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业不到半年就撑不住? 中国官媒证实「社区食堂」恐断炊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pMedi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社区食堂」经营问题在新冠防疫政策解禁之后,慢慢开始浮上台面。(取自半月谈)(photo:UpMedia)
    「社区食堂」经营问题在新冠防疫政策解禁之后,慢慢开始浮上台面。(取自半月谈)(photo:UpMedia)

    中共二十大之后,中国住建部、民政部去年秋季联合发布「试点工作通知」,要求在各市展开为期2年的社区试点食堂工作;然而不再坚持新冠肺炎防疫的「清零」政策后,「社区食堂」话题便淡出民众视野,但近期官媒证实,政策性推动的「社区食堂」已有经营困难等问题,再度受到关注。

    「半月谈」是由中共中央委员会宣传部委託新华社主办的半官方期刊,在4日发表一篇名为「社区食堂:持续运营有困扰」的访谈文章。在前半段先提出了相关优点后,在文章后半段便带入了核心重点——「营运困扰」。

    这些困扰包括,由于「社区食堂」的惠民属性,饭菜利润有限,但前期装修、房租等投入比较高,一些社区食堂如果没有房租减免,可能会亏损。「理想+云厨房」负责人任万举说,店面产权属于街道,房租按照市场标准收取,从1年多的运营情况来看,每个月核算下来还是亏损,需要依靠公司的其他收入填补「社区食堂」的损失。他表示:「租金能够适度减少应该可以实现持平或微利。」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社区食堂」的口味和客群面向问题,也是经营一大挑战。(取自半月谈)

    另外多家「社区食堂」运营负责人说,「社区食堂」由于客群广,既要满足老年人少油少盐低糖软烂的需求,又要满足一些居民「无辣不欢」的喜好,还得考虑到有人偏好吃肉,让菜色的口味很难定调;如果想多些口味,就要多聘请厨师,但客源却不一定成比例增长。如保定市某家「社区食堂」招聘4名厨师,但每天只有30多人来用餐,人均消费10元人民币,仅人员工资就每年超过26万元导致入不敷出,只能暂停营业。

    而且半月谈的记者发现,一些居民对此有些担心,认为「社区食堂」具有公益性,本身利润较低,一些经营者可能为了获利使用临期食材、降低卫生标准,一旦「社区食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会让居民对其失去信任,未来经营难度会进一步增大,惠民属性难以保证。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中国网友的讨论。(截自微博)

    ​中国网友在微博的讨论就有人认为,还「不如一些小区楼下做盖饭、套饭面馆的,『社区食堂』本身定位不准确,到底是要营利还是要方便特殊群体?他可能自己都不清楚。」有人直指精髓:「市场经济前提下的计画肯定很难。」也有人提到:「我家门口的『社区食堂』刚开业确实不错,周围吃饭的人很,多但过了一段时间菜量少了,价格也在偷偷涨价。」

    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街道办事处主任靳晶等人认为,社区食堂属于民生工程,定位为微利可持续,只要有利润就会有人进入;但是强调必须防止不肖人士以此为幌子「骗钱跑路」,并就食安情况进行更严格管理。

    (延伸阅读:「人民公社」借尸还魂? 中国回光返照的「供销社」与「社区食堂」)

    河北部分街道工作人员则建议可以「开源节流」,实现饭菜物美价廉。通过售卖饮品、香菸来增加收入;增加外卖功能,扩宽社区食堂的服务范围。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行政手段直接联系大型蔬菜基地或大型批发企业直供,降低原材料成本;尝试社区志愿者辅助餐厅管理的方式,适度降低人力投入;在初期适度降低房租甚至免去房租、变「商水商电」为「民水民电」等方式,降低成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科研助理宋煜表示,「社区食堂」最好不要一拥而上,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先行尝试,缺少场所的地方也可以尝试「中央厨房+流动餐车」的模式,目前无法进行试点的地方可以等多种模式成熟之后,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