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与中国制造2025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ChinaTimes,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自主创新与中国制造2025。示意图/达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photo:ChinaTimes)
    自主创新与中国制造2025。示意图/达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photo:ChinaTimes)

    美中贸易战,大国崛起与制度之争

    COVID-19后的美中对抗

    科技战里核心技术的渴望与焦虑,亚洲供应链的形成与拆解;

    半导体争战的台湾模式,中国国家队的挑战,日本20年失落的美日贸易战;

    WTO为何无法驯服中国?乱世中小国如何自处?

    中国的国家至上主义,和川普的「美国优先」主张是无法转弯的列车对撞。两强的对抗,由经济的领域开始拉开战线,一路延伸到文化、科学、军事各范畴,终于在2020年中期以后发展为意识型态的斗争。

    【精彩书摘】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后,中国充分融入全球生产体系,生产能量大幅提升,成为全球制造大国,在许多领域的生产量包括汽车、钢铁、家电、电脑等都居全球首位。但这些大量生产并不是中国自力完成的,而是靠进口大量的零组件来完成的,尤其是关键的零组件。中国的领导人逐渐发现中国虽然生产能力大,但并未掌握关键的生产技术,他们对此逐渐的感到不安。例如中国虽然是全球资讯产品(含电脑、手机等)的最大生产国,却也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进口国,在中国制造的资讯产品所需的半导体八成以上是进口的。中国领导人惊觉「半导体的进口值已经超过石油了」,开始坐立难安。他们认为半导体是资讯产业的基盘,就好像钢铁是「工业之母」一样,缺乏这个基盘,中国的资讯产业就如同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一般,看似光鲜亮丽,其实一推就会幻灭。

    这种对西方技术依赖的不安遂转化为2006年起推动的「自主创新」战略。「自主创新」的核心工作是要掌握关键的技术在自己手上,所谓「自主」,是指中国厂商(含外商子公司)拥有技术,可以自行支配技术的使用方式、使用范围及地点,不必仰人鼻息。自主技术只有靠自行研发或收购而取得,授权的技术不算自主技术,因为其使用方式、范围及地点受到技术主的限制。

    本来一个技术后进的国家,在全球的生产体系中,必定先投资于週边的技术,利用其与核心技术的槓桿进行生产,以极大化技术投资的效益。在市场的原理下,任何投资都是以成本效益的对比作为决策的依循,技术是属于核心技术或周边技术不是考量的重点。但「自主创新」战略不是市场思维,而是政府的战略思维;核心技术才具有战略价值,周边技术是没有战略价值的。政府要倾全力要取得核心技术,支援核心技术的发展,不计成本效益,不受市场原理的支配。这种强烈的企图心,自然和迄今为止主导核心技术的先进国家,尤其是美国,发生难以避免的冲突。

    中国政府利用预算支持、减税、补助、政府採购优惠等手段推动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更以「市场换技术」的手段强迫西方企业移转核心技术给本土企业,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交换条件。2013年以后中国政府更推动「一带一路」的战略,借由经济援助和外交手段,把中国「自主」的核心技术推展到「一带一路」的开发中国家去,包括通信、铁道、发电等相关技术,遂引发和西方国家在第三世界的较劲。

    随着在技术上追求「自主创新」,在生产体系上中国则追求主导性的地位。中国政府在2015年推出「中国制造2025」计画,目标是由一个「制造大国」转型为「制造强国」,并锁定一些策略性产业,如先端信息技术产业、先端制造设备、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为重点发展产业,要在自主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自主性的供应链,也就是「红色供应链」。这个计画进一步挑战西方企业主导的全球供应链,企图在全球生产体系中与西方领导厂商分庭抗礼。欲达此目的,不仅需要掌握核心技术,而且要掌握重要市场,而掌握市场必须由建立品牌和行销通道着手。

    (本文摘自《美中贸易战,战什么?》/时报出版)

    【作者简介】

    陈添枝

    曾任台大经济系教授、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经建会和国发会主委,现为台大名誉教授,专长国际贸易。

    《美中贸易战,战什么?》/时报出版(photo:ChinaTimes)
    《美中贸易战,战什么?》/时报出版(photo:ChinaTimes)

    (中时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