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医生开的药,60 多岁的她买了 10 多万元保健品,结果……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MyZaker,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进入春季,

    浙江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

    副主任医师廖峥娈的门诊尤其繁忙,

    就诊患者中一半是 60 岁以上。

    " 抑郁、焦虑多见,

    相较来说,老年患者的情绪问题

    比较隐匿,又容易被忽视。"

    67 岁的周阿姨(化名)半年瘦了 20 多斤,心慌、胸闷、手脚发抖,每天半夜两三点都会醒来,在朋友的陪同下走进心理诊室;

    63 岁的唐阿姨(化名)化着淡妆,栗色头发上别着一个银色头饰,说话轻声细语。她是中度抑郁症患者,情绪低落,入睡困难,多梦,这是第二次复诊;

    69 岁的章阿姨(化名)是被女儿带来就诊的,她戴一顶红色呢帽,双手不停地交叉又分开。她烦躁忧愁、失眠多梦,经常发脾气 ……

    父亲抑郁了,女儿不接受

    老伴去世后,72 岁的李大伯抑郁了,女儿接受不了,拒绝给他服用抗抑郁药物。

    " 有些家长无法接受孩子有情绪问题,同样的道理,有些成年子女也比较难接受父母抑郁了。" 浙江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住院医师乐丹盛说。

    和子女的不接受相比,部分老人更难接受自己情绪上生病了。

    " 抑郁、焦虑都不可怕,不正视不接纳才最可怕。" 浙江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廖峥娈感叹。

    李大伯最初是因为失眠来医院的。

    " 我们科室设有睡眠障碍专科门诊,他晚上只能睡一两个小时,躺在床上整宿合不拢眼,这才来就诊的。" 乐丹盛询问之后发现,问题没那么简单。

    一年前,李大伯的老伴因病去世,那之后,他就开始反复失眠,每晚睡着的时间越来越少,同时觉得有气无力,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女儿一直认为,父亲是因为母亲不在,太伤心了,需要时间缓解。她带李大伯来就诊,只是单纯地想开点安眠药。

    " 心理评估显示,他其实已经是重度抑郁症。" 乐丹盛说出这个结果时,李大伯的女儿愣了一下,紧接着就是大声反驳," 不会的,我爸就是睡眠不好!"

    乐丹盛仔细解释老年人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李大伯的女儿全程保持沉默," 我最后给他开了助眠药和抗抑郁药,并叮嘱定时来复诊。"

    李大伯的女儿没有答应,也没有反对,拉着父亲,一言不发地离开诊室。

    *(photo:MyZaker)

    浙江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病房

    乐丹盛再次接诊李大伯已是半年之后,依旧是在女儿的陪同下就诊。

    " 还是睡眠不好 ",他说," 就诊后没几天就停了抗抑郁药,之后我一直在社区医院配安眠药吃,起初还能靠药物入睡,现在即便吃了好几颗安眠药也睡不着,只能又来了。"

    乐丹盛询问:没有吃药,是因为服药后身体不舒服吗?

    李大伯张了张嘴,还没有回答,女儿就激动起来," 我爸就是因为我妈去世了,心情不好,睡不着觉才这样的,哪有什么抑郁?而且这件事都已经过去了,你开点安眠药就行!"

    乐丹盛起初被吓了一跳,等对方情绪稍微平复之后,她想继续说服," 她女儿一听到抑郁症就显得抗拒,不让我再说,催着我开药。"

    在乐丹盛看来,这是一位强势的女儿和一位 " 被管起来 " 的父亲," 我感觉,李大伯自己还是有治疗欲望的,问他最近的情况,他还是很配合的,还有几次想开口,都被女儿打断了。"

    乐丹盛能理解家属的情绪:他们对抑郁症缺乏了解,觉得自己已经每天辛辛苦苦地料理老人的饮食起居,老人怎么会抑郁呢?这种 " 难以启齿 " 的心理疾病,似乎显示出他们对老人照顾不当,这种心态和无法接受孩子患抑郁症的家长是很相似的。"

    孩子两周没来,89 岁奶奶茶饭不思

    杭州社会福利中心的护理员孙红霞,除了照料好所负责的房间内 6 位老人的衣食住行外,每天还要留意一件蛮重要的事:老人们的情绪是不是有变动。

    55 岁的孙红霞负责的房间有 6 位老人,年龄都在 80 岁以上。她日常就和老人们同住,做了 3 年护理员的她有一个很深的感受:老人和小孩一样,有很强烈的情感需求。

