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戛纳市场,这次中国电影人“战绩”如何?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JieMian,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作者 | 二十二岛主

    伴随着掌声与争议,又是一年的戛纳电影节落下帷幕。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许多中国面孔的回归,包括但不限于红毯内外、入围影片、论坛活动、市场交易、媒体报道等,这也是疫情三年来,中国电影人最全面、深度参与的一届戛纳电影节。

    我们与电影节的工作人员、入围主创、市场买家、媒体记者、影迷粉丝聊了聊,希望能够多视角地带大家走近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本届戛纳,它不仅象征着线下电影节进一步的复苏,同时也能看到中国电影在国际平台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东方面孔仍受欢迎,戛纳影片是否仍能“直通”中国?

    今年的中国电影在戛纳,奖项上并未有所斩获,却着实吸引了不少目光。主竞赛单元王兵执导的《青春》,虽是法国制片,但导演本人与聚焦的拍摄群体都是中国面孔;一种关注单元有两部华语片入围,分别是魏书钧执导的《河边的错误》和陈哲艺执导的《燃冬》,由于影片主演都是人气颇高的青年影人,所以也带动了许多中国观众关注本届戛纳;导演双周单元,耿子涵导演的首作《小白船》入围,这是一部全女性阵容制作的影片;其他单元如影评人周、基石单元等,都有中国短片入围。

    *(photo:JieMian)
    *(photo:JieMian)

    事实上几部影片的口碑在本届戛纳的入围影片中,也是比较出挑的。王兵的《青春》在电影节前半程放映,场刊评分2.8(满分4分),最终放在21部主竞赛影片的维度里都是很好的分数,同时这也是此次主竞赛仅有的两部纪录片之一。这部三个半小时的影片,将拍摄地放在了中国最大童装生产基地浙江湖州织里镇,那里有18000多个大大小小的童装厂。影片主要拍摄了一群来自安徽和河南的年轻工人。长江沿岸的农村青年来这里打工,青春在这个风雨飘摇、极度努力的社会,希望依然存在。

    《河边的错误》和《燃冬》两部影片,在一种关注单元里也是热度很高的选手。我们在电影节间隙遇到了导演陈哲艺,他刚刚接受完一家法国媒体的专访。他说,这几天和一些国际媒体交流之后,发现大家对这部电影都有着极高的评价,这是令他非常欣慰的事情。因为这是来自新加坡的他,第一次到中国语境下进行电影创作,本来担心作品是否会令人有水土不服的感觉,但最后的结果是,中外观众都可以通过电影中三个普通青年人的相处,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也给了他未来更积极的创作信心。

    *(photo:JieMian)
    *(photo:JieMian)

    《河边的错误》主演曾美慧孜虽然之前多次有作品入围,但这还是她第一次来到戛纳。于她而言,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新奇,尤其是为了走红毯,她专门准备了一套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她参与酒会时,有很多国际知名的大导演会主动过来与她交谈,这样具有神秘感的东方面孔是令国外导演们好奇的,同时也因为过去的几年,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演员甚少来到戛纳,所以看到他们的出现,会格外产生兴趣。

    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蒂耶里·福茂同样展现了对中国记者的热情。在电影节中段,我们偶遇了难得休息的他,他主动向我们询问了对这次主竞赛影片和中国入围影片的看法,我们也向他转达了中国影迷们“嗷嗷待哺”希望能尽早看到戛纳新片的心情,不过他表示像2018年《小偷家族》和《迦百农》等主竞赛影片在戛纳首映后,直接可以在6月上海电影节首映的情况怕是会越来越少。因为那一年,是恰好有版权方积极运作,促成了这样的“直通”,戛纳电影节官方无权决定影片能否在哪个国家放映。不过他仍然保持乐观,毕竟疫情政策的改变,可以使更多事情“从不可能变成可能”,回到疫情前的紧密交流只是时间问题,同时他也希望并欢迎更多的中国电影和电影人来到戛纳。

