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风口”解码:万亿市场迅速引爆,热菜还需降温思考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MyZaker,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photo:MyZaker)

    万亿预制菜赛道,入局玩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之中,有人欢喜有人忧,一方面,多家公司预制菜业务高速发展、驱动业绩增长,同时资本加持,标杆企业蜀海也刚完成 8 亿元的 B 轮融资;另一方面,罗敏和陆正耀旗下预制菜品牌创业受阻,似乎给这条新赛道又泼上一盆凉水。

    事实上,预制菜并非新概念,发展已有数十年,一直不温不火的赛道,为何会在此时火爆?它到底是 " 风口 " 还是 " 坑口 "?面对这一所谓的万亿市场,企业又将如何把握机遇与未来?

    9 月 6 日,在上海报业集团|蓝鲸财经主办、CIC 灼识咨询协办、中国信息协会智慧物流分会为指导单位的【蓝鲸 · 新财智】" 创新 - 未来 " 之【预制菜风口解码】沙龙直播峰会上,京东预制菜负责人赵煜,麦金地集团监事会主席、金泰智造总经理冯培志,CIC 灼识咨询合伙人冯彦娇,得利斯集团总裁张会根,花花食界创始人陈建华,优联资本董事长王孝华,与蓝鲸财经顾问、物流供应链端产业专家尚尔斌共同深度剖析企业、市场的商业逻辑,分析预制菜行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判断趋势洞察先机。

    " 天选赛道 ",预制菜引爆万亿市场

    预制菜的早期雏形即半加工菜品,发展初期主要供向 B 端。近年来," 宅经济 " 的兴起,加之疫情催化,半加工菜品开始走向 C 端,逐渐成为新的风口,并更名为,预制菜。

    驶入快车道的预制菜,吸引众多玩家 " 搭乘 "。天眼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新增预制菜注册企业 1020 余家,1-6 月新增企业注册增速达 42.7%,总计已有 6.6 万余家预制菜相关企业。

    就入局品牌而言,不仅有西贝、全聚德在内的餐饮企业,传统冷冻食品和肉制品企业得利斯、双汇等,还包括了花花食界、理象国在内的新消费品牌。就连快递龙头顺丰,近日也宣布加入预制菜大军,分别在安徽、山东等地布局预制菜供应链业务。

    与此同时,资本的不断加持,更是让预制菜这颗 " 星星之火 " 成 " 燎原之势 "。《2022 年中国预制菜行业洞察报告》数据显示,2013 年至 2021 年,与预制菜产业上下游相关的行业融资达 71 笔,其中,2020-2021 年便占据 23 起融资,参与投资方不乏红杉中国、经纬中国等知名机构。

    而 2021 年— 2022 年,预制菜行业融资事件 20 余起,融资金额高达数百亿元,为此前 9 年融资总额的 10 倍。不久前,蜀海供应链更是宣布完成 8 亿元的 B 轮融资,为预制菜的热度再添新柴。

    水涨船高,平台玩家京东在预制菜领域也取得了不俗业绩。据京东预制菜负责人赵煜透露,2022 年上半年京东平台预制菜成交额同比增长了 170%,其中 51-100 元的订单增长最快,增幅达 178%。31-50 元的订单增长 161%,100 元以上的订单增长为 144%。

    一盘 " 预制菜 " 炒热市场,政府层面也纷纷予以支持。日前,广东、山东、广西、浙江等多个城市陆续宣布将预制菜作为重点培育产业,设立百亿规模产业基金、目标培育千亿级别新产业。

    然而,预制菜早期雏形餐饮企业半成品早已有之,为何在这个时候突然爆发?谈及原因,兴业证券在研报中指出,随着国际快餐巨头进入中国,B 端标准化的打造催生需求,C 端在餐饮端渗透及疫情催化下,加速了需求的培育。

    此外,CIC 灼识咨询合伙人冯彦娇认为,冷链物流的发展是重要驱动因素。" 冷链需求贯穿预制菜的运输流程,可大幅度减少预制菜运输损耗,是预制菜发展的基础。"

    而谈及冷链物流,京东的实力有口皆碑。据赵煜介绍,目前京东在全国有 35 个转运节点,覆盖 30 个省市的 180 多个地级市,可调度各种冷链车辆 3000 多辆,可用冷链仓储资源 60 多万平,日订单处理能力超百万。

    " 随着中国冷链物流体系的逐步成熟,冷链运输与冷鲜存储能力的进一步增长,预制菜市场规模将实现迅速扩张。"

    事实上,作为疫情之下的 " 天选赛道 ",预制菜之所以能火出圈,也源于有着自己的小 " 骄傲 ",其在 B 端的降本增效和在 C 端的便捷性,都让其在当前环境下具备不可比拟的竞争力。

    得利斯集团总裁张会根指出,在工厂端,预制菜能够促进工厂标准化生产,加快实现企业工业化、数字化升级;于经销商而言,预制菜能够提高流通效率,把生鲜的短保品类做成长保,提高标准化程度,为经销商创造价值效率;在餐饮企业,预制菜能够节约成本,提供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包括减少对厨师的依赖,减少后厨面积,节约时间和浪费;而对 C 端消费者来说,预制菜则丰富了消费者端的选择,节约了时间、成本。