    有段时间,89 岁的程奶奶(化名)经常晚上在床上翻来覆去,有时突然半夜起床,在房间踱步。饭也不怎么吃,胃口变差。

    孙红霞意识到,程奶奶这是情绪出问题了。" 她以前不这样的,睡眠、吃饭反常,很可能是不高兴了。"

    细聊之后,程奶奶说,前两天,同房间的老人有子女来探望了,自家孩子有两周没来了。

    " 他们有没有和你联系啊?是不是不管我了?" 程奶奶拉着孙红霞,念念叨叨。

    " 老人很容易没有安全感,怕孤独,怕不被重视。" 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 " 芸汐工作室 " 负责人秦芸说,一些看似细微或者不相关的事情,都会引发老人情绪的波动,比如其他老人的家属来探视了、送物品了,甚至电视里看到有人去世了 ……" 要早发现苗头,早点干预。"

    " 其实,程奶奶的家人挺上心的,平时一周会来两次,那段时间是家里有事耽搁了。" 孙红霞用手机给她家人打了个视频电话," 孩子们哄哄她,聊了 10 多分钟,当天晚上,她就好好吃饭了。"

    吃穿无忧的老母亲,为何还是 " 丧丧 " 的

    88 岁的刘奶奶住在 6 人间,床头柜上摆着一张全家福,她不时回头看看那张照片,手上抱着一个 IPAD,刚结束了一盘线上麻将。

    刘奶奶是秦芸的重点关注对象。很长一段时间,她情绪低落,体重也曾一度轻了十几斤。

    刘奶奶十多年前住进这里,之前身体还算硬朗,能自由行动。年前,因为生病,腿脚不太灵活,她的精神状态也出现骤变:总是安静地坐着,不怎么说话,福利中心组织的一些做手工、插花的活动,她总是拒绝,提不起兴趣。

    " 有好两次,我们护理员听到她很低落地说:人到了这个年纪,活着真当没意思。" 秦芸说,健康状况下降让刘奶奶有很大的丧失感,这个时候就特别希望家人能多陪伴," 但她又特别会为孩子们着想,知道他们很忙,不想成为他们的负担,开不了口。"

    日积月累,刘奶奶变得丧丧的。

    秦芸隔天都要去陪刘奶奶聊会儿天," 她家人其实来得挺频繁,但再频繁也不可能每天都陪在身边。"

    上个礼拜的一个下午,刘奶奶的女儿程阿姨(化名)带着她最爱吃的火龙果、红烧鱼来看她,陪着她聊着家长里短。刘奶奶坐在窗边,阳光洒进来,她看着对面的女儿,笑得舒心。

    " 从来没想到老人也会情绪上出问题,以前总是问她:想吃什么,用什么,说就是了。觉得照顾好吃穿,她就没什么烦心事了。" 程阿姨感叹,自己和姊妹们每周会来两三次,但没留意到老妈身体状态变化外,心态上的变化," 来不了的时候,也会和她通视频。但可能对她来说,这些都不能和陪伴相比。"

    老人其实和孩子一样,容易敏感脆弱

    " 老人其实和孩子一样,正处于人生的重要过渡阶段,容易变得敏感、脆弱。" 廖峥娈医生对此深有体会。

    在她的门诊中,60 岁以上的人群一直不少,症状基本是情绪低落、多思多虑、紧张心慌、失眠等,诱因则各种各样。

    " 比如那位 67 岁的周阿姨,新当选了小区业委会成员,小区因为停车位吵得很凶,她觉得工作压力很大。" 廖峥娈说,周阿姨目前处于焦虑状态,而焦虑往往会伴发抑郁,两者是一对孪生姐妹。

    *(photo:MyZaker)

    " 而那位 63 岁的唐阿姨,则是因为养了很久的小狗突然离去了,直接引发了她的崩溃了。" 廖峥娈说。

    69 岁的章阿姨一直在照顾患有癔症的孙子,然而孙子治疗后情况变好,她却抑郁了。

    " 你不要老是想着孙子的病情,把眼睛从他身上挪开,减少关注,对他好,对你也好。癔症的孩子,你越关注,越容易诱发发作。" 廖峥娈边开药边劝导。

    这些前来就诊的老年人,衣着得体,谈吐清晰,很难想象,他们的精神其实已备受煎熬。

    " 老年人的心理其实很脆弱,你觉得他们过了大半辈子,什么大小事都经历过了,应该活的通透自在,但其实到了这个阶段,因身体机能下降、外界环境改变等诸多因素,会导致抗压能力变弱。" 接诊了大量老年心理疾病患者的廖峥娈认为,目前全社会对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关注还不够," 只关心他们吃饱穿暖,照料好生活是不够的。性格、心情、睡眠的变化都要引起重视。"