    非官方单元中国电影同样受关注,但做中外合拍项目的人谨慎多了

    今年戛纳电影节期间中国机构组织的活动也颇为亮眼。之前在戛纳中国馆,每年都会邀请中外电影人进行交流,但因为疫情的原因,这几年都未举办,今年的活动不仅回归,而且数量和类型都很丰富。

    今年在中国馆举行了包括宁浩导演大师班,聚焦女性电影人从业现状的论坛、全球青年电影人才交流、对话日本著名导演是枝裕和的圆桌会议等,我们在中国馆也看到了包括宁浩、陆川、海清、姚晨等一众熟悉的影人。

    在宁浩与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选片总监市山尚三的对谈活动中,宁浩谈到了青年导演找到钱是拍自己喜欢的电影重要,还是迎合艺术节口味拍艺术一点的电影重要?他的观点是:“需要看你身边有什么资源。如果你身边都是商业片资源走电影节也有一点悖论,如果没有资源就用手机拍,有什么做什么,还是要相对务实的。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人能认清自己应该做什么事情,创作的过程了解认识自己适合拍什么作品。很多青年导演在拍第一部片子的时候很纠结,然而去做是很重要的。”

    电影宫内也时常能看到姚晨与曹郁的身影,这次他们带着监制的影片《脐带》来到了戛纳,影片导演乔思雪也一同前来。在所有的官方场合,姚晨都会主动向大家介绍年轻的乔思雪。对于一位电影新人来说,有姚晨曹郁这样的资深影人扶持,还能共同来到戛纳,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情。《好莱坞报道者》,《看电影国际·杂志》、《银幕》等媒体都对《脐带》进行了报道,有着比较大的曝光。

    *(photo:JieMian)
    *(photo:JieMian)

    除了《脐带》之外,《何处生长》《独行月球》《屋顶足球》等青年影人作品也陆续在戛纳电影节中国馆亮相,这几场影片的放映都是座无虚席。我们观察到除了对影片感兴趣的国际买家前来观看之外,还有许多身在海外的留学生,他们将时间留出来没有去观看戛纳官方的影片,而是来到中国馆观看这些新锐的中国电影,这是今年非常明显的趋势变化。在戛纳,非官方单元的中国电影不再只是陪衬,而是实实在在地能引起中外观众的兴趣,这当然也与作品本身的题材与好口碑有关。

    在戛纳电影市场与龙跃中欧制片人协会举办的中外影人交流论坛上,几位嘉宾也就未来中国电影的创作风向问题展开了讨论。自疫情后影院重新开放以来,中国票房的最大趋势之一是大成本喜剧,比如由顶级明星主演的《唐人街探案》系列和今年票房超过10亿人民币的《人生路不熟》,这些电影助推了中国的票房复苏。截止到戛纳电影节闭幕前夕,中国今年的票房超过了30亿美元的基准,比疫情前的2019年落后18%,但比2022年领先43%。

    *(photo:JieMian)
    *(photo:JieMian)

    博纳影业集团常务副总裁陈永雄在论坛上表示,一些美国和欧洲公司仍在探索与中国合作制作,尽管他们的积极性不如五年前。其中一些困难包括对资金跨境流动的限制,当然还有影响创意元素的审查。同时陈永雄指出,在其他一些地区,联合制作也不那么容易。他说:“这对一些国家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这取决于它们与中国关系的现状,但任何试图在两个地区和多个地区合作的联合制作都变得越来越难以执行。还有投资中国电影的选择。一些公司仍在考虑这一点,希望在中国赚钱,并可以提供国际发行作为回报。”

    王一博与国漫受关注,卖片容易买片难

    作为戛纳电影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市场是每年我们一定会去看一看的地方。毕竟对于戛纳来说,展映、奖项、红毯、交流这些附加物,本质上还是要为全球新片的买片与卖片服务。前两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大多数中国电影人只能通过线上参与到市场交易环节,今年回归到线下,也是格外热闹。

