《沙丘》剧照

    *(photo:MyZaker)

    从《降临》开始,影迷便见识到了维伦纽瓦营造氛围的天才能力。

    骇然的、巨大的椭圆形飞船降临了地球,矗立低空,跟《2001: 太空漫游》中的黑石碑遥相呼应。

    但异星飞船降临带来的,是恐惧、不安、惶惑。

    维伦纽瓦要人类直面这种心理,试图跟它对话。

    *(photo:MyZaker)

    ▲《2001: 太空漫游》中的黑石碑

    外星人入侵地球,是个陈旧不堪的话题。但维伦纽瓦回归一种日常化的叙事:如何跟外星人交流。他可能发现了科幻世界的巨大 BUG,外星人铁定不会开口就是流利的美式英语。

    他们有自己的文明,自己的语言,交流是最急迫的问题。

    语言学家派上了用场,这个过程中,外星语言的习得,潜移默化中又改变了人类。

    维伦纽瓦并没有直接了当地呈现这种世界观设定,而是把它当作悬念,依靠氛围的推进,一步步走向那些令人恐惧又好奇的外星文字。

    闪前手法的运用,也把观众推向了一个时空变形的迷宫。

    氛围叙事能力,在《银翼杀手 2049》中,再一次取得奇效。同样是缓慢的节奏,丰富而细微的细节设定,引导着杀手 K 走向了存在主义的真相:

    记忆,何以为真?

    *(photo:MyZaker)

    ▲《银翼杀手 2049》中的杀手 K(瑞恩 · 高斯林饰)

    如果记忆是假的,灵魂又如何是真的?

    过度的言说,不仅伤害叙事氛围,也削减其悬念感。

    我们知道,科幻的核心,是世界观。对于平庸的创作者,呈现世界观,需要大量篇幅来阐述。

    很多爆米花式的科幻片里,每个人物都争着阐述,生怕观众不懂其原理。尤其是反派,最后必得发表大段演讲,然后死于话多。

    阐述,是叙事的懒惰。

    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也阐述,但那是哲学思辨,层次很高。

    *(photo:MyZaker)

    ▲《攻壳机动队》剧照

    高明的科幻片如何构造世界观,这是考验导演的视听艺术造诣。

    半个多世纪前,库布里克并置了黑猩猩抛向天空的骨头和太空飞船,将电影变成了创世圣经的神启——这是《2001:太空漫游》。

    40 年前的《银翼杀手》,雷德利 · 斯科特用极其繁复的灯光,开创了赛博朋克的美学核心。

    好的科幻片,善于用影像构建自成体系的物质现实,无须将角色变成导游或者卖场导购。

    50 多年来,弗兰克 · 赫伯特的《沙丘》让无数电影人栽过跟头。

    佐杜洛夫斯基的伟大构想,迫于现实不得已放弃。大卫 · 林奇虽说拍出来了,但羞于承认它是自己的孩子。

    *(photo:MyZaker)

    ▲大卫 · 林奇版《沙丘》剧照

    最大的原因在于,沙丘的世界观构造极其复杂。

    文字构造复杂世界只需要一个天才大脑、一杆笔,但影像将其物质现实化,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关涉资本、技术、创意、导演掌控力,然后才是叙事能力。

    有了前两作的练手和试水,这次,维伦纽瓦手握 1.65 亿美元的投资,磨刀霍霍地上阵了。

    一如即往,《沙丘》中,维伦纽瓦略过了复杂的背景设定,选取一条轻巧的、视点更统一的叙事线:少年保罗的所见所闻和他的成长。

    *(photo:MyZaker)

    ▲《沙丘》剧照

    保罗没有见过那个时代的皇帝,他不知道是怎样的战争,让文明倒退至封建君主制,宗教是如何重新回归人类的?

    当然,他也不知道沙丘世界的根基:香料,如何塑造那个世界的格局和纷争。

    导演没有阐述,使得观众跟跟保罗一样,对此一知半解。

    维伦纽瓦聚焦保罗的视角,呈现沙丘的世界观设定。" 限知视角 " 带来的好处是,避免了全景描写的复杂、或者说臃肿。更重要的是,影片跟随少年保罗的心绪、情感和思想活动,以此推进叙事,让保罗带领我们进入沙丘世界的同时,也深入他的内心。

    " 甜茶 " 查拉梅的颧骨和深邃的眼睛,完成了大部分的故事。

    在这个硬朗的世界中,查拉梅的柔弱,平添一抹亮色。

    *(photo:MyZaker)

    ▲少年保罗(蒂莫西 · 查拉梅饰)

    跟《银翼杀手》中的 K 一样,保罗也沉默寡言,甚至有点无精打采。他唯一着迷的,只有沙丘,对他来说,那是一种致命般的吸引力。

    《降临》中的闪前手法,再次运用。年轻的王子被未来的幻象困扰。这种幻象,也让观众陷入迷惑和不安。是一个怎样的未知世界和未知宿命,在等待着我们的少年保罗?

