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研究:「随意性爱」为女性带来自我贬低与懊悔 对男性亦然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pMedi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对于某些女性来说,「为性而性」的关系被认为是专门为男性利益服务的,是对女性价值感的威胁。(Pixabay)(photo:UpMedia)
    对于某些女性来说,「为性而性」的关系被认为是专门为男性利益服务的,是对女性价值感的威胁。(Pixabay)(photo:UpMedia)

    对于这个女人而言,男女关系似乎非常难以预测,因为她很难理解自己到底是在什么框架下操作这种关系的。使这些关系变得不确定的,是它们的性化现象,也就是说,关系的切入点是性行为的这一事实。

    在她看来,这意味男人可能心里只存一个性欢快的念头,而这点则被拉娜视为性剥削,因为对方完全忽略了「她是谁」。这就是为什么带有康德式怀疑的女性经常如此看待性行为的原因:性行为被视为包含将女性工具化的可能性,无法全面认知其完整的人格。这反过来又指出了,至少对于某些女性来说,「为性而性」的关系被认为是专门为男性利益服务的,是对女性价值感的威胁(拉娜在这里借由和其他女性的友谊来减轻此一压力)。接下来,让我们听听生活在以色列一位五十七岁的法国女性维吉妮(Virginie)的心声。她在接受採访前十二年离婚,正在寻找稳定的伴侣:

    一旦这个女性重新定义了关系的框架,男方就离开了,这表明性关系的切入点是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因为女性虽会把随意性爱视为愉悦的经验,视为力量泉源,有时却也视为自我被贬抑的象征(「扔在地上的卫生纸」)。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一旦这个女性重新定义了关系的框架,男方就离开了。示意图。(Pixabay)

    随意性爱有时会违背许多女性的自我价值感

    对于和我交谈的许多女性来说,性破坏了自己作为「人」而被认可的可能性。随意性爱有时会将一场邂逅转变为零和的游戏:她的(潜在)伴侣一心想追求性欢快的态度违背了她的自我价值感,而这种自我价值乃是奠基于互惠和认可上的。在父权制的传统社会中,女人的价值是根据自己的阶级和性美德来衡量的,而在一个依然存在双重标准的性自由制度中,女人的价值变得模煳且不确定。性的独立自主性对价值的根源、对情感互动的可能性、对关系的确切定义、对关系的目的与程序,以及对情感与非性自我(nonsexual selves)的状态,都产生了内建的不确定性。这就是为什么女性面对随意性爱时,在文化上总体而言比男性要犹豫的原因。

    正如研究结果所表明的那样,随意性爱确实是女大学生中性懊悔的一个可预测因素,尤其在与男方见面后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发生性行为,而且没有后续发展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回顾了相关的研究后,艾伦.伊须鲍(Elaine Eshbaugh)和盖瑞.古特(Gary Gute)主张,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经历「性懊悔」(后者较有可能因约炮不成而感到遗憾),并且「女性参与者比男性更有可能感到『懊悔或失望』,而且她们也更有可能对随意性爱进行反思,并在这种经历之后更加感到羞辱及自我怀疑。相较之下,男人更容易因这种经验感到『满足』」。这些发现似乎再一次证实了,随意性爱是比较适合男性的性行为模式。在男女同性恋者之间,也发现性别的差异,女同性恋者比男同性恋者更注重关系的本质。

    葛瑞罗(C.M. Grello)等人在一项针对从未发生过性行为(亦即「处女」)、但正开始过渡到性行为阶段的女性,做了一项研究发现,如果将过渡到情感性爱的青少年与那些过渡到随意性爱的青少年加以比较,后者更有可能出现忧郁症状、成为暴力对象或是陷入犯罪。在探讨忧郁症和青少年性爱关系的那一章中,作者写道:「同时投身随意性爱和约会关系的青春期女性,在活跃投入性生活之前和之后,均表现出最高程度的忧郁症状。」其他研究人员发现,有随意性爱史的女大学生和只有基于感情基础的性爱之女性相比(甚至更令人惊讶的是,与根本没有性爱经验的女性相比),前者的自尊水准要比后者低。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在男女同性恋者之间,也发现性别的差异,女同性恋者比男同性恋者更注重关系的本质。示意图。(Pixabay)