    今年中国大陆展台共有两处,一处是中影集团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设立的“中国电影联合展台”,一处是制作发行了《燃冬》等影片的独立制片公司“赤角展台”,该公司近年来也是广泛活跃于世界各大电影节。其他香港、台湾等公司也分别设立了展台。而这其中最受关注的,就属“中国电影联合展台”。

    这是继去年之后,中国电影公司第二次联合设置展台,共有40家内地电影机构和90余部电影项目通过该展台进行展示,联合参展方涵盖国内制片方、版权代理、宣传营销、影院发行、院线、电影技术、电影节运营等多个领域。其中我们很熟悉的公司包括爱奇艺、博纳、开心麻花、联瑞等行业巨头。

    *(photo:JieMian)
    *(photo:JieMian)

    展馆内最醒目的当属《流浪地球2》《长空之王》《巨齿鲨2》等影片的海报,我们与中国电影联合展台的工作人员聊了聊,对方透露,今年驻足展台与问询的国外电影人士明显增多,其中大家问的最多的是《流浪地球2》和《巨齿鲨2》两部电影的海外版权,而《长空之王》前来问询最多的是泰国买家,因为主演王一博在泰国具有很高的人气,对方对将《长空之王》引进泰国很感兴趣。

    新加坡的买家则是对许光汉的新片十分青睐,他与张钧甯、尹正、惠英红等主演的影片《看不见的客人》,此次戛纳电影节一经官宣,就引发了极强的关注度;而入围本次一种关注单元的《河边的错误》和《燃冬》,也因为自带的“流量属性”,十分抢手,尤其在亚洲,许多地区的版权已经卖出。

    今年还有一个很明显的改变是,前来问询国产动漫作品的买家多了起来,包括《钟馗》《长安三万里》等动画格外受到关注,而这些买家大多也分布在东亚地区,对中国的文化与历史人物有着极高兴趣的,工作人员称,他们在看预告片的时候往往会惊叹于国漫在质感上的飞速进步。

    和观映像作为国内重要的海外发行团队,今年也承担起了重要的买片与卖片任务。他们带来了《乘船而去》《在他乡》《少女与马》《拨浪鼓咚咚响》《爱情神话》《川流不“熄”》《白素贞》等影片,大多是国产中小成本体量电影,能够有机构愿意将这些电影推到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也是一件好事。

    但是据来自瑞典的买家Bjorn Jansson介绍,在欧洲市场,观众普遍认知度高的还是如张艺谋、王家卫这样的老牌大导演,他对张艺谋的新作《满江红》就很感兴趣,其他较新一些的导演作品,可能并不容易打入欧洲市场。

    不过相对而言,在买片方面中国的公司们就显得格外谨慎。曾几何时,中国买家曾被嘲讽是戛纳市场中“人傻钱多”的代表,当然也出现过2018年黎巴嫩影片《迦百农》被买入中国改名为《何以为家》卖了3.76亿的盛况。只不过今年由于政策的收紧及大环境整体的不确定性,大多数中国买家只是对海外影片投来了感兴趣的目光,而没有最终落实交易,目前本届主竞赛影片中的几部大热门如《坠楼死亡的剖析》《利益区域》《枯草》《枯叶》等都没有落实中国版权,就连“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曾经有过内地上映先例的是枝裕和新作《怪物》,也并未有人购买,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影片涉及到了一定的同性元素,而这也注定了影片基本告别国内院线。

    更亲民的戛纳,不再只是专业人士的舞台

    前面我们提到的,主要是参与电影节的专业人士眼中的戛纳,今年还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非专业人士及普通影迷也有大量来到了这里。戛纳电影节近年来大力推行的“三日证”,主要面向18-28岁的年轻人,无论是否是电影专业的,只要通过一封动机信,情真意切地表达对戛纳的情感,就有机会来戛纳看三天的电影。

