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MyZaker,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替代文字

    人家都说 " 四十不惑 "。

    但 1854 年,刚过 40 岁的法国人古伯察头一回来到中国,他就遇上了一个困扰终生的 " 世纪难题 " ——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爱嗑瓜子?

    赶路的时候,马车夫在 " 嘎嘣嘎嘣 " 地嗑,坐船的时候,水手们也在 " 嘎嘣嘎嘣 " 地嗑。

    街头巷陌,大姑娘小媳妇一边逛一边 " 嘎嘣嘎嘣 " 地嗑,打尖吃饭,菜还没上来必须先 " 嘎嘣嘎嘣 " 地嗑。

    到最后,他一个人休息了,躺在床上,耳边还会传来 " 嘎嘣嘎嘣 " 的幻听。

    " 中国人对瓜子异乎寻常的狂热从何而来?" 他横竖睡不着,爬起来床头拿起一颗瓜子,放到齿间," 嘎嘣 " 一声。

    哟,真香!

    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人嗑瓜子的热潮,不仅没有消退,反而因为物质的丰富,水涨船高。

    特别是,春节就要到了,不跟亲友围坐在一起嗑瓜子,年味都淡许多。

    万事万物,皆有溯源。

    中国哪个地区最先嗑上瓜子?千百年前嗑瓜子有什么讲究?谁可当 " 嗑瓜子第一人 " 的美誉?

    中国人嗑瓜子所代表和映射的东西,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今天一起聊聊,中国人嗑瓜子简史。

    地道,宋代 " 老北京 " 就会嗑瓜子了

    中国人喜食瓜子的传统始于何时?

    有一个先决条件,有瓜子要先有瓜吧。作为非洲土产,西瓜什么时候传入中国,时间尚无定论。

    反正,公元 953 年的《陷虏记》,就出现了 " 西瓜 " 的身影:" 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 …… 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

    等到瓜子第一次被书面记载,已然是宋朝的事了。

    彼时,著名的全国性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中第一次记载了 " 瓜子 "。小小的瓜子,以幽州土特产的面目出现。

    也就是说,1000 多年前的 " 老北京 " 就嗑上瓜子了,那叫一个地道。

    到了元代,瓜子越来越火。当时的 " 实用农用手册 "《王祯农书》就说:"(西瓜)其子爆干取仁,用荐茶易得。"

    再后来,嗑瓜子就变成了年俗,吴越广为流传的《岁时歌》记载:" 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三月种地下秧子,四月上坟烧锭子。"

    先人们脑中根深蒂固:没有瓜子,就过不好年。

    有人也许要问了,为什么都是西瓜子,葵瓜子不配有姓名吗?其实,等到葵瓜子流行全国,已经是民国时期的事儿了。

    讲究,他们并列 " 嗑瓜子第一名 "

    说起嗑瓜子,每个人都有一套独门秘籍。但真正把瓜子嗑出水平、嗑出风格的,唯这两位。

    下面宣布 " 花式嗑瓜子男子冠军 " ——万历皇帝。

    万历是冠军,还是 " 重量级 " 冠军。史书记载,大胖子万历走路需要太监左右搀扶,就连给太后请安,都要 " 膝行前进 "。

    这位仁兄胖不是没有道理,小小的瓜子都被他吃出了花样。他给御厨提了很多要求,尤其喜欢 " 用鲜西瓜种微加盐焙用之 "。

    全凭他的 " 在线带货 ",这种瓜子的制作方法影响深远,直到今天,还在使用。

    下面宣布 " 花式嗑瓜子女子冠军 " ——林黛玉。

    《红楼梦》嗑瓜子的场景可太多了,随手采撷,尽是名场面:第十九回说," 丫鬟们嗑了一地的瓜子皮 ",第六十六回有:" 三姐见有信儿,不便说话,只低了头嗑瓜子 "。

    最让人难忘的是,第八回中,林黛玉和贾宝玉去探望生病的宝钗,薛姨妈留二人在家里吃酒。薛宝钗劝宝玉不要喝冷酒,林黛玉在旁边 " 磕着瓜子儿 , 只管抿着嘴儿笑 "。

    这一嗑,嗑出了调皮,嗑出了可爱,还嗑出了些许醋意。

    风格,江苏人嗑的就是一个 " 随意 "

    江苏人有多爱嗑瓜子?《江苏地方文化史 · 淮安卷》有这么一个有趣的记载。

    话说当年,清廷对于回空南下的漕船有着种种规定。乾隆三年还说,漕运舵工、水手等人员只可以 " 零星捎带梨、枣六十石,免其输税 "。

    结果到了乾隆十年,专程加上了瓜子等小吃零食。没辙!过年,瓜子是刚需啊。

    *(photo:MyZaker)

    江苏人吃瓜子,吃的就是一个随意。

    孔尚任虽然出生在山东,但是跟江苏缘分深厚,当年他出仕泰州治水,写就了《桃花扇》的千古绝唱。

    别看他笔下的侯方域和李香君之恋这么悲,人家聊起嗑瓜子,也是相当休闲:瓜子炒完就应该揣袖子里,边走边嗑,越嗑越香。

    " 炒西瓜子装衣袖随路取嚼曰嗑牙儿。" 孔尚任如是说。

    更 " 随意 " 的是叶圣陶。11 岁那年,他去考秀才。当他顺利地通过了县试和府试后,又到署府贡院参加‘道试’。

    应试那天,父亲为他准备了一个轻巧的小食篮,中间盛着各种吃的,当然也有瓜子。进了考场,打开篮子,他就开始大吃。

    一面嗑瓜子,一面围观遭群殴的 " 冒籍 " 和 " 抢替 ",不亦乐乎,直到第二天正午,他才草草写了篇二百多字的策论。

    虽然家里寄予了厚望,叶圣陶还是毫无意外地名落孙山。

    长大后,他创作的小说《马铃瓜》,就是以这次道试的经历为素材的。

    *(photo:MyZaker)

    △ 幼年叶圣陶

    拈起一粒

    送到嘴边

    上下牙轻轻一嗑

    瓜子仁嚼进嘴

    瓜子壳 " 呸 " 出去

    也许

    吃瓜子的乐趣

    就在这一嗑一吐间

    就算过了千百年,也不会过时

    文|现代快报 + 记者 郑文静 王子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