    廖峥娈举例:老人容易出现睡眠、胃口变差,或者变得容易发脾气、爱生气、多思多虑、一点小事都很担心等," 如果出现上述情况,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不要简单地认为是老人在‘作’,也可能是她的情绪生病了。"

    老伴突然离世,他抑郁了

    40 多岁的杨先生(化名)在得知父亲是抑郁症时,也花了很久才消化这个消息。

    去年 3 月份,杨先生的母亲去世,父亲老杨变得沉默," 可以一天不说话,就呆呆坐着,你问他话,他就回答一两个字。早醒,总说肩膀疼,又查不出什么。"

    杨先生把他从老家接到杭州,发现父亲越来越颓废,带到医院去看睡眠障碍门诊。

    " 老人已经出现重度抑郁,有消极观念,需要住院治疗。" 乐丹盛解释,老杨长期和老伴一起在老家生活,另一半突然离开,对他是沉重打击,当近亲去世后,悲伤的情绪持续超过半年以上,就可能发展为抑郁。

    " 我是真的没想到他会抑郁,只是觉得心情不好,缓缓就好了。" 杨先生很配合乐医生的治疗," 有病就治啊,精神上生病和其他疾病一样。"

    将近两周的住院治疗后,老杨情况出现好转,肩膀不疼了,睡觉好了,话也多了起来。杨先生也在反思," 对父亲的情绪关注确实不够,以后还是要多陪伴。"

    对老年人的这种居丧反应,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 " 芸汐工作室 " 负责人秦芸有很深刻的体会," 我们这里高龄老人居多,不仅是伴侣,周围的人去世都会对他们造成冲击,心理干预要走在前面。"

    前段时间,86 岁的唐爷爷(化名)的老伴突发疾病离世。

    " 他们一直住在一起,爷爷无法接受,事发后,坚持让 120 继续送到医院抢救,我们按照他的要求去做,让他一开始就不留遗憾。" 准备奶奶的后事时,评估唐爷爷的身体以及征求家属后,秦芸建议唐爷爷参加整个过程," 让他参与整个过程,慢慢接受。尤其是到告别仪式的现场,在那个环境中,想哭就哭,可以发泄情绪。"

    做完这一切,秦芸建议唐爷爷的家人暂时接老人回家居住一段时间," 原来的房间里都是奶奶的痕迹,容易触景生情。"

    一个多月后,唐爷爷觉得自己可以回来了,秦老师和家人陪同他一起整理奶奶的遗物。

    " 如果没有前期的疏导,巨大冲击下,老人的情绪很容易出问题。" 秦芸说。

    不吃医生开的药

    她买了 10 多万元的保健品

    在浙江省人民望江山院区的临床心理科病房内,近三分之一的住院患者都是 60 岁以上的老人。

    67 岁的杜阿姨(化名)是因为重度抑郁入院,之前因为失眠、浑身疼痛,她从都到脚都做了检查都没发现什么问题,没想到是情绪生病了。说起自己的病情,她不提名字,只说:得了这种病,或者我们这种人。

    廖峥娈经常对患者和家属说,不要害怕听到抑郁症、焦虑症,快速接纳,积极面对," 及时干预,老年人的这类疾病治疗效果都非常好。"

    60 多岁的温阿姨(化名)是位退休教师,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投资理财,在对方的说服下,先后投入 300 多万元,最后发现是一场骗局。

    受不了打击的温阿姨开始失眠、没有食欲、体重骤降。她意识到自己需要帮助,所以主动到浙江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接受治疗。

    " 她来的时候已经处于重度抑郁的状态,但依从性很好,药物治疗配合心理疏导,一两周后,状态就慢慢好转。" 廖峥娈说。

    63 岁的吴阿姨情况刚好相反,她是焦虑状态不太严重的时候,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就诊的。但是治疗一个月后,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开始出现抑郁症的状况。

    " 我很不理解,因为她的病情不算重,换了好几个方案,怎么没效果?" 廖峥娈思来想去,也找不到症结。

    后来,吴阿姨(化名)的老公发现,吴阿姨不知从那里购买了很多保健品,对方告诉她,不要吃医院的药,吃这个管根治。

    " 她没有吃抗焦虑的药物,花了 10 多万元去买了那些保健品,瞒着家人,还照常来复诊、开药。" 廖峥娈哭笑不得。

    家人清理了她所有的保健品,最终说服她住院治疗。

    " 家里有一人患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容易把一家人拖垮。" 廖峥娈在日常门诊中,目睹了太多这样的状况," 于患者还是于家人,都要对情绪‘感冒’引起重视,早发现早干预。"

    来源:潮新闻 · 钱江晚报 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杨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