    简而言之,就是预制菜将厨艺前置到工厂,解决了后端生产力,进而创造商业价值,实现从工厂到餐桌的价值链各方实现共赢。不过,如此极具竞争优势的行业,目前在国内的渗透率却不到 20%,与美日这类海外市场的近 60% 相比,相差悬殊。

    " 这也是潜在的市场机会。" 花花食界创始人陈建华认为,加上冷冻技术及冷链基础设施成熟,冷链物流体系完备,中国预制菜市场具有强确定性的高增长空间。

    而关于预制菜的潜在规模,业内也有研究指出,受到 B 端降本增效、C 端消费习惯变革,以及冷链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的共同推动,我国预制菜行业有望成为下一个万亿市场。

    赛道迅速升温,但热菜还需冷思考

    然而,看似红利之下,预制菜这块 " 蛋糕 " 真的 " 甜 " 吗?近日,随着预制菜概念股半年报的相继出炉,这一问题似乎有了初步回答。

    据红餐产业研究院旗下预制菜洞察统计发现,截至 8 月 26 日,36 家预制菜概念公司中,有 8 家公司已披露半年报,除安井食品、得利斯外,剩余 6 家公司中,今年上半年的业绩普遍不如意,其中海欣食品、湘佳股份同比扭亏;双汇发展营收同比下降 19.9%;金龙鱼、大湖股份、西安饮食等业绩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下滑。

    此外,预制菜新锐成员舌尖英雄多地关店;趣店二季度营收同比下滑 74.4%,创下新低。而备受瞩目的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股价也自上市次月开始走低,截至发稿,报价 55.43 元 / 股,较最高点时已跌超 60%。

    固然,预制菜是热点风口、是发展趋势。但万亿市场偏于乐观,预制菜真正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优联资本董事长王孝华认为,现在国内预制菜市场仅是发展的初期,虽然从长远大方向来看,预制菜是向好发展,但是现在热点之下,需要冷静看待。

    近期,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华兴资本联合发布的《2022 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中国预制菜行业下游最大的需求来自于餐饮行业,销售渠道 85% 以上集中于 B 端。同时,第三方机构估计全国 70% 的外卖商家使用料理包,其中西贝、真功夫、吉野家等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占比高达 80% 以上。

    由此可见,目前预制菜在 B 端市场的发展已然成熟,因此,就市场判断而言,行业普遍认为 C 端是增量市场。

    " 但事实上,C 端市场才是预制菜行业最大的挑战。" 王孝华指出,C 端消费者覆盖老年人、中年人、8090 后及 Z 世代年轻人等,其核心问题在于终端消费者究竟是否有购买意愿、消费者对于预制菜价格的心理预期是多少、预制菜企业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拉流量做转化,以及如何与社区团购、外卖餐饮甚至线下餐饮竞争等。

    而这背后,趣店和舌尖英雄便是典型案例,此前大张旗鼓进军预制菜,却没曾想,在 C 端栽了跟头。

    " 所以,行业在被热捧之时,更需要清醒意识到,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消费群体才是增长的关键因素。" 王孝华坦言:" 目前,预制菜处在风口,但是创业者、资本不要被热点迷惑,也不要‘为卖一种药,去造一种病’。入局时,需要清晰了解自身所在的环节,是预制菜加工工厂、配送环节、还是社区终端等。在具体运营时又要解决菜品新鲜度、菜品研发、冷链配送等难题。"

    事实上,中国预制菜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监管体系待进一步完善。在业内人士看来,伴随各级政府、监管机构、行业协会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及预制菜头部玩家带头示范作用,我国预制菜行业将逐步实现产业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这期间,不同赛道的预制菜品牌,也需要通过不同的战略侧重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那么,在冷思考下,企业又将如何把握风口、提升竞争力?

    在麦金地集团监事会主席、金泰智造总经理冯培志看来,预制菜赛道的核心和关键控制点在于央厨工厂生态链的建设。" 预制菜的火热离不开央厨工厂的建设,一方面预制产品的加工制作需要场所,且要易于食品安全把控;另一方面,预制菜盈利的前提是规模化,而这一点在央厨工厂可以得到保证。"

    据介绍,央厨工厂结合了中央厨房和中央工厂,与前端的农业种植和后端的客户需求衔接,形成了一个关键的中心环节,既保证着预制菜生产的数量和品种的供应,同时也保障着预制菜产品的食品安全。因此,央厨工厂的建设无论是对于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还是城市保供需求的满足,都十分重要。

    除特定环节的提质增效外,放眼整个行业,预制菜连接田间地头和百姓餐桌,若能合理引导,还可够有效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并有效推动乡村振兴。

    陈建华指出,随着行业的发展,未来的趋势必然是加强协作融合,因此各家企业都应该洞察客户真正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策略和发展路径,千万不要为了拼成本反而舍弃了自己的长处,而应该整合上游优质资源,精益科技研究,聚集产品为王的思维。

    " 食品行业是个良心产业,需要经营者长期地进行精细化运营,最终拼真正硬实力。" 陈建华如是说。(蓝鲸产经记者罗曾,luozeng@lanjing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