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的悲剧,早已注定……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MyZaker,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海清丑化农村人???

    这锅,她背的可太冤了。

    海清在最近上映的电影《隐入尘烟》中,扮演一位残疾的农村女人贵英。

    然而,这部被称为 " 年度最佳国产片 " 的电影中,贵英的的扮相却引起部分人的质疑:

    " 农村人真的长这样子吗?"

    " 我 07 年读初中就有了自己的手机。"

    " 我老家在西北农村,很多人都买了私家车。"

    " 海清那个更像西方定义中的中国农村妇女。"

    *(photo:MyZaker)

    *(photo:MyZaker)

    这些声音的出现令人意外,颇有何不食肉糜之感。

    生活无忧、吃穿不愁的他们不愿相信:

    在中国遥远的大西北,还有这样家徒四壁、灰头土脸的人存在。

    海清仅仅一个人物的诠释,就炸出一堆对 " 农村人 " 误解之深的人,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也不为过。

    拜托,请睁开眼看看真实的世界吧!

    *(photo:MyZaker)

    影片中,马有铁和曹贵英,一个是农村老光棍,一个是身患残疾的女人。

    *(photo:MyZaker)

    两个被各家家庭 " 抛弃 " 的边缘人,组成家庭,共同生活。

    他们的房子,是靠自己和泥,晒成土砖一点点盖好的。

    *(photo:MyZaker)

    他们的生计,是靠从粮店赊来的那点小麦种子,日复一日辛劳耕作维持的。

    *(photo:MyZaker)

    他们的 10 只家禽,是和邻居借了 10 颗鸡蛋,自己用纸箱子孵化的。

    *(photo:MyZaker)

    这是一个几乎一无所有的家庭。

    但却有人冲出来说:

    " 中国农村真的不是这样,不是灰头土脸。"

    " 中国农村的电影就一定要这么土,农村人就一定要这么愚昧?"

    *(photo:MyZaker)

    甚至还有人说:

    " 感觉就是一个江南水乡城市出身的导演怀着对西北农村的想象,写了个感动自己的故事。"

    *(photo:MyZaker)

    但事实上,海清的扮相丝毫没有丑化当地人。

    为了拍这部电影,她在西北农村生活了 10 个月。

    *(photo:MyZaker)

    而导演李睿珺,是土生土长的甘肃省高台县人。

    影片中几乎所有演员都是导演家乡的村民,而饰演主角马有铁的男人正是导演的姨夫。

    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看到的电影不过是他们还原的日常生活。

    不能因为没有见过,就否认这些人的存在。

    自媒体 GQ 采访导演李睿珺时问道,村民们对电影有什么评价。

    导演说,村里人还没看,看电影得去县城,要坐 40 分钟公共汽车。

    看完两个小时的电影,再坐 40 分钟车回家。

    但是公共汽车一两个小时才有一班,现在正是农忙最忙的时候,时间成本太大了。

    而且这几十块钱一张电影票,对他们来说也不便宜。

    每一分钱都是从土里长出来的,都是要付出很多艰辛的。

    这话一点不假。

    影片的末尾,当马有铁卖掉了收成的小麦粮食。

    整整一年的劳作,仅仅换回 3974 块。

    还被收粮食的抹掉 4 块钱的零头,而这到手的 3970 块里,还有 1570 块赊欠下的种子化肥费用。

    辛苦一年,到手 2400 元。

    *(photo:MyZaker)

    你说这不真实?

    一位网友看过电影后说:

    " 甘肃乡下的孩子知道这是真实的世界和人生。

    黄土漫天是近 5 年才改变的,女童辍学彻底终结是 19 年的事。

    我走遍三区三州,中国最贫困的几个地区后才知道,辛苦耕种一亩地一年只能收 2000 元。"

    *(photo:MyZaker)

    纪录片《乡土中的中国》,山东淄博当地的农民杜深忠说:

    " 实际上我一开始对土地没有一点感情,咱就是没办法,这里的二亩贫瘠土地不养人。"

    *(photo:MyZaker)

    他们忙活一年,全家收成 7300 斤苹果,年收入不超过 8000 块钱。

    这是相对大西北自然资源更好些的山东。

    仅仅靠着种地就能买手机,开汽车的庄稼人终究是少数。

    每天浸染在网络世界里的人,只相信乡村的田园牧歌,向往大隐隐于市的悠然闲适。

    但却不知道,真正贫穷的农村,只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心酸和艰难。

    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中有一句话:

    " 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

    没见过,不代表不存在。

    这些人正真实活在这片土地上,为了熬日子,埋头苦干着。

    被岁月静好包围着的人必须承认:

    有些生活,你看着炼狱,但对别人来说就是日常;

    有些苦难,你觉得离谱,但对别人来说切合实际。

    *(photo:MyZaker)

    对真实生活面貌的质疑和指点,除了很多年轻人,还有某些 " 专家 "。

    专家,其实是一个特别有权威性的名词。

    但现在,却越来越觉得变了味儿。

    因为每隔一段时间,都能在热搜看见各种 " 专家 " 的奇怪建议。

    *(photo:MyZaker)

    " 找不到工作,你可以把闲置的房子租出去,私家车用来跑滴滴。"

    " 不能提高劳动者工资,低工资是我们的优势。"

    " 应该付费上班,解决大学生就业。"

    " 应该征收失业税,没工作的要交钱。"

    " 我们国家找不出真正的穷人。"

    " 年轻人要放弃高薪职业,去赚钱少的岗位锻炼自己的意志。"

    " 租房也能生孩子。"

    " 专家说据不完全统计农民的纯收入已经达到了 16000 块钱。"

    作为一个普通人,这些专家的每一句话都足以惊掉我的下巴。

    抛开贫穷的农村不说,看一线城市上海。

    2020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 7.22 万元。

    *(photo:MyZaker)

    乍眼一看,这也太多了吧。

    实际呢?

    上海 2020 年薪资水平数据显示,月入过万的人只有 20%。

    *(photo:MyZaker)

    剩下的那些人,大概率在失业时,没有能拿来跑滴滴的私家车。

    更没有能出租的房子,甚至连自己的房租都交不起。

    前段时间明星卖惨上了热搜后,评论区暴露了多数普通人的生活。

    为了省 10 块钱的打车费,在烈日下走了半小时;买一个 100 块钱的短袖,觉得很贵。

    *(photo:MyZaker)

    *(photo:MyZaker)

    两个农民工买了 4 个桃子,7 块钱。

    他们对着其他工友说,

    你猜这桃多贵?

    *(photo:MyZaker)

    半夜摆摊饿了,

    点了旁边一碗方便面,要 15,心疼坏了,

    还问要不要加蛋。

    当然不加了。

    *(photo:MyZaker)

    这就是多数普通人的生活。

    省吃俭用,斤斤计较。

    不是想,而是不得不。

    那些所谓的 " 专家 ",对普通人的生活存在巨大的误解。

    但却喜欢站在精英阶层,对普罗大众的生活指手画脚。

    他们没穷过,当然不懂。

    但更悲哀的是,有些普通人同样无法理解别人的贫穷。

    前段时间,一位博主在网上分享自己中学时期的经历。

    因为住的是寄宿学校,所以平常没办法到外面吃饭。

    好不容易,家里同意报销一顿必胜客,他为此一天没有吃饭。

    但有条评论,太刺眼。

    " 怎么才是必胜客?"

    " 因为我觉得必胜客就是很平常的餐厅,拿来当奖励我觉得很奇怪。"

    *(photo:MyZaker)

    随后,这位网友的评论受到许多人的反驳。

    她又接着说:

    " 破防什么?我也没说必胜客很便宜,我就是经常吃怎么了?别乞讨了。"

    *(photo:MyZaker)

    一条回忆往事的微博,换来这么居高临下的嫌弃和鄙视。

    她可能不知道,昨天一个在肯德基装睡的爸爸才刚刚上了热搜。

    他第一次带自己的孩子去吃肯德基,点了两个套餐赶上自己白天干活的工钱。

    女儿问爸爸吃吗,爸爸想省点钱摇了摇头。

    或许是不想被别人注意,刚一坐下爸爸就开始睡觉。

    但女儿发现,平常睡觉都会打呼的爸爸,今天没有打呼。

    爸爸时不时又会起来,问她们够不够吃。

    *(photo:MyZaker)