    “三日证”的出现,使得更多的年轻影迷尤其是中国影迷可以来到戛纳,所以每天行走在戛纳的海滨大道上,来来往往能看到很多中国面孔。不过专程从国内飞过来的还是比较少,大多是欧洲和北美的留学生,过来这边相对比较方便。而相较看电影,大家更想感受的还是戛纳红毯的氛围,整个电影节“名利场”的气质一览无遗。

    能够坚持从国内飞来的,基本分为两类群体,一类是媒体工作者,今年是近年来媒体工作者数量来到戛纳之最,这也为整个电影节在国内的曝光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另一类是中国影片主演的粉丝,其中朱一龙、周冬雨、刘昊然三位影人的粉丝数量最多。在电影节开幕的前几天,朱一龙的粉丝们会主动拉起影人作品的条幅,还会发放一些自制的周边。于是才会出现是枝裕和导演刚下飞机,就被应援牌吸引,并被朱一龙粉丝盛情安利的情况。

    *(photo:JieMian)
    *(photo:JieMian)

    对于戛纳电影节的工作人员来说,其实非常欢迎中国影迷的到来,因为他们往往有着比较强大的购买力。我们与戛纳电影宫附近三个纪念品商店的销售员聊了聊,他们都称今年中国影迷前来购买的纪念品数量是相对比较大的,至于如何分辨他们是中国人还是日韩地区的观众,他们笑着表示,中国影迷买东西的时候往往都会打着电话,询问需要购买物品的种类或者数量,所以很容易就辨别出是否是中国人。

    无论如何,能在这个全球最顶级的电影盛会上看到中国人的身影总是好事,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中国力量正在全面地回归到这里,不过正如文章开篇所述,机遇是有的,挑战也是有的。如何能让更广泛地区的专业人士及观众对中国电影有深入的认识,中国电影又是否能适应世界电影潮流的改变,这些都是未来亟需解决的命题。而这,自然也需要更多的中国电影人带着作品以及能力来到这个舞台,一展所长。

    戛纳永远是开放的,也永远是一个试炼场,我们期盼着明年能在这里,见证更多中国电影人创造的奇迹。

    作者 | 二十二岛主

    伴随着掌声与争议,又是一年的戛纳电影节落下帷幕。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许多中国面孔的回归,包括但不限于红毯内外、入围影片、论坛活动、市场交易、媒体报道等,这也是疫情三年来,中国电影人最全面、深度参与的一届戛纳电影节。

    我们与电影节的工作人员、入围主创、市场买家、媒体记者、影迷粉丝聊了聊,希望能够多视角地带大家走近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本届戛纳,它不仅象征着线下电影节进一步的复苏,同时也能看到中国电影在国际平台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东方面孔仍受欢迎,戛纳影片是否仍能“直通”中国?

    今年的中国电影在戛纳,奖项上并未有所斩获,却着实吸引了不少目光。主竞赛单元王兵执导的《青春》,虽是法国制片,但导演本人与聚焦的拍摄群体都是中国面孔;一种关注单元有两部华语片入围,分别是魏书钧执导的《河边的错误》和陈哲艺执导的《燃冬》,由于影片主演都是人气颇高的青年影人,所以也带动了许多中国观众关注本届戛纳;导演双周单元,耿子涵导演的首作《小白船》入围,这是一部全女性阵容制作的影片;其他单元如影评人周、基石单元等,都有中国短片入围。

    *(photo:JieMian)
    *(photo:JieMian)

    事实上几部影片的口碑在本届戛纳的入围影片中,也是比较出挑的。王兵的《青春》在电影节前半程放映,场刊评分2.8(满分4分),最终放在21部主竞赛影片的维度里都是很好的分数,同时这也是此次主竞赛仅有的两部纪录片之一。这部三个半小时的影片,将拍摄地放在了中国最大童装生产基地浙江湖州织里镇,那里有18000多个大大小小的童装厂。影片主要拍摄了一群来自安徽和河南的年轻工人。长江沿岸的农村青年来这里打工,青春在这个风雨飘摇、极度努力的社会,希望依然存在。

