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抗疫 网文指批判病毒共存论让中国错失一年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LTN,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曾提出「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遭到人身攻击。(中央社)(photo:LTN)
    曾提出「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遭到人身攻击。(中央社)(photo:LTN)

    〔中央社〕中国近日大幅放松COVID-19疫情防控,民众回顾这3年抗疫历程,认为去年8、9月舆论对「与病毒共存论」的批判与对专家张文宏的人身攻击是一个转折,导致中国错失近一年的时间准备应对。

    一篇名为「错误批判张文宏和共存论,让我们失去了一年」的文章8日出现在中国的社群平台,获得不少网友转发,但目前已经被删除。

    文中最主要的观点,是认为中国早在2020年下半年就基本上已经确认了COVID-19的病毒会是常住病毒,所以一开始的策略是加快研发疫苗。

    但是2021年8、9月份全网出现对「共存论」批判,甚至对提出「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人身攻击。文章说,当时仍是Delta病毒株且死亡率较高,但相关批判导致无法理性认识现实并为「共存」积极准备,否则「仍然是可以在年底的时候调整(防疫政策)的」。

    文章并回顾过去中国抗疫的历程:

    2020、2021年,中国坚持以动态清零对抗疫情,当时社会情绪整体乐观积极,也有从中受益。

    2020年下半年基本上就已经可以确认「病毒不会消失」,当时的策略是加快研发疫苗,寄希望于在打过疫苗之后开放。

    2021年年中,南京、扬州等地疫情陆续爆发,仍大力推动打疫苗。同一年,全网出现对「与病毒共存论」的批判,并上升到了对张文宏本人的人身攻击。

    2022年元旦前后,浙江和西安等地先后暴发疫情,并进行严格封控,西安还创造出「异地转运隔离」,以此实现主要城市社会面清零。

    春节前,Omicron病毒变异株在天津开始出现,但是很快被压下去了。接着又在吉林、深圳和上海先后爆发,深圳以大规模全员核酸和常态化核酸的做法,很快压制病毒蔓延。

    3月中旬,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要求轻型病例集中隔离而不需入院,并放宽出院标准。

    另一方面,曾力求「精准防控」的上海,终究在3月26日做出分区封控的决定,之后经历了2个月的封城、部分地区甚至达到3个月。其间出现了大量的恶性事件,这也导致一些人开始要求改变防控策略,将重点转向重症救治。

    文章认为,上海作为有全国影响力的城市,被封城是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上海都可以封,还有什么不能封的?」之后各地再次出现了一些比较过火的防控措施,大范围的全员核酸筛查也成为各地的统一动作。

    上海解封后,成都等多地仍持续出现疫情,但透过严格的封控和频繁的核酸筛查压下去了。期间,贵阳封控和转运强制隔离的巴士翻覆,造成27人死亡的车祸,引起很大的反弹,民众质疑「清零胜过人命」。

    而在西北地区包括西藏、新疆、青海等地,因为没有能力迅速压制疫情,更是迟迟无法解封。

    11月,官方提出优化防疫20条措施。文章认为,随着广州、重庆和北京先后大规模暴发,官方不得不改变防疫政策。

    12月,官方公布新的优化防疫新10条措施,不再提动态清零。但各地传出有需求的民众买不到药、医院人挤人等。

    文章认为,去年下半年随着Delta疫情此起彼伏的爆发,已经开始让防控变得越来越难;在Omicron开始流行之后,实际上已经不可能延续过去的策略了,不仅是地方上人财物力都已经到了极限,而且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

    文章说,今年2、3月以来,没有及时根据病毒变异的情况调整策略,带来了今年比较多的资源浪费,而且大规模的长期封控也对一些企业和民众造成较大的影响。「最重要的教训毫无疑问是没有真正做到因时因势调整策略,没有做到敌变我变最后变成了刻舟求剑、守株待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