    这位父亲的做法,令人心酸。

    在中低收入人群占比更大的中国,这样的人不会是个例。

    但他们往往像隐藏在夹缝中的青苔,不被看见,不被在意。

    有位导演说:生命的尊贵,在人海里,在那些我们每天都能见到的人们中间。

    那些在人间烟火中翻腾的小人物就是这样。

    吃过太多苦,也尝过一点甜。

    没有大新闻,很少人关心。

    曲折辗转,不过谋生。

    *(photo:MyZaker)

    比起没看见苦难的人,这群想办法掩盖苦难的人更令人发指。

    贾樟柯曾在书中写过一段经历。

    那时,他拍摄的纪录片《海上传奇》在某电影节上放映。

    纪录片还原了签订《南京条约》后,上海的时代变迁。

    *(photo:MyZaker)

    但放映后,一个年轻人问道:

    " 你为什么拍这样脏兮兮的上海,拍这些有政治色彩的人,给西方人看呢?"

    贾樟柯说:

    " 我在拍上海的某个侧面,上海除了浦东、淮海路之外,还有苏州河两岸密集的工业区,还有南市那些狭小的弄堂,生活就是这个样子,上海就是这个样子。"

    年轻人突然愤怒起来:

    " 你有没有考虑,外国人看到,会影响他们对上海、对中国的印象,甚至影响外国人对中国投资的信心?"

    贾樟柯听完很生气:

    " 就为了那些投资,为了外国人怎么看中国,我们就忽视一种真实的存在吗?

    中国十三亿人口中有很多人依旧生活在贫穷的环境中,难道我们可以无视吗?"

    这位年轻人却轻蔑一笑:

    " 是啊!为了祖国的尊严,我们当然不应该描述那些人的情况。"

    贾樟柯被年轻人的话惊成了傻子。

    因为那个内心虚幻的尊严,去掩盖活生生的人。

    她把这个叫做 " 维护祖国的尊严 ",太讽刺了。

    这还没完。

    在拍摄了许多反应现实的作品后,贾樟柯被某些人说成:

    " 靠丑化中国,拿国际奖。"

    *(photo:MyZaker)

    可是,看看历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

    《无依之地》讲的是美国经济大萧条中的底层人;

    《寄生虫》讲的是韩国社会的贫富差距;

    《绿皮书》讲的是美国种族歧视 ……

    这些作品,哪一个不是反映了各个国家的社会真实存在现实。

    同样受到这种批评的还有莫言。

    莫言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的作品都与乡村有关。

    然而,这些大量反应乡村真实状况和变迁的作品,却被人批成:

    " 很丢中国人的脸。"

    *(photo:MyZaker)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每个真正读过,并且深刻理解这些作品的人都无法认同这个观点。

    那些故事,的确生长于草莽和土地之间,粗糙、凋敝。

    但仅仅因为它不够漂亮,就要被忽视,被掩藏吗?!

    更何况,在这些乡土作品中,比看似丑陋的表象更本质的是那个时代人民的坚韧,是即便如此艰难,依旧坚挺的力量。

    难道,掩耳盗铃式地回避那些社会脓疮和乡村现实,就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吗?

    并不会!

    人们只会因此陷入虚假繁荣,当漂亮外衣被撕毁的时刻,陷入更深的痛苦和迷茫。

    而那时,每一个曾极力掩盖苦难的人,都是帮凶。

    *(photo:MyZaker)

    现实里总有这么一帮人。

    明明自己也很普通,但却对那些随处可见的现实视若无睹,刻意回避。

    网络像一张华丽的包装纸,不仅掩盖了许多人的贫穷,也蒙蔽了他们的双眼。

    他们见惯了网络上吃喝不愁、光鲜亮丽,动辄出入五星酒店、米其林餐厅,常常全身名牌的人。

    哪里会看见,对有的人来说,在必胜客和肯德基吃一顿已经是太奢侈;

    哪里会相信,仅在 2 年前,全国还有 6 亿人月收入不足 1000 元。

    贫穷的普通人,本就是大多数。

    角落里的苦难,更需要被看见。

    他们不该被夸大,更不该被美化。

    请千万不要用自己的认知去否认,甚至回避他们的艰难。

    因为一个更好的社会,更文明的国家,需要的不是俯视的傲慢,而是要正视存在的一切。

    人间百态。

    每一个模样都是具体的,都是有血有肉的。

    只是生来不同,命运有别。

    即使是小人物,没有存在感。

    他们也依然在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上,

    热烈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