    如此,影片在低调的、诡异的氛围中,缓缓托出来整个沙丘世界。

    *(photo:MyZaker)

    现在问题来了。

    两个半小时里,《沙丘》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威胁、封建主义、历史倒流、政治斗争、宗教控制、资源掠夺、文明冲突、气候危机、战争、太空旅行、自然团结等。

    *(photo:MyZaker)

    ▲《沙丘》中的异星公爵

    还有更多奇怪的语言、术语和造型,也许意味着更复杂的故事。

    但它们大多一闪而过,直到电影结束,角色告诉我们,这只是开始。

    观众难免会对此感到不满。

    目前的《沙丘》,不是一部完整的电影,以现有的文本形态观之,它的故事似乎不够带劲,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潮。

    最精彩的部分,无非是把观众引向了那片神秘的沙丘。

    *(photo:MyZaker)

    ▲《沙丘》剧照

    冒险的终点,是另一个起点,不构成某种中心意义的 " 抵达 "。

    这也带来更重要的问题,如何定义沙丘的故事?如果科幻只是呈现自然主义的神秘,那科幻的意义是什么?

    要知道,《沙丘》原著发表于 1965 年,半个多世纪跌跌撞撞,科幻,早已经突破到了人类想象力的极限。最近一座高峰,是 20 年前的《黑客帝国》,迄今无人能及。

    《沙丘》的殖民主义、封建君主制的政治斗争、王子复仇,未免过于老旧。

    *(photo:MyZaker)

    ▲《沙丘》中的战争场面

    帝国的两大家族入侵沙丘,掠夺 " 香料 ",也无非是现世的翻版。

    棕色的沙漠,奠定文明基石的一种原材料,你很难不想到中东的石油开采,西方国家的入侵。

    更难定性的,是保罗这个角色。

    现有线索拼凑出来的,是一个娇态的弥赛亚,俗套的救世主形象,他的使命,是带领沙丘世界被压迫的弗雷曼人奋起反抗。

    *(photo:MyZaker)

    反抗的动机,并非基于人道主义,还是莎翁式王子复仇的 " 私心 "。

    但等等,仔细想一想,我们不能如此贸然下结论,事情恐怕不完全如此。

    " 甜茶 " 俊秀的脸庞,轻盈的身体,带有非凡的银幕表现力。但他的内心始终是动荡不安的,梦中的沙丘女孩,诱人,也带有不祥之感。

    头脑中不时闯入的 " 幻象 ",似乎预示着不同寻常之处。

    *(photo:MyZaker)

    ▲保罗梦中的幻象

    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困扰。

    保罗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英雄。

    更显著的证据在于,受困沙漠时,他的幻象越来越清晰,他似乎意识到,自己被塑造成一个怪物,发动了尸横遍野的残酷战争。

    回过头来看,保罗并非英雄,甚至是反英雄的。

    他是母亲和背后的宗教团体塑造、宣传出来的假象。" 姐妹会 " 的优生学选中了他,把他推进阴谋的深渊。

    也许,我们可以预见的是,保罗已经意识到,他身上有一种注定成为暴君的宿命,而他如何反抗这种宿命?

    *(photo:MyZaker)

    ▲《沙丘》剧照

    限于电影的篇幅,一切还未来得及展开。这是很多观众诟病的地方。

    让我们把视野回到导演维伦纽瓦。他拍《降临》、拍《银翼杀手 2049》,题材同样陈旧,但他善于打碎既有的框架,推陈出新,讲述人类最普世、最永恒的母题,记忆真实性、命运抗争等。

    这是永不过时的。

    所以,我对维纽伦瓦有最基本的信任,并对《沙丘》接下来的故事,满怀期待。

    当然,前提是还有下一部。

    *(photo:MyZaker)

    作者 | 阿树

    编辑 | 何焰

    排版 | 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