    《河边的错误》和《燃冬》两部影片,在一种关注单元里也是热度很高的选手。我们在电影节间隙遇到了导演陈哲艺,他刚刚接受完一家法国媒体的专访。他说,这几天和一些国际媒体交流之后,发现大家对这部电影都有着极高的评价,这是令他非常欣慰的事情。因为这是来自新加坡的他,第一次到中国语境下进行电影创作,本来担心作品是否会令人有水土不服的感觉,但最后的结果是,中外观众都可以通过电影中三个普通青年人的相处,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也给了他未来更积极的创作信心。

    *(photo:JieMian)
    *(photo:JieMian)

    《河边的错误》主演曾美慧孜虽然之前多次有作品入围,但这还是她第一次来到戛纳。于她而言,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新奇,尤其是为了走红毯,她专门准备了一套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她参与酒会时,有很多国际知名的大导演会主动过来与她交谈,这样具有神秘感的东方面孔是令国外导演们好奇的,同时也因为过去的几年,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演员甚少来到戛纳,所以看到他们的出现,会格外产生兴趣。

    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蒂耶里·福茂同样展现了对中国记者的热情。在电影节中段,我们偶遇了难得休息的他,他主动向我们询问了对这次主竞赛影片和中国入围影片的看法,我们也向他转达了中国影迷们“嗷嗷待哺”希望能尽早看到戛纳新片的心情,不过他表示像2018年《小偷家族》和《迦百农》等主竞赛影片在戛纳首映后,直接可以在6月上海电影节首映的情况怕是会越来越少。因为那一年,是恰好有版权方积极运作,促成了这样的“直通”,戛纳电影节官方无权决定影片能否在哪个国家放映。不过他仍然保持乐观,毕竟疫情政策的改变,可以使更多事情“从不可能变成可能”,回到疫情前的紧密交流只是时间问题,同时他也希望并欢迎更多的中国电影和电影人来到戛纳。

    非官方单元中国电影同样受关注,但做中外合拍项目的人谨慎多了

    今年戛纳电影节期间中国机构组织的活动也颇为亮眼。之前在戛纳中国馆,每年都会邀请中外电影人进行交流,但因为疫情的原因,这几年都未举办,今年的活动不仅回归,而且数量和类型都很丰富。

    今年在中国馆举行了包括宁浩导演大师班,聚焦女性电影人从业现状的论坛、全球青年电影人才交流、对话日本著名导演是枝裕和的圆桌会议等,我们在中国馆也看到了包括宁浩、陆川、海清、姚晨等一众熟悉的影人。

    在宁浩与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选片总监市山尚三的对谈活动中,宁浩谈到了青年导演找到钱是拍自己喜欢的电影重要,还是迎合艺术节口味拍艺术一点的电影重要?他的观点是:“需要看你身边有什么资源。如果你身边都是商业片资源走电影节也有一点悖论,如果没有资源就用手机拍,有什么做什么,还是要相对务实的。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人能认清自己应该做什么事情,创作的过程了解认识自己适合拍什么作品。很多青年导演在拍第一部片子的时候很纠结,然而去做是很重要的。”

    电影宫内也时常能看到姚晨与曹郁的身影,这次他们带着监制的影片《脐带》来到了戛纳,影片导演乔思雪也一同前来。在所有的官方场合,姚晨都会主动向大家介绍年轻的乔思雪。对于一位电影新人来说,有姚晨曹郁这样的资深影人扶持,还能共同来到戛纳,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情。《好莱坞报道者》,《看电影国际·杂志》、《银幕》等媒体都对《脐带》进行了报道,有着比较大的曝光。

    *(photo:JieMian)
    *(photo:JieMian)

