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下的中国不是个无害的工业伙伴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RFI,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法国世界报(photo:RFI)
    法国世界报(photo:RFI)

    墨卡托中国研究所的两名经济学家弗朗索瓦·奇米茨(François Chimits)和格雷戈尔·塞巴斯蒂安(Gregor Sebastian)在世界报的“辩论”栏目发表文章,以德国汽车制造商为例,警告欧洲制造商不要对中国过度依赖。

    相关的文章表示,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的竞争力威胁着德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电动汽车的销售量占比在2019年还不到5%,但2022年,这一占比已经达到了25%,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活跃正在蚕食德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丰厚的市场份额。

    2021年在中国销售的新车中,五分之一都是由宝马、奔驰和大众这三家德国公司制造的,但电动汽车中,这三家德国公司只占5%。可它们全球利润的约20%都来自中国。如果它们在中国的情况变坏,德国的整个供应商网络及所有相关的工作岗位都会受到影响,而且,罗马尼亚、捷克或匈牙利的汽车行业也可能受到影响。

    从稀有金属到销售,都是中国主导

    同一篇文章继续写道,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电动汽车大部分零部件的生产都是中国占主导地位。从稀有金属及其提炼,到电池、组装以及车辆的销售,都是中国占主导。更糟糕的是,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崛起,是通过其重商主义政策,以及其大规模的补贴还有其对中国生产的基本矿物质的限制而实现的。

    面对这一挑战,德国汽车制造商的做法很自相矛盾,因为它们冒着更加依赖中国市场的风险,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确实,近年来,北京开始鼓励外国制造商进驻中国,但在行业升级的考量的背后,中国当局几乎没有掩饰他们希望外国合作伙伴更加依赖中国的目的。

    自2020年以来,德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投资占德国在中国投资的70%以上,占欧洲在中国总投资的40%。最近,德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进一步增加了合作伙伴的数量和研发中心的数量。法国也不甘示弱,达契亚Spring款的电动SUV的生产完全放在了中国。

    虽然各个私营公司做出的这些战略能够保护他们自己的经济利益,但这样做,有可能会使各汽车制造商的利益与整个欧洲的利益更加不一致。然而,考虑到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活力,无论是短期的销售前景还是长期的全球竞争力,进入中国电动汽车市场会带来的经济利益都是不容忽视的。中国对整个行业的主导地位使得突然脱钩成为不那么理想的做法。

    声誉风险

    然而,和中国更大程度的融合并不是没有风险的。今天的合作伙伴可能明天就是高端细分市场上和欧洲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在中国加大研发活动,这可能会损害欧洲的就业形势。最后,更多地向中国竞争对手订货,而不是向欧洲供应商订货,这可能会永久性的削弱欧洲在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而且,习近平治下的中国不是一个无害的合作伙伴。其某些措施正在阻碍在中国开发的技术从中国出口。在中国,对外国企业的歧视依然存在,而且,不幸的是,外国企业在中国所受到的歧视似乎还是在根据中国民族工业的需要而演变。

    立陶宛产品突然遭受的禁运也提醒我们,中国领导人是会毫不犹豫地使用经济措施来达到地缘政治上的目的。除此之外,还有声誉上的风险,因为德国汽车制造商的一些中国合作伙伴被强烈怀疑在中国严重侵犯人权。

    欧盟必须坚定

    在地缘政治上拥有多种工具且拥有新抱负的欧洲领导人,面对这样的个案,是不能够被动消极的。欧盟必须坚决地反对扭曲的竞争,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对这种依赖的地缘政治风险保持透明。上游的产业政策,尤其是电池产业政策,必须继续甚至加大。必须雄心勃勃地推行能够确保重要零部件(尤其是矿物的)供应链的政策。

    最后,无论是对中国制造的产品,(包括欧洲品牌下的中国制造),还是对在欧洲生产的中国公司,面对扭曲的竞争,欧盟必须要表现坚定。

    欧盟必须要从德国汽车制造商的情况中吸取教训,将其扩大到与中国市场相关的其他欧洲行业。只有在欧洲层面上制定战略才能够应对中国带来的巨大经济挑战。欧盟委员会的言行无疑指向了这个方向。我们只能呼吁包括企业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和欧盟委员会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