    自尊降低与随意性爱行为之间的关联性很强

    此外,对于在随意性爱中感到罪恶的女性,作者假设,此一罪恶感反过来导致当事人的不适或困惑,这可能与自我贬低有关。更令人惊讶的是,起先作者虽然预言只有女性会因性的双重标准而在随意性爱发生后觉得较无自尊,然而后来作者也发现,男方和女方一样,他们的自尊水准也会下降。在许多研究中,自尊降低与随意性爱行为之间的关联性很强。虽然有些学者对这种关联提出质疑,但可以说,无论这关联的强度如何,对于女性(有时对男性亦复如此)而言,随意性爱行为并不能提高自我价值(尽管事实已经表明,性行为已成为男女两性一种新的资本形式,一种他们借以追求享乐和获得地位的手段)。女性的性行为和性态度仍然「内嵌」在社会关系中,而男性的性行为和性态度则更经常、更容易脱出社会关系的框架,甚至演变成我们所谓的「无意义的性行为」(meaningless sex)。在汉密尔顿和阿姆斯壮巧妙的定则中,女性的性行为和性态度是由「关系的必要规则」(the relational imperative)所决定的(然而,有些女性排斥这一观点,因为她们认为一来这从经验上而言并不正确,二来从规范上而言亦不可取)。

    许多人将女性在随意性爱中的负面情绪解释为:这是强大羞耻文化和双重标准依然围绕性行为而存在的迹象,因为男性可以从事随意性爱而不会遭受象征性的惩罚。这种解释的主要优点是提醒我们:父权制的力量仍然隐约可见、男人和女人受到不同性规范的约束、男人享有更多的性自由,还有女性的性行为受到规范以及性别歧视压力的限制。不过,这种解释也存在一个缺陷,即默默地将男性的性行为和性态度作为评估一切性行为和性态度的参考点。确实,如上所述,随意性爱的行为是依照男权主义的性观念被塑造出来的。如果宣称「只有超脱的性才是被解放的性」,那就等于暗示自由的性行为与超脱的性行为等价,而且男性的性行为也与自由的性行为等价。「内嵌的性行为」(embedded sexuality)更有可能反映出女性在性领域中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传统上女性更会充分地将自我投入其中(她们拿性行为来交换有意义的东西,例如经济资源与社会地位),而且还因为男人和女人在社会关怀的付出中轻重不同。

    男性的身分认同并不是养儿育女或是提供照料,父权制的社会组织使男性成为女性照料的对象、而非提供照料的人,因此对于许多女性而言,婚姻和母亲地位对其身分认同和社会经济地位至关重要,女人的性行为和性态度会比男人的更有可能是「侧重关系的」(relational)。对于女性来说,给予照料和侧重关系同时是一种社会角色(例如母亲)、经济地位(例如护士或是保姆)与情感/文化的认同。从这层意义上分析,侧重关系仍然占据女人性行为和性态度的中心,因为它反映了这个事实:女性在照料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产中承担最大的分额。这也就是为什么男人和女人在对待随意性爱这个问题上可能会有不同态度和立场的原因。对于随意性爱的经验,女性更有可能将它视为会与关系和情感的培养相抵触的因素。

    ※本文摘取自《为什么不爱了:更多自由却更少承诺,社会学家的消极关系报告》,联经出版。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作者简介

    伊娃.易洛斯(Eva Illouz)

    社会学家,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教授。着作有《为什么爱让人受伤?:迷惘、煎熬、躁郁、厌世……爱情的痛,社会学也懂!》(Why Love Hurts)、《冷亲密》(Cold Intimacies: The Making of Emotional Capitalism)、《痛苦的魅力》(Oprah Winfrey and the Glamour of Misery)、《消费浪漫的乌托邦》(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等,其中《痛苦的魅力》获美国社会学联盟图书奖。2018年,易洛斯获得了EMET奖,是以色列最高的科学荣誉。

    译者简介

    翁尚均

    巴黎第四大学法国文学博士。重要着作有《古法文武勋之歌【昂密与昂密勒】的语文学评注》、《中世纪法文音韵的源头与流变:以第九至第十五世纪之文学文本为例》。重要译作有《玩笑》、《被背叛的遗嘱》、《帘幕》(以上米兰.昆德拉);《昨日之岛》、《艾可谈文学》、《倒退的年代:跟着大师艾可看世界》(以上安伯托.艾可);《圣尼古拉的把戏与皮耶尔.巴特兰律师的笑闹剧》、《再见吾后》、《一代妖后:泼粪刊物里的玛丽.安托奈特》、《裸人》等。

    相关着作:《《新神话学》:向罗兰.巴特致敬,从布尔乔亚的价值迷思到21世纪大众符号解读,法国社会精英的新时代趋势观察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