    除了《脐带》之外,《何处生长》《独行月球》《屋顶足球》等青年影人作品也陆续在戛纳电影节中国馆亮相,这几场影片的放映都是座无虚席。我们观察到除了对影片感兴趣的国际买家前来观看之外,还有许多身在海外的留学生,他们将时间留出来没有去观看戛纳官方的影片,而是来到中国馆观看这些新锐的中国电影,这是今年非常明显的趋势变化。在戛纳,非官方单元的中国电影不再只是陪衬,而是实实在在地能引起中外观众的兴趣,这当然也与作品本身的题材与好口碑有关。

    在戛纳电影市场与龙跃中欧制片人协会举办的中外影人交流论坛上,几位嘉宾也就未来中国电影的创作风向问题展开了讨论。自疫情后影院重新开放以来,中国票房的最大趋势之一是大成本喜剧,比如由顶级明星主演的《唐人街探案》系列和今年票房超过10亿人民币的《人生路不熟》,这些电影助推了中国的票房复苏。截止到戛纳电影节闭幕前夕,中国今年的票房超过了30亿美元的基准,比疫情前的2019年落后18%,但比2022年领先43%。

    *(photo:JieMian)
    *(photo:JieMian)

    博纳影业集团常务副总裁陈永雄在论坛上表示,一些美国和欧洲公司仍在探索与中国合作制作,尽管他们的积极性不如五年前。其中一些困难包括对资金跨境流动的限制,当然还有影响创意元素的审查。同时陈永雄指出,在其他一些地区,联合制作也不那么容易。他说:“这对一些国家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这取决于它们与中国关系的现状,但任何试图在两个地区和多个地区合作的联合制作都变得越来越难以执行。还有投资中国电影的选择。一些公司仍在考虑这一点,希望在中国赚钱,并可以提供国际发行作为回报。”

    王一博与国漫受关注,卖片容易买片难

    作为戛纳电影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市场是每年我们一定会去看一看的地方。毕竟对于戛纳来说,展映、奖项、红毯、交流这些附加物,本质上还是要为全球新片的买片与卖片服务。前两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大多数中国电影人只能通过线上参与到市场交易环节,今年回归到线下,也是格外热闹。

    今年中国大陆展台共有两处,一处是中影集团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设立的“中国电影联合展台”,一处是制作发行了《燃冬》等影片的独立制片公司“赤角展台”,该公司近年来也是广泛活跃于世界各大电影节。其他香港、台湾等公司也分别设立了展台。而这其中最受关注的,就属“中国电影联合展台”。

    这是继去年之后,中国电影公司第二次联合设置展台,共有40家内地电影机构和90余部电影项目通过该展台进行展示,联合参展方涵盖国内制片方、版权代理、宣传营销、影院发行、院线、电影技术、电影节运营等多个领域。其中我们很熟悉的公司包括爱奇艺、博纳、开心麻花、联瑞等行业巨头。

    *(photo:JieMian)
    *(photo:JieMian)

    展馆内最醒目的当属《流浪地球2》《长空之王》《巨齿鲨2》等影片的海报,我们与中国电影联合展台的工作人员聊了聊,对方透露,今年驻足展台与问询的国外电影人士明显增多,其中大家问的最多的是《流浪地球2》和《巨齿鲨2》两部电影的海外版权,而《长空之王》前来问询最多的是泰国买家,因为主演王一博在泰国具有很高的人气,对方对将《长空之王》引进泰国很感兴趣。

    新加坡的买家则是对许光汉的新片十分青睐,他与张钧甯、尹正、惠英红等主演的影片《看不见的客人》,此次戛纳电影节一经官宣,就引发了极强的关注度;而入围本次一种关注单元的《河边的错误》和《燃冬》,也因为自带的“流量属性”,十分抢手,尤其在亚洲,许多地区的版权已经卖出。

    今年还有一个很明显的改变是,前来问询国产动漫作品的买家多了起来,包括《钟馗》《长安三万里》等动画格外受到关注,而这些买家大多也分布在东亚地区,对中国的文化与历史人物有着极高兴趣的,工作人员称,他们在看预告片的时候往往会惊叹于国漫在质感上的飞速进步。

    和观映像作为国内重要的海外发行团队,今年也承担起了重要的买片与卖片任务。他们带来了《乘船而去》《在他乡》《少女与马》《拨浪鼓咚咚响》《爱情神话》《川流不“熄”》《白素贞》等影片,大多是国产中小成本体量电影,能够有机构愿意将这些电影推到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也是一件好事。

    但是据来自瑞典的买家Bjorn Jansson介绍,在欧洲市场,观众普遍认知度高的还是如张艺谋、王家卫这样的老牌大导演,他对张艺谋的新作《满江红》就很感兴趣,其他较新一些的导演作品,可能并不容易打入欧洲市场。

    不过相对而言,在买片方面中国的公司们就显得格外谨慎。曾几何时,中国买家曾被嘲讽是戛纳市场中“人傻钱多”的代表,当然也出现过2018年黎巴嫩影片《迦百农》被买入中国改名为《何以为家》卖了3.76亿的盛况。只不过今年由于政策的收紧及大环境整体的不确定性,大多数中国买家只是对海外影片投来了感兴趣的目光,而没有最终落实交易,目前本届主竞赛影片中的几部大热门如《坠楼死亡的剖析》《利益区域》《枯草》《枯叶》等都没有落实中国版权,就连“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曾经有过内地上映先例的是枝裕和新作《怪物》,也并未有人购买,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影片涉及到了一定的同性元素,而这也注定了影片基本告别国内院线。

    更亲民的戛纳,不再只是专业人士的舞台

    前面我们提到的,主要是参与电影节的专业人士眼中的戛纳,今年还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非专业人士及普通影迷也有大量来到了这里。戛纳电影节近年来大力推行的“三日证”,主要面向18-28岁的年轻人,无论是否是电影专业的,只要通过一封动机信,情真意切地表达对戛纳的情感,就有机会来戛纳看三天的电影。

    “三日证”的出现,使得更多的年轻影迷尤其是中国影迷可以来到戛纳,所以每天行走在戛纳的海滨大道上,来来往往能看到很多中国面孔。不过专程从国内飞过来的还是比较少,大多是欧洲和北美的留学生,过来这边相对比较方便。而相较看电影,大家更想感受的还是戛纳红毯的氛围,整个电影节“名利场”的气质一览无遗。

    能够坚持从国内飞来的,基本分为两类群体,一类是媒体工作者,今年是近年来媒体工作者数量来到戛纳之最,这也为整个电影节在国内的曝光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另一类是中国影片主演的粉丝,其中朱一龙、周冬雨、刘昊然三位影人的粉丝数量最多。在电影节开幕的前几天,朱一龙的粉丝们会主动拉起影人作品的条幅,还会发放一些自制的周边。于是才会出现是枝裕和导演刚下飞机,就被应援牌吸引,并被朱一龙粉丝盛情安利的情况。

    *(photo:JieMian)
    *(photo:JieMian)

    对于戛纳电影节的工作人员来说,其实非常欢迎中国影迷的到来,因为他们往往有着比较强大的购买力。我们与戛纳电影宫附近三个纪念品商店的销售员聊了聊,他们都称今年中国影迷前来购买的纪念品数量是相对比较大的,至于如何分辨他们是中国人还是日韩地区的观众,他们笑着表示,中国影迷买东西的时候往往都会打着电话,询问需要购买物品的种类或者数量,所以很容易就辨别出是否是中国人。

    无论如何,能在这个全球最顶级的电影盛会上看到中国人的身影总是好事,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中国力量正在全面地回归到这里,不过正如文章开篇所述,机遇是有的,挑战也是有的。如何能让更广泛地区的专业人士及观众对中国电影有深入的认识,中国电影又是否能适应世界电影潮流的改变,这些都是未来亟需解决的命题。而这,自然也需要更多的中国电影人带着作品以及能力来到这个舞台,一展所长。

    戛纳永远是开放的,也永远是一个试炼场,我们期盼着明年能在这里,见证更多中国电影人创造的奇迹。